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师生以“说、唱、弹、跳、画”为主修内容,对历史学习普遍不重视,教学效果不佳一直令从事幼师历史教学的同仁头疼。笔者曾想尽办法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都十分有限。直到学校开展一场“衣之变迁,回顾中国”的服饰大赛,现场鲜明深刻的历史印象和热烈的氛围引发了我对幼师历史教学途径的一些新思考。
这次服饰大赛以“穿在身上的历史”为主题,要求学生用废弃报纸等材料制成服装,演绎建国六十年来的沧桑巨变,既要尊重历史史实,又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同时还要讲究舞台效果。由于参赛班级多达十几个,为避免各班在选题时避难就易,集中在服饰绚丽多姿的二十一世纪,也为了进行爱国教育,大赛组委会把时间范畴前推至清朝后期并划分为清朝、民国、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前期、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前期、九十年代后期、二十一世纪和建国六十周年大阅兵几个阶段,抽签决定班级参赛时段。
历史题材本身不好演,再限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更不好把握,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包括七十年代服饰的变化都不明显,完全写实的话,必然是内容重复,同时舞台效果肯定出不来。对于学生能把它演绎成什么样,我的心里始终忐忑不安,结果却出乎意料。
第一,每个班都借助情节增加了大赛的可看性。以往服饰大赛多是舞台走秀形式,附带介绍服装的用料和制作流程。今年学生一改往昔做法,而是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展示,然后再在剧情中间或结尾进行制作流程的介绍,还有的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制作工艺。如抽到“民国时代”的班级以《纪念刘和珍君》为题,塑造了教师、官老爷、阔太太、反动军警、爱国男女学生等形象,既展示了当时不同阶层的服饰特点,又表现了军阀统治下旧中国缺乏民主、爱国青年报国无门的情景;再如五十年代的《豫剧姐妹》,学生以常香玉为抗美援朝义演捐飞机的故事为背景,不仅塑造了常香玉等不同的时代人物,而且借助豫剧义演这个舞台,大大扩展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利用生、旦、净、末、丑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服饰制作功夫。
第二,视野开阔、侧重不同却都尽显时代风流。在这次服饰大赛中,各班的选材既有反映国家大事的《阅兵式》,又有反映艺术成就的《八十年代后期的舞台文化》,还有反映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东方唐韵》,即使最难表现的六七十年代,也分别以《博物馆里的奇妙夜》和《春天来了》展示了六十年代初期以雷锋、王进喜、焦裕禄为代表的全国上下热火朝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后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发展的场景,选题积极,教育性强。还有的班级采用家国结合,以一幕《小团圆、大团圆》反映了儿女返乡家庭团聚和香港回归祖国统一的喜乐情怀。
第三,反响强烈、余波荡漾让学生回味无穷。这一次服饰大赛后,参与其中的学生都深有感触,有的孩子一见我就说:“老师,以前我认为学历史没用,现在看来不懂历史还真不行”,也有的学生说“以前我的历史知识几乎为零,现在,我都快成六十年代的‘专家’了”,还有的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准备节目第一次意识到歌曲也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很多学生为编剧要了解当时的大事要事及时代特征,为做服装要去了解当时的服饰特点,为了表演到位还要了解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等等,一句话“书中得来终觉浅,要得真知须践行”。
那么,幼师的历史教学能不能以此为契机,结合幼师生的特点探索一些历史教学的新途径呢?我认为其现实性和可行性还是存在的。首先,相对于中学历史无奈的全面应试教育而言,幼师教学完全是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不必完全局限于教材知识体系,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其次,幼师生多才多艺,说、唱、弹、跳、画、字、舞、操、编、做十项基本功属于常规要求,再加上课外活动多,如每年的纪念“一二·九运动”歌咏比赛、服饰大赛、毕业汇报展示、舞蹈创编、英语短剧等等,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展示创设了条件和平台。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新的教学途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和史学方法
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健全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引导掌握学生查询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建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和能力。
二、以部门合作为基础,扩大历史教学的时空点
促进学校多个部门合作,既能实现大教育中的学科渗透和生活教育,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与团委合作,可以利用团课组织学生搜集素材,深入挖掘一些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一举两得;还可以利用团委组织的歌咏比赛、社团活动进行爱国教育或公民教育;和英语教研室合作,利用英语短剧创作表演鼓励学生创作饱含中国文化气息的作品等。
三、以学校活动为依托,强化历史教学的实用性
历史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活动不失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以学校活动为依托,如配合舞蹈创编大赛,可以进行舞蹈史的专题讲座,而配合美术创作展览,可以渗透国画史和国画欣赏、西方美术史,结合纪念国际“三八妇女节”活动可以普及妇女解放和运动史,这样既可以体现历史教学的实用性,又可以提高活动的文化内涵和质量。
四、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增加历史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希望了解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学校也曾在拉萨“3.14”事件和汶川地震后先后开展了“认清真相、理智爱国”时政讲座和防震知识讲座,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西方有句俗语:“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充分利用幼师现有条件,为学生的历史学习铺路架桥,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所在。
这次服饰大赛以“穿在身上的历史”为主题,要求学生用废弃报纸等材料制成服装,演绎建国六十年来的沧桑巨变,既要尊重历史史实,又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同时还要讲究舞台效果。由于参赛班级多达十几个,为避免各班在选题时避难就易,集中在服饰绚丽多姿的二十一世纪,也为了进行爱国教育,大赛组委会把时间范畴前推至清朝后期并划分为清朝、民国、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前期、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前期、九十年代后期、二十一世纪和建国六十周年大阅兵几个阶段,抽签决定班级参赛时段。
历史题材本身不好演,再限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更不好把握,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包括七十年代服饰的变化都不明显,完全写实的话,必然是内容重复,同时舞台效果肯定出不来。对于学生能把它演绎成什么样,我的心里始终忐忑不安,结果却出乎意料。
第一,每个班都借助情节增加了大赛的可看性。以往服饰大赛多是舞台走秀形式,附带介绍服装的用料和制作流程。今年学生一改往昔做法,而是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展示,然后再在剧情中间或结尾进行制作流程的介绍,还有的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制作工艺。如抽到“民国时代”的班级以《纪念刘和珍君》为题,塑造了教师、官老爷、阔太太、反动军警、爱国男女学生等形象,既展示了当时不同阶层的服饰特点,又表现了军阀统治下旧中国缺乏民主、爱国青年报国无门的情景;再如五十年代的《豫剧姐妹》,学生以常香玉为抗美援朝义演捐飞机的故事为背景,不仅塑造了常香玉等不同的时代人物,而且借助豫剧义演这个舞台,大大扩展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利用生、旦、净、末、丑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服饰制作功夫。
第二,视野开阔、侧重不同却都尽显时代风流。在这次服饰大赛中,各班的选材既有反映国家大事的《阅兵式》,又有反映艺术成就的《八十年代后期的舞台文化》,还有反映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东方唐韵》,即使最难表现的六七十年代,也分别以《博物馆里的奇妙夜》和《春天来了》展示了六十年代初期以雷锋、王进喜、焦裕禄为代表的全国上下热火朝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后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发展的场景,选题积极,教育性强。还有的班级采用家国结合,以一幕《小团圆、大团圆》反映了儿女返乡家庭团聚和香港回归祖国统一的喜乐情怀。
第三,反响强烈、余波荡漾让学生回味无穷。这一次服饰大赛后,参与其中的学生都深有感触,有的孩子一见我就说:“老师,以前我认为学历史没用,现在看来不懂历史还真不行”,也有的学生说“以前我的历史知识几乎为零,现在,我都快成六十年代的‘专家’了”,还有的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准备节目第一次意识到歌曲也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很多学生为编剧要了解当时的大事要事及时代特征,为做服装要去了解当时的服饰特点,为了表演到位还要了解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等等,一句话“书中得来终觉浅,要得真知须践行”。
那么,幼师的历史教学能不能以此为契机,结合幼师生的特点探索一些历史教学的新途径呢?我认为其现实性和可行性还是存在的。首先,相对于中学历史无奈的全面应试教育而言,幼师教学完全是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不必完全局限于教材知识体系,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其次,幼师生多才多艺,说、唱、弹、跳、画、字、舞、操、编、做十项基本功属于常规要求,再加上课外活动多,如每年的纪念“一二·九运动”歌咏比赛、服饰大赛、毕业汇报展示、舞蹈创编、英语短剧等等,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展示创设了条件和平台。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新的教学途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和史学方法
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健全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引导掌握学生查询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建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和能力。
二、以部门合作为基础,扩大历史教学的时空点
促进学校多个部门合作,既能实现大教育中的学科渗透和生活教育,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与团委合作,可以利用团课组织学生搜集素材,深入挖掘一些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一举两得;还可以利用团委组织的歌咏比赛、社团活动进行爱国教育或公民教育;和英语教研室合作,利用英语短剧创作表演鼓励学生创作饱含中国文化气息的作品等。
三、以学校活动为依托,强化历史教学的实用性
历史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活动不失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以学校活动为依托,如配合舞蹈创编大赛,可以进行舞蹈史的专题讲座,而配合美术创作展览,可以渗透国画史和国画欣赏、西方美术史,结合纪念国际“三八妇女节”活动可以普及妇女解放和运动史,这样既可以体现历史教学的实用性,又可以提高活动的文化内涵和质量。
四、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增加历史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希望了解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学校也曾在拉萨“3.14”事件和汶川地震后先后开展了“认清真相、理智爱国”时政讲座和防震知识讲座,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西方有句俗语:“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充分利用幼师现有条件,为学生的历史学习铺路架桥,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