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浅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2866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改善教学、促进学习为目标,是教学过程运作及教学目标实现的保障。课堂教学评价指向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教学活动,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师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内容选择 设计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指向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教学活动,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师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集中于教师是怎么讲的,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多大关系,即使有时关注到了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主要作为评价教师的陪衬,作为教师“问”,学生“答”的反应,或者成为教师“问”的结果。为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评价,相互合作与相互评价,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的行为表现评价及参与式的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笔者就课堂教学评价谈谈体会和感受:
  一、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更多问题。特别是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和学生看重的往往是试卷上的分数,正因为如此,有些学生经历了一、两次低分后,就放弃了,根本谈不上学习兴趣。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重新评估,不能只看分数。因为有些学生很努力,上课表现也很好,可就是不能考高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以及目前的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一味向学生传播知识,忽视学生兴趣、自信的培养;忽视人文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动力;忽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通过测验分数衡量学生是否进步,忽视多种形式的评价,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这样的教学和评价使本应该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变得僵化,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十分被动,失去自主调控能力,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主要表现为:
  1.教学评价活动太少。评价是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价应成为师生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常态。
  2.教学评价方式浅显。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停留在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浅层判断上。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计划能否完成,而忽视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1.以学生为根本。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出发,注重学生学习状态和情感体念,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评教评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教学发展目标的过程。“评教”,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才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评学”,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具体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及方法
  1.教学评价的内容选择
  (1)教材参照法。指评价内容的选择可以参照教材内容,选择与所学相关,与课文等一致的内容保证评价能够检测学习目标的实现与否。
  (2)类推定向法。一般来说,评价内容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类推性。所谓类推是指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表现必须能代表其在相关或相似情境下的表现,而不只是一次性行为,或是在评价设计下的表现。
  (3)应用定向法。这种方法指选择评价内容时,应以知识的运用为原则,不能只评价知识。尽管拼音、词汇、听说读写是作为知识学习的,但对这些内容的评价,同样应该侧重理解和运用,而不是纯粹地对知识进行评价。
  2.教学评价的设计方法
  (1)体态激励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用肢体语言和体态进行激励评价。言出自心,教师只要真心真意尊重每一个学生,就会创造出各种生动的、赞赏性或鼓励性的语言。这些话就像“兴奋剂”使学生精神振奋、信心高涨;又像一股暖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情,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更热烈。尤其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运用体态语言(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人际距离和自身动作等)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对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等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多元选择法。指学生有选择呈现方式的自由,如理解的评价。由于理解的表现形式很多,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不同,因此评价不能要求学生必须用行为表现、用画画方式表现,或者用手工方式表现,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式。
  (3)开放定向法。所谓开放指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活动的开放性,以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呈现自己的理解,展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评价活动具有开放性,而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如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假期活动计划”就具有开放性,教师不规定语言,学生可以选择表达方式,根据水平高低可以选择简单的语言表达,也可以选择复杂的语言表达。如果评价是要求学生完成句子、填空等形式,就会限制学生的表现,导致有些学生无法完成任务。
  (4)目标取向法。课堂评价活动必须与评价目标相适应,根据评价内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评价活动有输入和输出之分,如果只涉及理解,一般不宜设计包含语言输出的活动。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评价过程中,每位学生在老师、家长、学生的帮助下获得成功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
  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上的评价交流不仅改变了原来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活跃了整个课堂教学,还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不断促进人格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通过组织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方面评价,提高学生学习交流能力,调动学生奋发向上、互相合作与竞争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内容与方法及评价的意义都依赖于教学的各个层面,还有许多评价方法或评价工具等待老师和同学开发和收集。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和课堂评价三者有机结合,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最终帮助他们展现所学的知识和发展能力,使课堂成为评价的主要场所,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教师成为课堂的指导者,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评价过程中都得到及时反馈,从而有效帮助教和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充分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然而,眼下中职语文教师急需的是这一领域的教学技术。诸如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实施方式、评价技术等,对此,语文教师们可能还是“囊中羞涩”,多个层面上的问题认识与体验可能是从零开始……这就要通过一系列必要的教学技术层面的校本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一、珍视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  1.彰显个性,培植创新。  主题式中职语文综合实
摘 要: 新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中营造书香校园是六大行动之一。本文从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探寻、总结“大阅读”的途径。  关键词: 新教育 大阅读 语文素养  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初中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视野。语文教学实践让我们深刻领悟到:阅读即生命,阅读可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精神的发育;阅读即探索,阅读可以让学生探索世界
摘 要: 每首诗词都充满耐人寻味的情境,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沉淀着隽永,凝结着幽美,让人叹为观止。那么如何使学生融情于诗词的意境之中,欣赏诗词的韵味之美,感悟诗词丰富的内涵,徜徉诗词博大辽阔,就要看初中语文老师教授诗词的手段是否具有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本文分析传授学生欣赏诗词的技能技巧。  关键词: 初中诗词 激发兴趣 品味诗情  古诗体现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以喜衬悲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小说中亲情的力量;理解小说主题思想,以及底层劳动人民饱受饥饿的困苦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以喜衬悲的表达方式及小说开头和结尾的好处;理解小说主题思想,以及底层劳动人民饱受饥饿的困苦生活。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引导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摘 要: 国学文化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的结果,推行国学文化教育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再次发扬。现代技工教育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对现代技能人才进行人文素养培养,使其人文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而且有利于国学文化的再次发扬。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现行技工教育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的还很少,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文化经典著作的实例不多见,国学文化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影响在技工院校
摘 要: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语文教学应走生活化的道路,生活实践要融入语文的运用,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更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中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联系生活 运用语文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学习的工具、工作的工具,也是生活的工具。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的参与和支撑,这决定了学语文不能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