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的进步,我们的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探索。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我们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并新时期个人发展、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素养进行了界定。那么。如何推动高中历史学科素养落地生根呢?对此,笔者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历史;品质
核心素养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并将个人、社会、国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进行了综合概述,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具体到历史学科,其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几个维度。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时空观念
一个人拥有历史意识,他才能站在人类的角度去看待、评判自己在时间长河中的发展变化现象及其本质,也正是具备了这种认识历史、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力,我们人类的文明进程才能够不断推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教师要善于整合琐碎的知识点,引导高中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现象。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教师不光要给学生们画出所有的知识点,还要对本节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纳,根据时间顺序帮助学生去梳理、归纳。首先,为学生们展示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让学生们明白其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在此基础上,再总结为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秦至清)两个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完成这样一个大的框架搭建,自然可以帮助学生们去更扎实、整体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接下来,在将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填充在总体框架之中。这一环节的工作可以交由学生们自己来完成,鼓励他们去一边阅读理解课本的故事史料,一边进行归纳。如此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还能够形成生历史时空观念。
二、在課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证实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内容的过去性和不可重现性,如何让这些枯燥、抽象的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能够站在一个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进而实现“读史可以明智”的目标呢?为此,我们必须在日常课堂之中渗透对其史料证实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去运用史实去得出结论,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在学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只是为学生们总结了内容,要求学生们记住。然而,在高考中并不会这么直接去考,更多时候会以历史资料、谚语、历史故事等形式进行表现出来,侧重考查的是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如在这一知识点上,教师可以引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以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等现象,请学生们判断其中可以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内容。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春秋左传》中的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如“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均以德,德均以卜。”等资料,以辅助学生的理解,无形之中渗透对高中生史料证实能力的培养。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锻炼他们的技能,教师可以基于所学内容设计合作探究学习任务,请学生们围绕教师布置的任务去思考、讨论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集体智慧之下让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推动他们产生创新的火花,借助如此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来培育高中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升华学生的历史智慧。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们去学习夏商的政治制度时,我为学生们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制度特点,即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让学生们看到了国家作为一个机器如何变为了“家天下”的局面。特别是在中央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我为学生们展示了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等官员的职责,地方上封侯、伯所享受的义务以及权力等,请学生们去思考: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侯、伯有几重身份?从而鼓励学生们看到联想到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度,看到两种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对夏朝侯、伯的义务和权利分析之中,学生们发现他们不仅仅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同样也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有着双重的身份。借助如此合作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了夏商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无形之中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历史学习能力,而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也在这一合作探究过程中得到提升。
总之,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以历史学的观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能力、提升素养。我们应该坚持立足实践、探索方法,让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中落地生根,推动高中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建华,李霞,陈庚.关于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103-104.
[2]蒋军亮.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概括能力培养之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2019(12):53-5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平市“十三五”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教育科研课题:《新高考模式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究》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历史;品质
核心素养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并将个人、社会、国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进行了综合概述,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具体到历史学科,其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几个维度。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时空观念
一个人拥有历史意识,他才能站在人类的角度去看待、评判自己在时间长河中的发展变化现象及其本质,也正是具备了这种认识历史、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力,我们人类的文明进程才能够不断推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教师要善于整合琐碎的知识点,引导高中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现象。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教师不光要给学生们画出所有的知识点,还要对本节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纳,根据时间顺序帮助学生去梳理、归纳。首先,为学生们展示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让学生们明白其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在此基础上,再总结为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秦至清)两个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完成这样一个大的框架搭建,自然可以帮助学生们去更扎实、整体把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接下来,在将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填充在总体框架之中。这一环节的工作可以交由学生们自己来完成,鼓励他们去一边阅读理解课本的故事史料,一边进行归纳。如此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还能够形成生历史时空观念。
二、在課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证实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内容的过去性和不可重现性,如何让这些枯燥、抽象的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能够站在一个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进而实现“读史可以明智”的目标呢?为此,我们必须在日常课堂之中渗透对其史料证实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去运用史实去得出结论,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在学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只是为学生们总结了内容,要求学生们记住。然而,在高考中并不会这么直接去考,更多时候会以历史资料、谚语、历史故事等形式进行表现出来,侧重考查的是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如在这一知识点上,教师可以引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以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等现象,请学生们判断其中可以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内容。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春秋左传》中的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如“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均以德,德均以卜。”等资料,以辅助学生的理解,无形之中渗透对高中生史料证实能力的培养。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锻炼他们的技能,教师可以基于所学内容设计合作探究学习任务,请学生们围绕教师布置的任务去思考、讨论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集体智慧之下让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推动他们产生创新的火花,借助如此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来培育高中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升华学生的历史智慧。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们去学习夏商的政治制度时,我为学生们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制度特点,即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让学生们看到了国家作为一个机器如何变为了“家天下”的局面。特别是在中央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我为学生们展示了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等官员的职责,地方上封侯、伯所享受的义务以及权力等,请学生们去思考: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侯、伯有几重身份?从而鼓励学生们看到联想到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度,看到两种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对夏朝侯、伯的义务和权利分析之中,学生们发现他们不仅仅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同样也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有着双重的身份。借助如此合作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了夏商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无形之中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历史学习能力,而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也在这一合作探究过程中得到提升。
总之,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以历史学的观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能力、提升素养。我们应该坚持立足实践、探索方法,让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中落地生根,推动高中生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建华,李霞,陈庚.关于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103-104.
[2]蒋军亮.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概括能力培养之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2019(12):53-5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平市“十三五”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教育科研课题:《新高考模式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