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he_88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语文教学应走生活化的道路,生活实践要融入语文的运用,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更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中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联系生活 运用语文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学习的工具、工作的工具,也是生活的工具。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的参与和支撑,这决定了学语文不能单靠课堂、单靠学校,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学以致用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关键,也是难点。语文教师不但要为了学生学语文而教语文,而且要为了用语文而教语文。应该全方位地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与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和能动的培养和训练。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所谓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改变课堂教学的封闭模式,开放语文课堂,让生活走向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将学生从抽象、枯燥的课本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中产生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和完善人格。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国正认为:“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中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他们都带着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他人、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和态度等。因此,课本中出现的一些人或事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缺乏细心观察,这些常见的人或事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指导学生用心观察,使其拥有的经验感受与书本抽象、间接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产生共鸣,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时间和空间距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文本作者相似的情感经历和体验,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文章的美。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和真实地理解作者四次流泪的原因或当作者看见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地流泪这种情感,可以提前布置一个小作业,让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的父母亲。例如,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父母上班、劳动、做家务的背影,然后写出一篇小文章表达内心感受。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无意中发现正在劳动的父母亲头发有些白了,背有些驼了;或者父母穿着一件浅蓝色工作服,正用力把他的自行车提出门去上班;又或者在寒冷的冬天里,母亲正为自己洗着校服的背影等这些平时都很少留意到的生活画面。学生通过细心观察,感受到了父母是那么不容易,是那么关爱着自己,心里也体会到原来父母平时那么辛苦地劳动和工作,就是为了使孩子活得更快乐、更幸福。这时,学生真正感悟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与文本所抒发的情感产生直接的碰撞,与文本产生共鸣,文本的情感教育也已经完成。此时正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背影》中父子之间的那种深情,学生已经理解,这种亲人间的情感必将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行为,达到生活化的目的。
  二、引领学生演绎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要还语文教学以生命的本色,通过积极创造“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常常发现有的课文内容情节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情节创造性地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大舞台”,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亲自演一演。学生表演课本剧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改编和表演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更真实地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性格。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要求学生先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通过对各自角色语言、动作和神情的表演,成功地塑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庸俗势利和众邻居麻木冷漠等一系列形象,在愤怒和控诉的氛围中使课堂充满活力。同时,学生通过观察范进的命运变化,深深感受到当时世态的炎凉,以及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三、借助多媒体再现生活
  课文是对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个万花筒,中学生的阅历和见识毕竟有限,如果不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离文章的距离就远了,对文章理解随之增加难度,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教师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号刺激,积极创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把实际生活中事物通过多媒体的三维效果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不仅能使书本知识、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能克服学生感官的局限性,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和韩国都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两国的历史教育中存在某些共同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因素。同时,由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两国历史发展各具特色,对于学校历史教育作用的认识和历史教育目标的确定也不尽一致。本文以21世纪初中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就中韩两国历史教育目标的共性及差异进行概括分析,以期为我国历
摘 要: 服装设计是国内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及其他教育一起构成了国内的整个教育系统。服装设计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人才的培养上,重视培养人才的实践操作和运用能力,强调的是人才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输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求在服装设计的教学体系中贯彻“项目 主题”教学模式,也就是将教师教学、学生求学及学生实际操作统一结合起来的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充分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然而,眼下中职语文教师急需的是这一领域的教学技术。诸如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实施方式、评价技术等,对此,语文教师们可能还是“囊中羞涩”,多个层面上的问题认识与体验可能是从零开始……这就要通过一系列必要的教学技术层面的校本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一、珍视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  1.彰显个性,培植创新。  主题式中职语文综合实
摘 要: 新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中营造书香校园是六大行动之一。本文从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探寻、总结“大阅读”的途径。  关键词: 新教育 大阅读 语文素养  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初中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视野。语文教学实践让我们深刻领悟到:阅读即生命,阅读可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精神的发育;阅读即探索,阅读可以让学生探索世界
摘 要: 每首诗词都充满耐人寻味的情境,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沉淀着隽永,凝结着幽美,让人叹为观止。那么如何使学生融情于诗词的意境之中,欣赏诗词的韵味之美,感悟诗词丰富的内涵,徜徉诗词博大辽阔,就要看初中语文老师教授诗词的手段是否具有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本文分析传授学生欣赏诗词的技能技巧。  关键词: 初中诗词 激发兴趣 品味诗情  古诗体现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以喜衬悲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小说中亲情的力量;理解小说主题思想,以及底层劳动人民饱受饥饿的困苦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以喜衬悲的表达方式及小说开头和结尾的好处;理解小说主题思想,以及底层劳动人民饱受饥饿的困苦生活。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引导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摘 要: 国学文化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的结果,推行国学文化教育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再次发扬。现代技工教育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对现代技能人才进行人文素养培养,使其人文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而且有利于国学文化的再次发扬。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现行技工教育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的还很少,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文化经典著作的实例不多见,国学文化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影响在技工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