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语文没有“速成”之说,学好语文也没有捷径,只有方法的好坏。由于个人实际情况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我相信:只要仔细体会,逐渐摸索,那么人人都可以创造出一套有特色并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记语文词汇,低着头拼命默写就不是一个好办法。好的方法是大声朗读,反复训练发音器官和耳朵,把声音铭刻在脑子里。这样既可以提高听力,又可以改进口语发音,还可以记住词汇。不要期望高学费能回报显著的学习效果,付出比较高的学费并不意味着不要学习。
一、要听也要说
练习听力时,许多人抱怨听不懂,因而丧失听的兴趣,往往半途而废。其实,即使听不懂,也是一种学习,只是你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虽然暂时听不懂,但你的耳膜已经开始尝试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发音,你的大脑在调整频率,准备接受一种新的信息代码,这本身就是一次飞跃。练习听力,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无意注意,只要一有时间,就打开录音机播放磁带,使自己处于语言环境中,也许你没听清楚说什么,但不要紧,你可以随便做其他事情,不用有意听,只要你的周围有语言环境的发音,你的听力水平就会提高。切记:听不懂时,你也在进步,广播和电影都是极好的传播媒介。
学语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来和他人交流。学语言不存在对错,只要能说出来,意思让他人明白就可以了,不用费尽心机考虑用什么句型,只要能选准一个词汇就行。练习口语最好的办法,不是做习题,不是背诵,也不是看语法书,而是反复高声朗读课文,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培养语感,只有具备了语感,才能在做习题时不假思索、下意识地写出正确答案。而且,当你熟练朗读几十篇课文后,很多常用句子就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
二、要精选阅读材料
目前,一些语文学习者视语文阅读为苦事,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教师让学生读点语文材料,就像给孩童吃中药,需要捏着鼻子硬灌下去,如此自然效果不会好。阅读语文应当轻松愉快,也可以轻松愉快。要做到这一点,阅读材料的选择是首要的。也就是说,要选择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而又能启发心智的材料(或书籍)。这类书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可读性强,让人立即产生阅读的欲望,一旦上手,就放不下来,不会感到学语文是沉重的负担。二是容易读,不会产生阅读障碍。三是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开阔眼界,了解更多词汇的用法,把握更多的机会看语言的使用习惯,甚至为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看看一些简易的读本,如果看资料上的带题目的阅读训练题,看完文章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试着用一两句话总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候如果有必要,可以尝试看看作者的思想和态度。总体来说,不要把语文的课外阅读当成题目来做,什么都可以读,只要你感兴趣,你能坚持。
三、要有阅读技巧
我通常采取“两遍阅读法”,即第一遍着重训练阅读能力,第二遍着重扩大词汇量并培养语感。在第一遍阅读过程中,我主张一口气读下去,即便有个别词汇挡道,只要不影响整体内容的理解,就不必停下来查词典,更没有必要见到好句子停下来就抄。因为那样会打断思路,影响阅读速度,甚至扼杀阅读兴趣。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语言吸收上的“潜移默化”,在于获得语感。应将重点放在训练速度、掌握文章大意及基本结构上,并找出问题,以便进一步阅读时着重解决。
第二遍阅读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扩大词汇量。具体做法:把文章再过一遍,查出生词汇,记到小笔记本上,有时间就拿出来背,每次背的时间不一定很长,贵在多次反复。这样,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面的扩宽,词汇量就增加了。二是培养语感。仔细地体会精彩的语言,留意词的使用和搭配,对某些段落,我常出声朗读,甚至背诵下来。这样做,有利于增强语感,为写作打基础。通过这种两遍阅读法,所读内容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一般都很深刻,而且提高了阅读材料的利用率。我注重循序渐进,根据不同阶段语文水平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通过有意识的大量阅读,一方面扩大了词汇量,另一方面培养了语感。读的东西多了,词汇量足够大,语感足够强,只要多加练习,这三方面的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四、要做适当的练习
很多人都热衷于做题目,认为这是学习语文的正确途径。练习做完,答案一对就扔桌子上,缺少了对本次练习的总结,不探究错误的原因之所在。结果做的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题集一套又一套,做得头昏眼花,兴趣全无,语文水平却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研究错题,你会发现有些题目是自己不小心看错了词汇,有些题目是把句子的结构理解错了,有些题目是因为课本的知识点没把握牢,有些题是出现了超纲的词汇。这样稍微总结,有些题目稍微查下词典自己就解决了,而有些题目解决不了,这样听课时候重点就更突出了,学习语文的确要做适当练习。我认为,归根结底,好的语文是“读”出来的,不是做练习“做”出来的。“读”出来的语文是地道的、自然的,因为使用者依持的是“语感”;“做”出来的语文往往流于生硬。在听、说、读、写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只要稍微做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各种测试特点,成绩就自然不会坏。
五、要寻找一个学习伙伴
学习语文要有较大的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你坐下来学习,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语言中心,都需要短期动力集中精力读和听。但更需要长期动力,保证每天经常做这样的事情是最难的。许多人开始学习语文,过一段时间很快就放弃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不能长期坚持学习。学习语文不是一个持续的提高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突然提高和似乎沒有变化的阶段,这就是所谓“高原效应”。
避免“高原效应”的好办法是,尽量不要完全一个人学习。如果你不能到语言中心学习,那么至少应尝试找一个“学习伙伴”,这样,你们能够互相鼓励和支持。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语文也需要大量阅读。语文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语文。技能的熟练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不能向困难低头,要坚持不懈地反复学习,持之以恒。我认为,学好语文的“诀窍”无非是苦干加巧干。因为我深信:功到自然成。
一、要听也要说
练习听力时,许多人抱怨听不懂,因而丧失听的兴趣,往往半途而废。其实,即使听不懂,也是一种学习,只是你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虽然暂时听不懂,但你的耳膜已经开始尝试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发音,你的大脑在调整频率,准备接受一种新的信息代码,这本身就是一次飞跃。练习听力,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无意注意,只要一有时间,就打开录音机播放磁带,使自己处于语言环境中,也许你没听清楚说什么,但不要紧,你可以随便做其他事情,不用有意听,只要你的周围有语言环境的发音,你的听力水平就会提高。切记:听不懂时,你也在进步,广播和电影都是极好的传播媒介。
学语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来和他人交流。学语言不存在对错,只要能说出来,意思让他人明白就可以了,不用费尽心机考虑用什么句型,只要能选准一个词汇就行。练习口语最好的办法,不是做习题,不是背诵,也不是看语法书,而是反复高声朗读课文,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培养语感,只有具备了语感,才能在做习题时不假思索、下意识地写出正确答案。而且,当你熟练朗读几十篇课文后,很多常用句子就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
二、要精选阅读材料
目前,一些语文学习者视语文阅读为苦事,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教师让学生读点语文材料,就像给孩童吃中药,需要捏着鼻子硬灌下去,如此自然效果不会好。阅读语文应当轻松愉快,也可以轻松愉快。要做到这一点,阅读材料的选择是首要的。也就是说,要选择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而又能启发心智的材料(或书籍)。这类书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可读性强,让人立即产生阅读的欲望,一旦上手,就放不下来,不会感到学语文是沉重的负担。二是容易读,不会产生阅读障碍。三是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开阔眼界,了解更多词汇的用法,把握更多的机会看语言的使用习惯,甚至为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看看一些简易的读本,如果看资料上的带题目的阅读训练题,看完文章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试着用一两句话总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候如果有必要,可以尝试看看作者的思想和态度。总体来说,不要把语文的课外阅读当成题目来做,什么都可以读,只要你感兴趣,你能坚持。
三、要有阅读技巧
我通常采取“两遍阅读法”,即第一遍着重训练阅读能力,第二遍着重扩大词汇量并培养语感。在第一遍阅读过程中,我主张一口气读下去,即便有个别词汇挡道,只要不影响整体内容的理解,就不必停下来查词典,更没有必要见到好句子停下来就抄。因为那样会打断思路,影响阅读速度,甚至扼杀阅读兴趣。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语言吸收上的“潜移默化”,在于获得语感。应将重点放在训练速度、掌握文章大意及基本结构上,并找出问题,以便进一步阅读时着重解决。
第二遍阅读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扩大词汇量。具体做法:把文章再过一遍,查出生词汇,记到小笔记本上,有时间就拿出来背,每次背的时间不一定很长,贵在多次反复。这样,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面的扩宽,词汇量就增加了。二是培养语感。仔细地体会精彩的语言,留意词的使用和搭配,对某些段落,我常出声朗读,甚至背诵下来。这样做,有利于增强语感,为写作打基础。通过这种两遍阅读法,所读内容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一般都很深刻,而且提高了阅读材料的利用率。我注重循序渐进,根据不同阶段语文水平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通过有意识的大量阅读,一方面扩大了词汇量,另一方面培养了语感。读的东西多了,词汇量足够大,语感足够强,只要多加练习,这三方面的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四、要做适当的练习
很多人都热衷于做题目,认为这是学习语文的正确途径。练习做完,答案一对就扔桌子上,缺少了对本次练习的总结,不探究错误的原因之所在。结果做的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题集一套又一套,做得头昏眼花,兴趣全无,语文水平却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研究错题,你会发现有些题目是自己不小心看错了词汇,有些题目是把句子的结构理解错了,有些题目是因为课本的知识点没把握牢,有些题是出现了超纲的词汇。这样稍微总结,有些题目稍微查下词典自己就解决了,而有些题目解决不了,这样听课时候重点就更突出了,学习语文的确要做适当练习。我认为,归根结底,好的语文是“读”出来的,不是做练习“做”出来的。“读”出来的语文是地道的、自然的,因为使用者依持的是“语感”;“做”出来的语文往往流于生硬。在听、说、读、写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只要稍微做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各种测试特点,成绩就自然不会坏。
五、要寻找一个学习伙伴
学习语文要有较大的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你坐下来学习,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语言中心,都需要短期动力集中精力读和听。但更需要长期动力,保证每天经常做这样的事情是最难的。许多人开始学习语文,过一段时间很快就放弃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不能长期坚持学习。学习语文不是一个持续的提高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突然提高和似乎沒有变化的阶段,这就是所谓“高原效应”。
避免“高原效应”的好办法是,尽量不要完全一个人学习。如果你不能到语言中心学习,那么至少应尝试找一个“学习伙伴”,这样,你们能够互相鼓励和支持。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语文也需要大量阅读。语文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语文。技能的熟练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不能向困难低头,要坚持不懈地反复学习,持之以恒。我认为,学好语文的“诀窍”无非是苦干加巧干。因为我深信: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