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属于幼儿的消极行为问题之一,它不但会给他人或集体等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而且对行为者本身的心理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欲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影响幼儿自身根源问题入手,此时的幼儿正处于年龄特殊性时期,其行为的所属受家庭教育和社会背景等各个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幼儿行为的约束性、幼儿三观的不确定性,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性格;特点;环境
从平时对幼儿的观察来看,有较强烈的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他们和其他同伴之间的关系一般处理的都比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排斥与之玩耍游戏,一般会说:“我不想跟他玩,他总是爱打人。”“我不喜欢××。因为他欺负小朋友,把XX弄哭了。”而且由于这样的孩子常常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也容易引起老师的不欢迎。如果孩子长期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对孩子的各方面发展一定会造成影响。在我二十年的教育工作中,也会常常遇到这样的孩子,经常会打班上的同伴,经常有孩子和家长告状,让老师很是头疼。根据平时的观察分析,造成一个孩子攻击性强的原因不外乎有一下几点:
一、幼儿的年龄特点
3-6岁的幼儿交往经验还不够成熟,当他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会依据自己有限的交往经验来行动,他有了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很多时候方法欠缺,再加上有些幼儿语言发展比较迟缓,当他想与同伴沟通时,不会使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所以很多时候当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理解时,往往就会通过动作来表示。当然了,年龄特征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它往往还要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来作用。我们班的煦煦小朋友刚入园时存在比较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刚入园时,杨昌煦小朋友和其他刚入园的孩子相比,适应能力很强,不哭也不闹,自己一个人玩得很开心。但是,过不了几天,这种现象就发生了翻转,行为上的表现让我们大吃一惊,如抓别人的脸、咬人、把小朋友推到地上,而且几乎是毫无缘由的。时间长了,其他小朋友就与他产生了隔阂,都不愿和他接触,并且每天都有好多个小朋友告他的状,他变得除了欺负其他小朋友就无所事事了。在我们发现事情已经不可控的情况下,我们与他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的妈妈很着急、也很无奈,都急得哭了起来。通过对他的仔细观察,发现煦煦不会用语言和别人沟通,比如,他想要玩具,过去就直接拿,没有商量的余地,当其他小朋友产生抗拒的行为,或遇到别人站在前面时,他走过去伸手或推或打,打人好像成了他的一种游戏。
二、孩子的性格原因
有的孩子个性强,易冲动,遇到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时,会因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与别的幼儿产生冲突与矛盾。当幼儿被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行为。被攻击的幼儿表现出沉默、不还击的态度时攻击的幼儿往往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幼儿。在观察中,我们发现煦煦小朋友打了其他小朋友后,大部分孩子都是选择哭泣和沉默,而他却乐在其中,好像把其他小朋友逗哭成为了他的乐趣。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二胎政策开放之前,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同龄伙伴间的交往明显较少。很多孩子在家里没有同伴玩耍,在家里的活动往往都是以看电视为主,儿童电视片中的孙悟空、奥特曼、喜羊羊等成了孩子崇拜的偶像,动画片中有很多打打杀杀的暴力行为,如果家长对电视节目不加选择,缺乏指导,任由幼儿自由选择,往往会形成“电视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些暴力行为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很大程度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家长的教育态度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家庭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的教育态度与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和煦煦妈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煦煦在家经常看奥特曼的动画片,在家里经常和爸爸一起模仿奥特曼和怪兽的游戏。上幼儿园后,因为经常被其他孩子和家长告状,为此,他爸爸妈妈没少打他。我开始对煦煦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我发现,煦煦妈妈对孩子的行为不断地负面强化,只要煦煦有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就不可避免的揍他。幼儿时期是最善模仿的时期,他模仿奥特曼打怪兽,爸爸妈妈打他,他又模仿爸爸妈妈再打别人,在他的心理产生了一种“打”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和唯一手段。对于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如果都采用否定性的口语来矫正幼儿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正面教育和引导的不够,这样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煦煦的爸爸妈妈虽然很着急,却没有教给他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法,只是一味的否定他的行为,根本没有指导他如何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所以打人问题总是反反复复出现。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大人要做好榜样。父母教育子女应从自身做起,树立好父母的光辉形象,要让自己成为指引和教育孩子的方向标,用自身的行为和约束力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孩子,从思想上、感官上、行为上来改变孩子的三观认知。其次,大人要及时教给幼儿正确的沟通方法。如果幼儿出现打人行为过于频繁,可以先由一个教师专门领着他,这期间避免让他与其他小朋友避免接触,利用这种单独接触中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及他的爱好取向,如老师在与他做游戏时,可以相互帮助、一同合作,培养孩子的认同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这时再将幼儿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此时教师也如影随形的跟随引导,鼓励幼儿与其他小朋友们进行沟通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比如有一次,我们班的坤坤小朋友正在玩他带来的小汽车,昌煦过去就拿,坤坤不给,差点又打起来,我赶紧拉住煦煦,教他“你要先问他可以给我玩一下吗”,煦学着我的话问了,坤坤给了他汽车,煦高兴得不得了,我知道,他进步了。以后我就经常鼓励他去找好朋友,去和别人商量,用语言解决问题。慢慢的,煦不再频繁的打人,和孩子的交往也趋于正常了。
(二)尽量不在同伴面前伤害他的自尊心,注重把握他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如当他带来一件新奇的玩具时,我就专门请他介绍,解释玩法并指导同伴玩;当他从家中帶来手工作品时,我就立即把它装饰在活动室里等。当他出现不好的行为时,教师尽量不在集体面前批评他,而是带他到一边和他沟通。
(三)教师注意与家长交流,双方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特点,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都尽可能在教育观念上与他们取得共识,家长成员之间必须保持教育一致态度,让孩子能接受一致的要求,避免形成“双重人格”。
幼儿时期是幼儿心理形成的黄金期,因此,作为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儿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开剑.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科学认识与综合矫正[J].山东教育科研.2000(09).
[2]肖云.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处理方式的探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04).
[3]秦林燕.教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介入的现状探究[J].教育观察.2019(12).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性格;特点;环境
从平时对幼儿的观察来看,有较强烈的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他们和其他同伴之间的关系一般处理的都比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排斥与之玩耍游戏,一般会说:“我不想跟他玩,他总是爱打人。”“我不喜欢××。因为他欺负小朋友,把XX弄哭了。”而且由于这样的孩子常常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也容易引起老师的不欢迎。如果孩子长期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对孩子的各方面发展一定会造成影响。在我二十年的教育工作中,也会常常遇到这样的孩子,经常会打班上的同伴,经常有孩子和家长告状,让老师很是头疼。根据平时的观察分析,造成一个孩子攻击性强的原因不外乎有一下几点:
一、幼儿的年龄特点
3-6岁的幼儿交往经验还不够成熟,当他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会依据自己有限的交往经验来行动,他有了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很多时候方法欠缺,再加上有些幼儿语言发展比较迟缓,当他想与同伴沟通时,不会使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所以很多时候当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理解时,往往就会通过动作来表示。当然了,年龄特征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它往往还要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因素综合起来作用。我们班的煦煦小朋友刚入园时存在比较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刚入园时,杨昌煦小朋友和其他刚入园的孩子相比,适应能力很强,不哭也不闹,自己一个人玩得很开心。但是,过不了几天,这种现象就发生了翻转,行为上的表现让我们大吃一惊,如抓别人的脸、咬人、把小朋友推到地上,而且几乎是毫无缘由的。时间长了,其他小朋友就与他产生了隔阂,都不愿和他接触,并且每天都有好多个小朋友告他的状,他变得除了欺负其他小朋友就无所事事了。在我们发现事情已经不可控的情况下,我们与他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的妈妈很着急、也很无奈,都急得哭了起来。通过对他的仔细观察,发现煦煦不会用语言和别人沟通,比如,他想要玩具,过去就直接拿,没有商量的余地,当其他小朋友产生抗拒的行为,或遇到别人站在前面时,他走过去伸手或推或打,打人好像成了他的一种游戏。
二、孩子的性格原因
有的孩子个性强,易冲动,遇到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时,会因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与别的幼儿产生冲突与矛盾。当幼儿被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行为。被攻击的幼儿表现出沉默、不还击的态度时攻击的幼儿往往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幼儿。在观察中,我们发现煦煦小朋友打了其他小朋友后,大部分孩子都是选择哭泣和沉默,而他却乐在其中,好像把其他小朋友逗哭成为了他的乐趣。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二胎政策开放之前,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同龄伙伴间的交往明显较少。很多孩子在家里没有同伴玩耍,在家里的活动往往都是以看电视为主,儿童电视片中的孙悟空、奥特曼、喜羊羊等成了孩子崇拜的偶像,动画片中有很多打打杀杀的暴力行为,如果家长对电视节目不加选择,缺乏指导,任由幼儿自由选择,往往会形成“电视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些暴力行为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很大程度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家长的教育态度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家庭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的教育态度与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和煦煦妈妈的交流,我们了解到煦煦在家经常看奥特曼的动画片,在家里经常和爸爸一起模仿奥特曼和怪兽的游戏。上幼儿园后,因为经常被其他孩子和家长告状,为此,他爸爸妈妈没少打他。我开始对煦煦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我发现,煦煦妈妈对孩子的行为不断地负面强化,只要煦煦有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就不可避免的揍他。幼儿时期是最善模仿的时期,他模仿奥特曼打怪兽,爸爸妈妈打他,他又模仿爸爸妈妈再打别人,在他的心理产生了一种“打”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和唯一手段。对于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如果都采用否定性的口语来矫正幼儿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正面教育和引导的不够,这样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煦煦的爸爸妈妈虽然很着急,却没有教给他正确的与人交往的方法,只是一味的否定他的行为,根本没有指导他如何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所以打人问题总是反反复复出现。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大人要做好榜样。父母教育子女应从自身做起,树立好父母的光辉形象,要让自己成为指引和教育孩子的方向标,用自身的行为和约束力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孩子,从思想上、感官上、行为上来改变孩子的三观认知。其次,大人要及时教给幼儿正确的沟通方法。如果幼儿出现打人行为过于频繁,可以先由一个教师专门领着他,这期间避免让他与其他小朋友避免接触,利用这种单独接触中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及他的爱好取向,如老师在与他做游戏时,可以相互帮助、一同合作,培养孩子的认同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这时再将幼儿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此时教师也如影随形的跟随引导,鼓励幼儿与其他小朋友们进行沟通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比如有一次,我们班的坤坤小朋友正在玩他带来的小汽车,昌煦过去就拿,坤坤不给,差点又打起来,我赶紧拉住煦煦,教他“你要先问他可以给我玩一下吗”,煦学着我的话问了,坤坤给了他汽车,煦高兴得不得了,我知道,他进步了。以后我就经常鼓励他去找好朋友,去和别人商量,用语言解决问题。慢慢的,煦不再频繁的打人,和孩子的交往也趋于正常了。
(二)尽量不在同伴面前伤害他的自尊心,注重把握他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如当他带来一件新奇的玩具时,我就专门请他介绍,解释玩法并指导同伴玩;当他从家中帶来手工作品时,我就立即把它装饰在活动室里等。当他出现不好的行为时,教师尽量不在集体面前批评他,而是带他到一边和他沟通。
(三)教师注意与家长交流,双方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特点,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都尽可能在教育观念上与他们取得共识,家长成员之间必须保持教育一致态度,让孩子能接受一致的要求,避免形成“双重人格”。
幼儿时期是幼儿心理形成的黄金期,因此,作为教育者,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正面引导和教育,切忌用粗暴的方式惩罚儿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开剑.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科学认识与综合矫正[J].山东教育科研.2000(09).
[2]肖云.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处理方式的探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04).
[3]秦林燕.教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介入的现状探究[J].教育观察.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