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工作了多年,我知道积木一直是孩子们忠实的伙伴。清晨入园,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选择各类积木作为玩的对象。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很多孩子还是争着去放置积木的区域里进行游戏。积木也保持着他们鲜艳的色彩,多变的造型,和光滑的质地,让孩子们一直爱不释手,百玩不厌。
在感叹积木美观、造型别致的同时,我更惊讶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常常有孩子们拿着他们的作品相互展示,你看那一桌男孩们围着桌子用条形积木拼搭武器,有孩子不停地炫耀:“看我搭的宇宙激光剑,谁也打不过我。”桌上其他孩子也不甘示弱:“看我的神剑”。“我的是激光炮,那才是最厉害的呢。”右边一桌的男孩子在搭“变形金刚”,孩子们有的说:“我搭的是大黄蜂。”我一看,全是由黄颜色积木搭成的。“我搭的是擎天柱。”场面还挺宏伟的。这些宝贝们,肯定是看了美国大片《变形金刚》,虽然造型与电影原型差距很大,但他们沉浸在这创作的世界里乐此不疲。正看着,一个女孩儿拿着她的作品来请我欣赏。“老师,我请你喝饮料,这是万能饮料机!你想喝什么饮料它都有。”说完点了点那些管状积木的小圆口,是饮料出口。我“品尝”了一杯“咖啡”,一杯“西瓜汁”后,女孩满意地向其他孩子“出售”她的饮料去了。“城堡”、“家具”、“碗碟”,等一般的造型在这里已经屡见不鲜了,孩子们经常能搭出新奇的玩意儿。有时我想给孩子们换换别的“节目”,像玩玩橡皮泥,折纸什么的,可是很多孩子这样回答我:“我要搭积木。”记得有一次清晨,我让他们换玩音乐角的小乐器时,很多孩子抗议:“老师,现在是搭积木的时间!”
“搭积木的时间!”我不禁沉思。这是孩子们需要的、渴望的一种游戏方式、一个时间段。我们能不能给予孩子们一个固定的时间,一个更大的场地(不仅仅是桌面或角落)呢?再者,我们是不是能够提供更多的材料来让孩子们动手进行拼搭、创造呢?
幼儿园的积木多半是塑料、橡胶质地的多形状立体积木,我们有时也将“积木”称为“插塑”,因为现在更多的积木是孩子们通过拼插(很多积木设置了许多拼插接口)。塑造出各种形象。不论是积木还是插塑,它们只是常常放置在桌面上或角落里进行的游戏,而真正适合幼儿拼搭、塑造的东西不仅只有积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甚至还可以利用废旧的材料在大场地上建筑、构造。这样的游戏,我们以下称之为建构游戏。
建:创立、设置。构:架筑、组合。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构造一定的物体形象来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而《纲要》中更是指出要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等来美化生活或开展活动。所以,开展大型的建构活动十分必要,而且幼儿也非常感兴趣。
如何让幼儿通过建构游戏,更好的发挥幼儿的各种探索行为与创造能力呢?教师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建构材料视野须放宽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很多不被重视的杂物,甚至是废旧材料,我们都要学着妥善利用。有如易拉罐、纸盒、饮料瓶、泡沫、硬纸筒、三角板、布料,甚至石块、树叶、泥土、沙子等都可以作为建构材料。建构作品可以是立体也可以是平面。记得观摩过一个很成功的活动“京剧脸谱”,当时我以为孩子们是在纸上作画,但那样的活动已屡见不鲜,当在大操场上看到教师提供的建构材料时,我就开始有点儿摸不着北了。老师提供的材料有羽毛球拍、记号笔、夹子、各种质地的布料、毛巾、伞、积木、木板、油纸等等,还有一些辅助材料如透明胶、粉笔之类。而建构的场地就是这个五百多坪米的大操场。孩子们自由组合分队,再由组长分工。建构游戏开始了,只见孩子们大胆地用粉笔在地面上画出脸谱轮廓,每个轮廓都有四五十平米。他们有的选择红伞作为主要材料,做成“红脸”,有的用蓝布铺底变成“蓝脸”,有的选择金色油纸变成“金脸”,有的选择各色布料、毛巾创作出“花脸”……眼睛、鼻子、嘴巴额头分别用羽毛球拍、记号笔、夹子、积木、木板等做成。作品形成后,远远望去,场面宏大,气势浩荡。各种不同的材料居然构造出美丽的画面,让人难以忘却。孩子们在选材上考虑了场地的篇幅、材料的大小、数量,也考虑了选材的美观性、实用性。在和同伴的合作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意见从分歧到一致的过程以及共同创作的快乐。
成人的思维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想象,也许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也不能确定孩子们是不是会用到其中某些材料,也不能想象出孩子的作品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因为每一个作品在形成之前都没有一定的模式。但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是有多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选择供给孩子的建构材料时,一定要放宽视野,选择干净的、安全的、各种质地、形状的材料供孩子们自由建构,自由创造。
二、选择建构环境范围须拓展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的确,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幼儿整日生活在园中,班级是他们所处时间最长、最熟悉的地方。而班级内的建构区也是设置在固定的某一个地方,时间长了,不免会使新鲜感消失。所以,教师要经常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大门、幼儿园大门,让孩子们回归大自然。大自然中的沙、石、泥、树都是人类最基本的建构材料。
记得一次老师们带孩子们去郊外的卵石小水坝春游,孩子们在小溪边上捡来树枝和鹅卵石垒起了“城堡”。筑起了“城墙”,建起了“小吊楼”,战绩不凡。由于鹅卵石比较滑,搭建的造型总是会倒塌。孩子们动起了脑筋,怎样才能让鹅卵石固定一点呢?孩子们发现溪边的泥湿湿,很粘,他们就尝试把湿泥作为固定剂,没想到效果不错,光滑的鹅卵石被固定住了。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兴奋的小脸,以及听着他们建构作品成功后的欢呼,我想,大自然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这种活动远比桌面上搭积木有趣得多。
所以,幼儿园要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孩子们建构的场地。如专门的建构室、沙地、泥塑室等,让孩子们进行创造性的建构游戏,更要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孩子接触平时很少接触的游戏。
三、建构游戏的意义须扩大
孩子是天生的创造师,但孩子又因为年龄小,动手能力便有了限制,很多作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是非常粗糙,甚至都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的东西,这时我们就要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成人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觉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而教师往往会习惯性地从美观、形象、造型是否新颖等几方面片面的评论幼儿作品,而忽视幼儿的创意。
在一次教师组织用瓶、罐等建构大城市建筑的游戏活动中,很多孩子都是选择了搭“高楼大厦”,十分摩登。只有一个男孩将易拉罐平铺在地,排成一条长龙,也没什么技能性可言,很简单。教师当时就肯定这个孩子的作品“不成功”,男孩当时很沉默。第二天家长来与老师交流,原来孩子搭的是一个地铁站,地铁站是每个大城市里一项重要的建筑,他觉得地铁可以让人们从城市这边到城市另一边,非常重要。教师听了很懊悔,她怎么就没有给孩子讲述创造作品意图的机会呢?其实。不要小看孩子的每件作品,孩子的每件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涵义。它们代表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想和能力。教师甚至能从幼儿作品中聆听孩子的心,更多的了解幼儿的个性。
孩子们喜欢建构的游戏,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是天生的小建筑师,喜欢拼搭,喜欢创造。而让孩子们喜欢建构的游戏,就要教师更投入地为幼儿创设一切建构的条件,提供充足的建构材料,多变的建构环境,倾听幼儿建构的思想,提供他们展示作品的舞台,让他们体验建构的快乐以及在建构中获得的经验与提高。
孩子们,“现在是建构游戏时间!”你们可以尽情游戏、尽情创造!
在感叹积木美观、造型别致的同时,我更惊讶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常常有孩子们拿着他们的作品相互展示,你看那一桌男孩们围着桌子用条形积木拼搭武器,有孩子不停地炫耀:“看我搭的宇宙激光剑,谁也打不过我。”桌上其他孩子也不甘示弱:“看我的神剑”。“我的是激光炮,那才是最厉害的呢。”右边一桌的男孩子在搭“变形金刚”,孩子们有的说:“我搭的是大黄蜂。”我一看,全是由黄颜色积木搭成的。“我搭的是擎天柱。”场面还挺宏伟的。这些宝贝们,肯定是看了美国大片《变形金刚》,虽然造型与电影原型差距很大,但他们沉浸在这创作的世界里乐此不疲。正看着,一个女孩儿拿着她的作品来请我欣赏。“老师,我请你喝饮料,这是万能饮料机!你想喝什么饮料它都有。”说完点了点那些管状积木的小圆口,是饮料出口。我“品尝”了一杯“咖啡”,一杯“西瓜汁”后,女孩满意地向其他孩子“出售”她的饮料去了。“城堡”、“家具”、“碗碟”,等一般的造型在这里已经屡见不鲜了,孩子们经常能搭出新奇的玩意儿。有时我想给孩子们换换别的“节目”,像玩玩橡皮泥,折纸什么的,可是很多孩子这样回答我:“我要搭积木。”记得有一次清晨,我让他们换玩音乐角的小乐器时,很多孩子抗议:“老师,现在是搭积木的时间!”
“搭积木的时间!”我不禁沉思。这是孩子们需要的、渴望的一种游戏方式、一个时间段。我们能不能给予孩子们一个固定的时间,一个更大的场地(不仅仅是桌面或角落)呢?再者,我们是不是能够提供更多的材料来让孩子们动手进行拼搭、创造呢?
幼儿园的积木多半是塑料、橡胶质地的多形状立体积木,我们有时也将“积木”称为“插塑”,因为现在更多的积木是孩子们通过拼插(很多积木设置了许多拼插接口)。塑造出各种形象。不论是积木还是插塑,它们只是常常放置在桌面上或角落里进行的游戏,而真正适合幼儿拼搭、塑造的东西不仅只有积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甚至还可以利用废旧的材料在大场地上建筑、构造。这样的游戏,我们以下称之为建构游戏。
建:创立、设置。构:架筑、组合。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构造一定的物体形象来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而《纲要》中更是指出要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等来美化生活或开展活动。所以,开展大型的建构活动十分必要,而且幼儿也非常感兴趣。
如何让幼儿通过建构游戏,更好的发挥幼儿的各种探索行为与创造能力呢?教师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建构材料视野须放宽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很多不被重视的杂物,甚至是废旧材料,我们都要学着妥善利用。有如易拉罐、纸盒、饮料瓶、泡沫、硬纸筒、三角板、布料,甚至石块、树叶、泥土、沙子等都可以作为建构材料。建构作品可以是立体也可以是平面。记得观摩过一个很成功的活动“京剧脸谱”,当时我以为孩子们是在纸上作画,但那样的活动已屡见不鲜,当在大操场上看到教师提供的建构材料时,我就开始有点儿摸不着北了。老师提供的材料有羽毛球拍、记号笔、夹子、各种质地的布料、毛巾、伞、积木、木板、油纸等等,还有一些辅助材料如透明胶、粉笔之类。而建构的场地就是这个五百多坪米的大操场。孩子们自由组合分队,再由组长分工。建构游戏开始了,只见孩子们大胆地用粉笔在地面上画出脸谱轮廓,每个轮廓都有四五十平米。他们有的选择红伞作为主要材料,做成“红脸”,有的用蓝布铺底变成“蓝脸”,有的选择金色油纸变成“金脸”,有的选择各色布料、毛巾创作出“花脸”……眼睛、鼻子、嘴巴额头分别用羽毛球拍、记号笔、夹子、积木、木板等做成。作品形成后,远远望去,场面宏大,气势浩荡。各种不同的材料居然构造出美丽的画面,让人难以忘却。孩子们在选材上考虑了场地的篇幅、材料的大小、数量,也考虑了选材的美观性、实用性。在和同伴的合作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意见从分歧到一致的过程以及共同创作的快乐。
成人的思维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想象,也许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也不能确定孩子们是不是会用到其中某些材料,也不能想象出孩子的作品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因为每一个作品在形成之前都没有一定的模式。但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是有多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选择供给孩子的建构材料时,一定要放宽视野,选择干净的、安全的、各种质地、形状的材料供孩子们自由建构,自由创造。
二、选择建构环境范围须拓展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的确,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幼儿整日生活在园中,班级是他们所处时间最长、最熟悉的地方。而班级内的建构区也是设置在固定的某一个地方,时间长了,不免会使新鲜感消失。所以,教师要经常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大门、幼儿园大门,让孩子们回归大自然。大自然中的沙、石、泥、树都是人类最基本的建构材料。
记得一次老师们带孩子们去郊外的卵石小水坝春游,孩子们在小溪边上捡来树枝和鹅卵石垒起了“城堡”。筑起了“城墙”,建起了“小吊楼”,战绩不凡。由于鹅卵石比较滑,搭建的造型总是会倒塌。孩子们动起了脑筋,怎样才能让鹅卵石固定一点呢?孩子们发现溪边的泥湿湿,很粘,他们就尝试把湿泥作为固定剂,没想到效果不错,光滑的鹅卵石被固定住了。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兴奋的小脸,以及听着他们建构作品成功后的欢呼,我想,大自然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这种活动远比桌面上搭积木有趣得多。
所以,幼儿园要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孩子们建构的场地。如专门的建构室、沙地、泥塑室等,让孩子们进行创造性的建构游戏,更要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让孩子接触平时很少接触的游戏。
三、建构游戏的意义须扩大
孩子是天生的创造师,但孩子又因为年龄小,动手能力便有了限制,很多作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是非常粗糙,甚至都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的东西,这时我们就要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成人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觉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而教师往往会习惯性地从美观、形象、造型是否新颖等几方面片面的评论幼儿作品,而忽视幼儿的创意。
在一次教师组织用瓶、罐等建构大城市建筑的游戏活动中,很多孩子都是选择了搭“高楼大厦”,十分摩登。只有一个男孩将易拉罐平铺在地,排成一条长龙,也没什么技能性可言,很简单。教师当时就肯定这个孩子的作品“不成功”,男孩当时很沉默。第二天家长来与老师交流,原来孩子搭的是一个地铁站,地铁站是每个大城市里一项重要的建筑,他觉得地铁可以让人们从城市这边到城市另一边,非常重要。教师听了很懊悔,她怎么就没有给孩子讲述创造作品意图的机会呢?其实。不要小看孩子的每件作品,孩子的每件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涵义。它们代表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想和能力。教师甚至能从幼儿作品中聆听孩子的心,更多的了解幼儿的个性。
孩子们喜欢建构的游戏,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是天生的小建筑师,喜欢拼搭,喜欢创造。而让孩子们喜欢建构的游戏,就要教师更投入地为幼儿创设一切建构的条件,提供充足的建构材料,多变的建构环境,倾听幼儿建构的思想,提供他们展示作品的舞台,让他们体验建构的快乐以及在建构中获得的经验与提高。
孩子们,“现在是建构游戏时间!”你们可以尽情游戏、尽情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