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寒冷地区养猪场越冬期所面临的困难,随后介绍了应采取防疫保健措施。
关键词:猪场管理;防寒保温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04-0044-02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温度较低,所以防寒保温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越冬期保持原有的生产性能,将是影响规模猪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技术人员乃至相关专家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猪群健康发育生长、稳定和提高养猪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寒冷地区养猪场越冬期防疫保健工作的 特点
1.1 猪舍小气候控制难度大
越冬期气温低、温差变化大,猪舍内适宜温度的维持和通风换气这一对矛盾更为突出。例如由于保持猪舍温度而通风不足,经常使舍内氨、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含量超标,使用煤炉加热,会使舍内氧含量降低;分娩舍清洁卫生工作和维持较低的湿度也很重要,采用太阳能薄板建造的屋顶,冬季容易黏附凝集水汽影响湿度,猪群采光不充裕。
1.2 消毒效果降低
一般来讲,大型养猪场的消毒工作不够彻底,越冬期更为突出。越冬期气温低,消毒效果不如夏季好,由于严寒等原因,越冬期的环境消毒工作容易被延误;消毒池内的消毒液容易结冰;猪舍内消毒次数不得不减少,带猪消毒次数更少。
1.3 疫病易于流行
很多养猪场猪群的肺炎支原体、大肠埃希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感染率较高,越冬期气候寒冷多变、通风不良、舍内尘埃多、病原容易散播,因而更易发生气喘病、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呼吸道疫病。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越冬期寒冷季节各种病原不容易被自然因素灭活而长期存在,致使水平传播机会增多;另一方面,仔猪的各个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越冬期的不利因素多,各种强应激使猪群,特别是仔猪的抵抗力降低。
1.4 环境保护工作不易实施
越冬期病原容易存活、散播,而粪便、尸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困难加大,由于结冰,废水有时不能定点排放,易于造成环境污染,也增加了疫病传播、流行的机会。
1.5 应激增多、猪群抵抗力降低
寒冷多变的气候、舍内超标的有毒气体、过大的猪群密度、饮水稳定低等因素使猪群处于应激状态,降低了猪群的非特异性抵抗力。猪体对能量的需要量要高于温暖季节。
2 越冬期防疫保健技术措施
越冬期要力求提高环境质量、增强猪群抗病力、及时监视疾病动向、防止疫情扩散。
2.1 增加附属设施,提高猪舍防寒保温性能
猪舍屋顶覆盖双层蓬布或使用较厚的草帘,减少热量散失。猪舍侧窗夜间堵上草袋,或在窗内侧墙壁沿四周用宽胶带贴封一定数量的窗口。逢门安装棉门帘,形成缓冲区,防止冷风直接侵袭猪群。修补墙角漏缝,防贼风进入。
2.2 创造温度适宜、空气清新、湿度适当的舍内小气候
增加供暖设施、保证舍温:规模较大的养猪场可以安装锅炉。按照锅炉和暖气片的有关使用标准,使其与测算出的猪舍面积相匹配,保证最低气温时,分娩、保育舍内温度在20 ℃以上。并解决好锅炉相关事宜,如配备专业司炉人员,供应充足数量和质量的燃煤。规模较小的养猪场可以应用火墙、火炕等措施供热。经济条件许可的大型养猪场,可以尝试使用热风炉,据部分养猪场使用,取暖效果较好;配备暖气扇等加温小设备,以便临时在局部应用。乳猪保温箱局部使用150~250 W的红外线灯,保证哺乳仔猪的局部温度。
2.3 间歇性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越冬期的通风与保温是一对突出的矛盾,但决不能因保温而放弃或过分减少通风。为解决通风换气与提高并保持舍内温度的矛盾,只能采用间歇性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以5~10 min为宜,每天可通风 10次左右,在相对温暖的中午和下午,可增加通风次数和时间。为减少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还须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和污物。此外在舍内放置盛有食醋的敞口瓶,也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的氨等有毒气体。
2.4 保持适宜的湿度
猪的适宜湿度为60 %左右,塑料大篷和大量使用太阳能薄板的猪舍,越冬期大部分湿度过高,湿度过高易于促发呼吸系统疾病。为降低湿度,在越冬期前对供水设施进行大检修,防止水管漏水喷水;越冬期适当控制卫生清洁工作中的用水量,不必要时不用水。晴天的中午,掀开圈舍顶棚的篷布或草帘,接受阳光的沐浴。
3 切实做好消毒工作
越冬期寒冷,病原微生物相对易于存活和传播,对猪舍和环境的消毒工作应比夏季更扎实,严格执行养猪场《兽医卫生消毒制度》。消毒时间的选择应随天气的变化灵活调节,一般选择在天气较温暖的中午和下午。门口消毒池应少量勤加消毒液,防止冰冻,影响消毒效果。特别加强免疫空白期(接种疫苗后的一段时期)的消毒。
4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养猪场自身和周边其他养猪场(户)联防联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养猪场及其周围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就会威胁其持续、健康的发展。越冬期要克服严寒的挑战,正确处理尸体、粪便、废水和废弃物料。
5 加强保健措施、提高猪群抗病力
越冬期气候寒冷多变,猪群更易发生气喘病、萎缩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因而更应重视猪群的防疫保健工作。
乳猪的保健。乳猪的健康与否是保障猪的生产性能和保证养殖经济效益的基础。刚出生的乳猪由于各种生理机能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差,抗病力不强,代谢旺盛、生长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哺乳阶段,特别是越冬期做好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和防疫保健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免疫接种工作,越冬期要适当改变免疫程序,酌情增补越冬期易发病的疫苗接种工作。做好蓝耳病、伪狂犬病、口蹄疫、大肠埃希菌等疫苗的免疫注射,有必要时增加传染性胃肠炎等疫苗的免疫注射,保证猪群有足够的特异性抵抗力。使用硒、维生素C、速补等免疫增强剂。猪圆环病毒II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免疫抑制病毒感染的猪场,要特别重视监测免疫水平、警惕免疫失败。
6 提供合格的饲料和饮水
越冬期猪群对能量的消耗有所增加,可适当提高饲料的能量水平。供给猪群清洁的温水,不能给猪群冰冷的凉水。增加营养,增强体质。提高饲料能量水平,增强抗寒能力。
7 加强其他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
越冬期更应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如新进猪群运输工具的消毒、服务、防疫人员作疫苗接种或因其他原因进出猪舍时必须穿工作服、工作鞋,并进行消毒。对保卫、饲料班等密切接触养猪场的人员进行相关教育,切实做好饲料运输车辆及其相关人员的消毒。无关人员不得轻易进入猪舍,场内一般不饲养其他动物。
8 减少应激
越冬期温差很大、舍内空气质量不高、猪群密度较大都是较强的应激。为提高越冬期猪群抵抗力,养猪场应力求减少或减轻应激因素。猪群密度应按养猪设施和其他条件适当、适时调整,避免过大的密度。
9 加强越冬期管理
按照季节管理的要求,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措施、落实效果。严格执行已经出台使用,并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技术措施。重视病猪隔离意识,及时淘汰无饲养价值的猪,以净化猪群。保证卫生干净,减少传染。增加生产,提高养殖效率。
关键词:猪场管理;防寒保温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04-0044-02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温度较低,所以防寒保温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越冬期保持原有的生产性能,将是影响规模猪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技术人员乃至相关专家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猪群健康发育生长、稳定和提高养猪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寒冷地区养猪场越冬期防疫保健工作的 特点
1.1 猪舍小气候控制难度大
越冬期气温低、温差变化大,猪舍内适宜温度的维持和通风换气这一对矛盾更为突出。例如由于保持猪舍温度而通风不足,经常使舍内氨、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含量超标,使用煤炉加热,会使舍内氧含量降低;分娩舍清洁卫生工作和维持较低的湿度也很重要,采用太阳能薄板建造的屋顶,冬季容易黏附凝集水汽影响湿度,猪群采光不充裕。
1.2 消毒效果降低
一般来讲,大型养猪场的消毒工作不够彻底,越冬期更为突出。越冬期气温低,消毒效果不如夏季好,由于严寒等原因,越冬期的环境消毒工作容易被延误;消毒池内的消毒液容易结冰;猪舍内消毒次数不得不减少,带猪消毒次数更少。
1.3 疫病易于流行
很多养猪场猪群的肺炎支原体、大肠埃希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感染率较高,越冬期气候寒冷多变、通风不良、舍内尘埃多、病原容易散播,因而更易发生气喘病、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呼吸道疫病。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越冬期寒冷季节各种病原不容易被自然因素灭活而长期存在,致使水平传播机会增多;另一方面,仔猪的各个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越冬期的不利因素多,各种强应激使猪群,特别是仔猪的抵抗力降低。
1.4 环境保护工作不易实施
越冬期病原容易存活、散播,而粪便、尸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困难加大,由于结冰,废水有时不能定点排放,易于造成环境污染,也增加了疫病传播、流行的机会。
1.5 应激增多、猪群抵抗力降低
寒冷多变的气候、舍内超标的有毒气体、过大的猪群密度、饮水稳定低等因素使猪群处于应激状态,降低了猪群的非特异性抵抗力。猪体对能量的需要量要高于温暖季节。
2 越冬期防疫保健技术措施
越冬期要力求提高环境质量、增强猪群抗病力、及时监视疾病动向、防止疫情扩散。
2.1 增加附属设施,提高猪舍防寒保温性能
猪舍屋顶覆盖双层蓬布或使用较厚的草帘,减少热量散失。猪舍侧窗夜间堵上草袋,或在窗内侧墙壁沿四周用宽胶带贴封一定数量的窗口。逢门安装棉门帘,形成缓冲区,防止冷风直接侵袭猪群。修补墙角漏缝,防贼风进入。
2.2 创造温度适宜、空气清新、湿度适当的舍内小气候
增加供暖设施、保证舍温:规模较大的养猪场可以安装锅炉。按照锅炉和暖气片的有关使用标准,使其与测算出的猪舍面积相匹配,保证最低气温时,分娩、保育舍内温度在20 ℃以上。并解决好锅炉相关事宜,如配备专业司炉人员,供应充足数量和质量的燃煤。规模较小的养猪场可以应用火墙、火炕等措施供热。经济条件许可的大型养猪场,可以尝试使用热风炉,据部分养猪场使用,取暖效果较好;配备暖气扇等加温小设备,以便临时在局部应用。乳猪保温箱局部使用150~250 W的红外线灯,保证哺乳仔猪的局部温度。
2.3 间歇性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越冬期的通风与保温是一对突出的矛盾,但决不能因保温而放弃或过分减少通风。为解决通风换气与提高并保持舍内温度的矛盾,只能采用间歇性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以5~10 min为宜,每天可通风 10次左右,在相对温暖的中午和下午,可增加通风次数和时间。为减少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还须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和污物。此外在舍内放置盛有食醋的敞口瓶,也有助于减少空气中的氨等有毒气体。
2.4 保持适宜的湿度
猪的适宜湿度为60 %左右,塑料大篷和大量使用太阳能薄板的猪舍,越冬期大部分湿度过高,湿度过高易于促发呼吸系统疾病。为降低湿度,在越冬期前对供水设施进行大检修,防止水管漏水喷水;越冬期适当控制卫生清洁工作中的用水量,不必要时不用水。晴天的中午,掀开圈舍顶棚的篷布或草帘,接受阳光的沐浴。
3 切实做好消毒工作
越冬期寒冷,病原微生物相对易于存活和传播,对猪舍和环境的消毒工作应比夏季更扎实,严格执行养猪场《兽医卫生消毒制度》。消毒时间的选择应随天气的变化灵活调节,一般选择在天气较温暖的中午和下午。门口消毒池应少量勤加消毒液,防止冰冻,影响消毒效果。特别加强免疫空白期(接种疫苗后的一段时期)的消毒。
4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养猪场自身和周边其他养猪场(户)联防联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养猪场及其周围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就会威胁其持续、健康的发展。越冬期要克服严寒的挑战,正确处理尸体、粪便、废水和废弃物料。
5 加强保健措施、提高猪群抗病力
越冬期气候寒冷多变,猪群更易发生气喘病、萎缩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因而更应重视猪群的防疫保健工作。
乳猪的保健。乳猪的健康与否是保障猪的生产性能和保证养殖经济效益的基础。刚出生的乳猪由于各种生理机能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差,抗病力不强,代谢旺盛、生长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哺乳阶段,特别是越冬期做好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和防疫保健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免疫接种工作,越冬期要适当改变免疫程序,酌情增补越冬期易发病的疫苗接种工作。做好蓝耳病、伪狂犬病、口蹄疫、大肠埃希菌等疫苗的免疫注射,有必要时增加传染性胃肠炎等疫苗的免疫注射,保证猪群有足够的特异性抵抗力。使用硒、维生素C、速补等免疫增强剂。猪圆环病毒II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免疫抑制病毒感染的猪场,要特别重视监测免疫水平、警惕免疫失败。
6 提供合格的饲料和饮水
越冬期猪群对能量的消耗有所增加,可适当提高饲料的能量水平。供给猪群清洁的温水,不能给猪群冰冷的凉水。增加营养,增强体质。提高饲料能量水平,增强抗寒能力。
7 加强其他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
越冬期更应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如新进猪群运输工具的消毒、服务、防疫人员作疫苗接种或因其他原因进出猪舍时必须穿工作服、工作鞋,并进行消毒。对保卫、饲料班等密切接触养猪场的人员进行相关教育,切实做好饲料运输车辆及其相关人员的消毒。无关人员不得轻易进入猪舍,场内一般不饲养其他动物。
8 减少应激
越冬期温差很大、舍内空气质量不高、猪群密度较大都是较强的应激。为提高越冬期猪群抵抗力,养猪场应力求减少或减轻应激因素。猪群密度应按养猪设施和其他条件适当、适时调整,避免过大的密度。
9 加强越冬期管理
按照季节管理的要求,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措施、落实效果。严格执行已经出台使用,并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技术措施。重视病猪隔离意识,及时淘汰无饲养价值的猪,以净化猪群。保证卫生干净,减少传染。增加生产,提高养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