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是对幼儿进行潜能开发的一种优秀的教育模式,对整个世界的幼儿教育都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文章着眼于蒙台梭利的经典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一书,解读蒙台梭力的伟大教育理论与方法,对我国幼儿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幼儿教育
蒙台梭利是教育史上继福禄贝尔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一生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工作,留下了丰富的教育著作,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方法经验于一体,突出了她的革命性教育观念。这本书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實际特点的角度,结合自身教育的实践和所得经验,揭示出大自然本来赋予了儿童的超强内在发展力量。
一、蒙台梭利及《有吸收力的心灵》
(一)蒙台梭利的生平及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徒的家庭,起初主要担任身心缺陷和精神病患儿的治疗工作,通过自己的探索成功地使许多被人认为难以有所作为的低能儿童有了长足的长进。1901年蒙台梭利决心离开特殊学校,投身于正常儿童教育这个更广阔的领域,为更多的儿童造福。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儿童之家”,试图从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的理论角度,探寻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与此同时,蒙台梭利不断地在全世界发表演讲,并着手整理其教育思想与方法,将它们出版成册,以此让更多教师与父母受益,《有吸收力的心灵》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二)《有吸收力的心灵》
《有吸收力的心灵》(1949)是蒙台梭利根据在亚美达巴德举办的教育培训班的讲稿整理而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博士最受欢迎,并且最能体现她理论创新意义的书。这本书指出了个体自然发展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活动、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孩子的知识并不是完全通过教育这种唯一的方法得到的,儿童也可以在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吸取经验,获得知识;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它还须符合人类自身的实际。
二、《有吸收力的心灵》所蕴含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儿童发展的内在“潜能”
对成人而言,学习必须通过意志努力且运用一定的心理能力来获取知识。但对儿童而言,学习却是一件轻松愉快且悄无声息的过程,“他学会了一切而不知自己是在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充满了无尽的欢乐与爱”。儿童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交互作用的生态模型,一方面儿童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境并非独立于儿童而存在,而是受到儿童自身特点的影响。儿童的内在潜能正是通过这种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得以发展,从而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
(二)语言发展的敏感性
出生后的最初两年是人生路途中最丰富的阶段,开启了从蕴藏在子宫里的胚胎到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崭新的世界。儿童对语言具有天生的敏感性,能够从周围复杂的语言环境中识别人的声音从而学会了说话,起初声音对儿童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但渐渐地儿童开始理解声音的意义并将各种声音与物体一一对应起来。语言的掌握、词义的理解需要一定的记忆力,但对儿童而言这显然是不完全具备的,处于“理性睡眠期”儿童正是依靠独特的语言敏感性而掌握语言的。
(三)儿童独立性的发展
蒙台梭利将孩子的出生比作出狱,因为这是个体走向独立的开端。在出生前靠汲取母亲体内的营养而生长,但出生后的婴儿也未必获得了真正的独立与自由,依然需要靠吸吮母亲的乳汁来养活自己。孩子出生后存在几个发展期,从而渐渐地从桎梏走向独立,从行为独立向精神独立发展。倘若走路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开始,那么穿衣、脱衣、吃饭这些无须成人提示或强烈要求的行为可以看作迈向更高层次的自由。每个父母像保护自己心脏一样保护自己的孩子,但却不能代替他们去听,去看,去感知世界,能做的就是为孩子的成长创设更宽阔的平台,提供充足的自我学习的机会,让其学会在与世界较量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大脑,寻求事物的答案,从而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多彩的世界。
三、《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留白”是中国画意境创设的表现方式之一,物象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注重墨彩韵味的国画在形式美上的留白更能让人遐想生境。幼儿教育就如同这砚台中的浓墨,在浩瀚无边的生命画卷中勾勒出整幅作品恬淡虚实的轮廓。同样,“留白”也是幼儿教育的一门艺术,“白”即“无”,“无”有“无为”之意,但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让这个“无”达到“无中生有”的高度。当然,所谓的幼儿教育并非仅指幼儿园教育这一方面,还应包括家庭教育,幼儿最早接受的教育也就是家庭因素对其产生的种种影响。
(一)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前提
从新生命降落的那一刻起,母亲保护幼小生命的本能就被唤醒,正如蒙台梭利所言,这是自然赋予的灵性。也就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始于出生,从出生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要“留白”,要让孩子自己学会与周围环境相处,让孩子与他的世界相爱。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胎内婴儿可以和母亲感受同样的温度,跟随母亲心脏的跳动而呼吸,从剪断脐带的那一刻起,一个新的生命将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由于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或是生理心理的原因而产生种种自发性的活动,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经验。因此,父母应该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心需要,尊重儿童,相信儿童自身就具有无限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不要视儿童为容器,肆意地进行强行灌输和说教,应该在顺应儿童心理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促进其内在潜能的自然发展。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观察儿童发展的生理变化,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正确的帮助。 2.提供宽松的生活环境,鼓励幼儿的自我建构。
儿童天生就具有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的能力,我们就给儿童提供有准备的家庭教育环境。首先,家长要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幼儿内在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法。幼儿是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世界,其学习的过程处于无意识阶段,因此应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多感官操作的学习材料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建构自己的内部世界,获得有关世界的经验与知识。
(二)科学的幼儿园活动是幼儿教育的关键
教育并非是教师教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本能发展的一种自然过程,是依靠儿童作用于环境获得的经验。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而在于为儿童设置的特殊环境中预备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主题活动。儿童借助各种活动获得外部世界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课程的安排应着眼于开展丰富的活动,以满足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
1.活动的设置应充分利用大自然。
个体是环境经验的产物,因此幼儿教育所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能让大自然发挥作用的环境。首先,可以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单独开设具体的自然观察课,引导孩子们观察自然的生命。这门课程依据每个班具体人数及幼儿园所处具体位置等来决定观察的自然物。其次,增设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课程,引导他们思考自然,了解自然,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感情。
2.活动的安排应考虑社会环境的作用。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但并不意味着儿童是孤立的存在,儿童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環境之中生活。儿童在入幼儿园之前,父母对其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进入幼儿园后,儿童所要面临的社会环境开始逐渐变得复杂,人际关系也开始从亲子关系逐步向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发展。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应当关注儿童社会本能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应的同伴合作活动,增加幼儿与同伴交流、互动、协助的机会,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总之,幼儿园活动的安排应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幼儿园中社会环境的作用,培养能在社会中生活的健康儿童。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蒙台梭利多次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儿童具有吸收的心理从环境中吸取来的,但这种吸取经验的方式也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需要幼儿在环境中动手操作和自我探索。正如现在许多心理学家越来越关注幼儿的自我建构一样,幼儿园也应该更加关注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给予幼儿更多的实践操作、自主探索的时间,鼓励幼儿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考与总结
蒙台梭利反复强调幼儿与生俱来的吸收力,反对一切压制儿童个性和情感、摧残和折磨儿童身心的种种方法和手段;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儿童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自我潜能的充分展现和发展。《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值得我们思考,但在借鉴蒙氏儿童观、教育理念的同时更应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积极探寻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中国化的过程必须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基础上,以保证其思想与时俱进,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儿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84.
【关键词】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幼儿教育
蒙台梭利是教育史上继福禄贝尔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一生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工作,留下了丰富的教育著作,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思想和方法经验于一体,突出了她的革命性教育观念。这本书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實际特点的角度,结合自身教育的实践和所得经验,揭示出大自然本来赋予了儿童的超强内在发展力量。
一、蒙台梭利及《有吸收力的心灵》
(一)蒙台梭利的生平及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徒的家庭,起初主要担任身心缺陷和精神病患儿的治疗工作,通过自己的探索成功地使许多被人认为难以有所作为的低能儿童有了长足的长进。1901年蒙台梭利决心离开特殊学校,投身于正常儿童教育这个更广阔的领域,为更多的儿童造福。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开办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儿童之家”,试图从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的理论角度,探寻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与此同时,蒙台梭利不断地在全世界发表演讲,并着手整理其教育思想与方法,将它们出版成册,以此让更多教师与父母受益,《有吸收力的心灵》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一。
(二)《有吸收力的心灵》
《有吸收力的心灵》(1949)是蒙台梭利根据在亚美达巴德举办的教育培训班的讲稿整理而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博士最受欢迎,并且最能体现她理论创新意义的书。这本书指出了个体自然发展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活动、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孩子的知识并不是完全通过教育这种唯一的方法得到的,儿童也可以在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吸取经验,获得知识;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程和时间表上,它还须符合人类自身的实际。
二、《有吸收力的心灵》所蕴含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儿童发展的内在“潜能”
对成人而言,学习必须通过意志努力且运用一定的心理能力来获取知识。但对儿童而言,学习却是一件轻松愉快且悄无声息的过程,“他学会了一切而不知自己是在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充满了无尽的欢乐与爱”。儿童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交互作用的生态模型,一方面儿童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境并非独立于儿童而存在,而是受到儿童自身特点的影响。儿童的内在潜能正是通过这种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得以发展,从而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
(二)语言发展的敏感性
出生后的最初两年是人生路途中最丰富的阶段,开启了从蕴藏在子宫里的胚胎到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崭新的世界。儿童对语言具有天生的敏感性,能够从周围复杂的语言环境中识别人的声音从而学会了说话,起初声音对儿童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但渐渐地儿童开始理解声音的意义并将各种声音与物体一一对应起来。语言的掌握、词义的理解需要一定的记忆力,但对儿童而言这显然是不完全具备的,处于“理性睡眠期”儿童正是依靠独特的语言敏感性而掌握语言的。
(三)儿童独立性的发展
蒙台梭利将孩子的出生比作出狱,因为这是个体走向独立的开端。在出生前靠汲取母亲体内的营养而生长,但出生后的婴儿也未必获得了真正的独立与自由,依然需要靠吸吮母亲的乳汁来养活自己。孩子出生后存在几个发展期,从而渐渐地从桎梏走向独立,从行为独立向精神独立发展。倘若走路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开始,那么穿衣、脱衣、吃饭这些无须成人提示或强烈要求的行为可以看作迈向更高层次的自由。每个父母像保护自己心脏一样保护自己的孩子,但却不能代替他们去听,去看,去感知世界,能做的就是为孩子的成长创设更宽阔的平台,提供充足的自我学习的机会,让其学会在与世界较量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大脑,寻求事物的答案,从而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多彩的世界。
三、《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留白”是中国画意境创设的表现方式之一,物象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注重墨彩韵味的国画在形式美上的留白更能让人遐想生境。幼儿教育就如同这砚台中的浓墨,在浩瀚无边的生命画卷中勾勒出整幅作品恬淡虚实的轮廓。同样,“留白”也是幼儿教育的一门艺术,“白”即“无”,“无”有“无为”之意,但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让这个“无”达到“无中生有”的高度。当然,所谓的幼儿教育并非仅指幼儿园教育这一方面,还应包括家庭教育,幼儿最早接受的教育也就是家庭因素对其产生的种种影响。
(一)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前提
从新生命降落的那一刻起,母亲保护幼小生命的本能就被唤醒,正如蒙台梭利所言,这是自然赋予的灵性。也就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始于出生,从出生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要“留白”,要让孩子自己学会与周围环境相处,让孩子与他的世界相爱。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胎内婴儿可以和母亲感受同样的温度,跟随母亲心脏的跳动而呼吸,从剪断脐带的那一刻起,一个新的生命将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由于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或是生理心理的原因而产生种种自发性的活动,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经验。因此,父母应该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心需要,尊重儿童,相信儿童自身就具有无限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不要视儿童为容器,肆意地进行强行灌输和说教,应该在顺应儿童心理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促进其内在潜能的自然发展。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观察儿童发展的生理变化,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在启发诱导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正确的帮助。 2.提供宽松的生活环境,鼓励幼儿的自我建构。
儿童天生就具有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的能力,我们就给儿童提供有准备的家庭教育环境。首先,家长要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幼儿内在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法。幼儿是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世界,其学习的过程处于无意识阶段,因此应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多感官操作的学习材料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建构自己的内部世界,获得有关世界的经验与知识。
(二)科学的幼儿园活动是幼儿教育的关键
教育并非是教师教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本能发展的一种自然过程,是依靠儿童作用于环境获得的经验。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而在于为儿童设置的特殊环境中预备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主题活动。儿童借助各种活动获得外部世界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课程的安排应着眼于开展丰富的活动,以满足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
1.活动的设置应充分利用大自然。
个体是环境经验的产物,因此幼儿教育所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能让大自然发挥作用的环境。首先,可以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单独开设具体的自然观察课,引导孩子们观察自然的生命。这门课程依据每个班具体人数及幼儿园所处具体位置等来决定观察的自然物。其次,增设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课程,引导他们思考自然,了解自然,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感情。
2.活动的安排应考虑社会环境的作用。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但并不意味着儿童是孤立的存在,儿童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環境之中生活。儿童在入幼儿园之前,父母对其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进入幼儿园后,儿童所要面临的社会环境开始逐渐变得复杂,人际关系也开始从亲子关系逐步向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发展。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应当关注儿童社会本能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应的同伴合作活动,增加幼儿与同伴交流、互动、协助的机会,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总之,幼儿园活动的安排应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幼儿园中社会环境的作用,培养能在社会中生活的健康儿童。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蒙台梭利多次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儿童具有吸收的心理从环境中吸取来的,但这种吸取经验的方式也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需要幼儿在环境中动手操作和自我探索。正如现在许多心理学家越来越关注幼儿的自我建构一样,幼儿园也应该更加关注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给予幼儿更多的实践操作、自主探索的时间,鼓励幼儿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考与总结
蒙台梭利反复强调幼儿与生俱来的吸收力,反对一切压制儿童个性和情感、摧残和折磨儿童身心的种种方法和手段;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儿童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自我潜能的充分展现和发展。《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值得我们思考,但在借鉴蒙氏儿童观、教育理念的同时更应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积极探寻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中国化的过程必须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基础上,以保证其思想与时俱进,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儿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