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改某些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改进实验设计,增强实验效果;引进多媒体技术,增强可视性;组建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开展课外研究四个方面谈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对化学实验教学形式改进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实验教学;形式;改进
一、改某些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演示实验基本上都是重视教师演示,轻视学生参与;教师在前面做,学生在下面看。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看不看得清楚,印象深刻不深刻,能否获得应有的情绪情感体验,教师往往无法兼顾。而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因此,视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尽可能对某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使之成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性实验。
(1)既然实验室制氧气可以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那么我们就首先必须找到合适的盛装药品加热的仪器——学生必然想到从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中去寻找,继而找到能盛装固体药品加热用的试管和蒸发皿。
(2)既然是制取气体,必然要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唯一的出口——导气管输送到集气瓶,那么所选择的反应容器自然必须可以安装橡皮塞。至此,反应容器就被探究出来了——选择蒸发皿的同学在此必然碰壁,试管就成了必然之选。
(3)接下来就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探究了。对照课本提供的反应原理,这些固体药品需要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发生变化放出氧气,因此他们一定会想到把试管固定起来用酒精灯加热……
至于该操作中的一些要点,教师只要在不断的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稍加点拨,再由学生自行归纳,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真正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被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激发,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原动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类似的演示试验还有很多,只要条件允许,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允许,教师就应当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展开探究。
二、改进实验设计,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试验得到的。因此,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的成功与否往往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教材中有一些实验,难度稍大,或者现象不够明显。作为教师,有必要作一些研究和改进,使之安全、明显、简单易行,提高实验质量。
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按照课本上的做法,在瓶底放少量水或铺上一薄层细沙,有时集气瓶底也会炸裂,尤其是水较少的时候。稍加改进,在瓶底放一张湿的硬纸片,既保证了足够的氧气(不需很多的水占据集气瓶的容积),又能有效地防止集气瓶底的炸裂。
三、引进多媒体技术,增强可视性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适当将其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显然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比方说,许多现象不很明显的实验在投影仪的放大作用下一目了然、清晰可见;许多不便当堂演示的错误实验操作在录像片段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教学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一些试管实验,其实验过程中的细节现象,学生不大容易看清楚,尤其是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此时视频投影仪便派上了用场。在大屏幕上,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气泡、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蓝色沉淀产生的过程细节、水滴入浓硫酸中液滴的飞溅、饱和硝酸钾溶液冷却时针状晶体的形成等无不清晰明了。
在教学中我们还常常会感慨,许多实验操作考到试卷上时,学生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事实上又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特别强调的一些问题。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感性认识,故而不能形成深刻印象。因此,教师完全有必要将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设法演示给学生——当堂不能演示的,借助录像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制取氧气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导致的水倒流;氢气还原氧化铜开始时先通入氢气后加热导致的爆鸣甚至爆炸……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其印象能不深刻吗?
四、组建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开展课外研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课程希望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实验——探究”,在“交往——合作”中有所“体验——感悟”,继而有所“发现——创造”。这一切目标,仅凭45分钟的课堂显然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一个活动平台。组建化学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当学生自主走进实验室后,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常常有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现。
总之,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持久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化学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这一主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形式,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才能真正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
(如皋市桃园初中)
关键词:实验教学;形式;改进
一、改某些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演示实验基本上都是重视教师演示,轻视学生参与;教师在前面做,学生在下面看。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看不看得清楚,印象深刻不深刻,能否获得应有的情绪情感体验,教师往往无法兼顾。而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因此,视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尽可能对某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使之成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性实验。
(1)既然实验室制氧气可以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那么我们就首先必须找到合适的盛装药品加热的仪器——学生必然想到从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中去寻找,继而找到能盛装固体药品加热用的试管和蒸发皿。
(2)既然是制取气体,必然要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唯一的出口——导气管输送到集气瓶,那么所选择的反应容器自然必须可以安装橡皮塞。至此,反应容器就被探究出来了——选择蒸发皿的同学在此必然碰壁,试管就成了必然之选。
(3)接下来就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探究了。对照课本提供的反应原理,这些固体药品需要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发生变化放出氧气,因此他们一定会想到把试管固定起来用酒精灯加热……
至于该操作中的一些要点,教师只要在不断的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稍加点拨,再由学生自行归纳,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真正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被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激发,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原动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类似的演示试验还有很多,只要条件允许,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允许,教师就应当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展开探究。
二、改进实验设计,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试验得到的。因此,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的成功与否往往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化学教材中有一些实验,难度稍大,或者现象不够明显。作为教师,有必要作一些研究和改进,使之安全、明显、简单易行,提高实验质量。
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按照课本上的做法,在瓶底放少量水或铺上一薄层细沙,有时集气瓶底也会炸裂,尤其是水较少的时候。稍加改进,在瓶底放一张湿的硬纸片,既保证了足够的氧气(不需很多的水占据集气瓶的容积),又能有效地防止集气瓶底的炸裂。
三、引进多媒体技术,增强可视性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适当将其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显然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比方说,许多现象不很明显的实验在投影仪的放大作用下一目了然、清晰可见;许多不便当堂演示的错误实验操作在录像片段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教学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一些试管实验,其实验过程中的细节现象,学生不大容易看清楚,尤其是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此时视频投影仪便派上了用场。在大屏幕上,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气泡、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蓝色沉淀产生的过程细节、水滴入浓硫酸中液滴的飞溅、饱和硝酸钾溶液冷却时针状晶体的形成等无不清晰明了。
在教学中我们还常常会感慨,许多实验操作考到试卷上时,学生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事实上又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特别强调的一些问题。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感性认识,故而不能形成深刻印象。因此,教师完全有必要将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设法演示给学生——当堂不能演示的,借助录像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制取氧气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导致的水倒流;氢气还原氧化铜开始时先通入氢气后加热导致的爆鸣甚至爆炸……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其印象能不深刻吗?
四、组建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开展课外研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新课程希望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实验——探究”,在“交往——合作”中有所“体验——感悟”,继而有所“发现——创造”。这一切目标,仅凭45分钟的课堂显然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一个活动平台。组建化学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当学生自主走进实验室后,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常常有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现。
总之,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持久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化学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这一主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形式,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才能真正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
(如皋市桃园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