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小说的代表作,它有很多关于艺术方面的成就,其中讽刺艺术的运用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讽刺艺术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鲜明强烈的对比,漫画式的夸张,尖锐泼辣的反语,幽默诙谐的议论。这种写实的艺术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得更加醒目,更加深刻。
关键词:阿Q讽刺艺术批判对比夸张反语议论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小说的代表作。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的艺术成就有很多,尤其是小说中多处运用讽刺的手法,收到了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使这部小说增添了许多艺术魅力。小说中运用的讽刺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鲜明强烈的对比
《阿Q正传》的讽刺艺术,首先体现在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刻画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阿Q的性格中主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其实这是一种病态,而这些恰恰表现了阿Q性格中一系列矛盾。从阿Q的身份看,其性格是既具有一般农民的憨厚、质朴,又有典型的“精神胜利法”这一病态性格。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具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上了游手好闲之徒的狡黠。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便是“精神胜利病”,也就是在现实的失败面前不敢正视,不愿承认,更不去总结教训,而是以自己假想的胜利来欺骗自己、安慰自己,再以自己在虚假胜利中的陶醉去欺骗别人。比如,阿Q没有土地,没有房屋,甚至连自己的姓名籍贯也不知道,他在政治上受欺压,没有权利,没有地位。然而,他自己却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不但在和别人口角的时候,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们阔的多啦!”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其性格中的多重性,即既自卑又自尊,既无知又装聪明。这种态度即使是在一些小事上也有着非常鲜明的表现。他体质上有一些缺点,就是头上有几处癞疮疤,本来这是“最恼人的”,“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阿Q讳这讳那,说明了其既怕丢面子又爱虚荣的性格。而这种性格的典型性又极具普遍意义。由于他人的挑衅或自己的主动出击,总是吃亏的多,所以他也时常改变策略,诸如采用愤怒,但最终仍然只能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而已。谁要说“亮起来了”,他便以“你还不配……”来反驳。这里作者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观察,反衬出阿Q“精神胜利法”这一病态性格的本质,也点明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意图。由此可见,作者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同时又刻化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既想打想拼又有所顾忌的性格矛盾,从而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二、漫画式的夸张
《阿Q正传》的讽刺艺术其次是体现在离奇的夸张手法的运用。这种大胆的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比如,在小说末尾写阿Q在土谷祠被捉的场面尤其夸张。这里作者用笔的确夸张得似乎离奇:“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集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这是多么可笑的场景啊!反动统治者虽表面强大,且武装在手,又面对手无寸铁的阿Q,但此时却只会虚张声势,从而十分逼真地暴露了反动统治阶级腐败、怯懦和愚蠢及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其讽刺艺术的运用达到极致。而鲁迅也正是要通过这样的夸张描写,突出强调辛亥革命失败后这一段白色恐怖时期,反动派对革命既害怕又仇恨的历史真实。在小说中,还有许多地方运用夸张的手法,这些夸张的笔墨怀忧愤之情,深刻地显示了阿Q悲剧的必然性,证明了阿Q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三、尖锐辛辣的反语
《阿Q正传》的讽刺艺术还集中表现在反语手法的运用上。文中多处运用反语,寓庄于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这些反语中,让我们看清了阿Q的性格特征,即在他身上存在的“精神胜利病”。比如,作者写阿Q在未庄的处境及其种种表现写道:“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阿Q‘先前阔’,见识高,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这里所说的阿Q“见识高”,其实是说阿Q自认为自己很清高,其实他是很浅薄,很愚蠢的;说他“几乎是一个‘完人’”,其实是说他是缺点和毛病一大堆,而且浑身充满了精神病态的幼稚可笑。这种反语的使用在小说中还有很多处,正是这样的反语使得小说收到的艺术效果非常好,有些地方用到阿Q身上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有一种酸酸的感受。
四、诙谐幽默的议论
这部小说中也使用了议论的手法,虽然并不多,但是恰到好处,同样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这是《阿Q正传》讽刺艺术的又一体现。比如,小说中阿Q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一时满足,他欺侮小D和小尼姑,他以欺负弱者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怨气,这是何等的无奈啊!再比如,他和别人的争论和理论中,事实上是失败的,而且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侮辱和屈辱,但是他从不愿意承认,往往用一种自我解嘲的方法来安慰自己,或者干脆忘记这一切,这是多么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啊,因此,他“永远是得意的”。其实,这种心态或者说性格也不是阿Q一个人有的,在当时社会中的人们是相当普遍的,所以说这不是一个人的病态,而是整个社会的病态。文中写得轻松诙谐,但是其讽刺意味尤其深远,读了之后有一种切肤的沉重感受。
鲁迅先生运用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因此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先生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来观察现实的社会,并且用犀利的文字配以辛辣的讽刺艺术刻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外貌以及心理活动,用一种轻松口吻去诉说或者控诉,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让人们去领会和感悟。但是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先生运用讽刺手法的时候又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通过使用讽刺手法,他要达到的目的是很明确的,的确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典型性格的刻画,是让人们在同情阿Q的同时,对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达到了对敌人揭露和批判,让人们更加憎恨他们,鄙视他们。
关键词:阿Q讽刺艺术批判对比夸张反语议论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小说的代表作。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的艺术成就有很多,尤其是小说中多处运用讽刺的手法,收到了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使这部小说增添了许多艺术魅力。小说中运用的讽刺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鲜明强烈的对比
《阿Q正传》的讽刺艺术,首先体现在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刻画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阿Q的性格中主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其实这是一种病态,而这些恰恰表现了阿Q性格中一系列矛盾。从阿Q的身份看,其性格是既具有一般农民的憨厚、质朴,又有典型的“精神胜利法”这一病态性格。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作为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具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上了游手好闲之徒的狡黠。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便是“精神胜利病”,也就是在现实的失败面前不敢正视,不愿承认,更不去总结教训,而是以自己假想的胜利来欺骗自己、安慰自己,再以自己在虚假胜利中的陶醉去欺骗别人。比如,阿Q没有土地,没有房屋,甚至连自己的姓名籍贯也不知道,他在政治上受欺压,没有权利,没有地位。然而,他自己却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不但在和别人口角的时候,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们阔的多啦!”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其性格中的多重性,即既自卑又自尊,既无知又装聪明。这种态度即使是在一些小事上也有着非常鲜明的表现。他体质上有一些缺点,就是头上有几处癞疮疤,本来这是“最恼人的”,“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阿Q讳这讳那,说明了其既怕丢面子又爱虚荣的性格。而这种性格的典型性又极具普遍意义。由于他人的挑衅或自己的主动出击,总是吃亏的多,所以他也时常改变策略,诸如采用愤怒,但最终仍然只能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而已。谁要说“亮起来了”,他便以“你还不配……”来反驳。这里作者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观察,反衬出阿Q“精神胜利法”这一病态性格的本质,也点明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意图。由此可见,作者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同时又刻化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既想打想拼又有所顾忌的性格矛盾,从而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二、漫画式的夸张
《阿Q正传》的讽刺艺术其次是体现在离奇的夸张手法的运用。这种大胆的夸张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比如,在小说末尾写阿Q在土谷祠被捉的场面尤其夸张。这里作者用笔的确夸张得似乎离奇:“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Q不冲出。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集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这是多么可笑的场景啊!反动统治者虽表面强大,且武装在手,又面对手无寸铁的阿Q,但此时却只会虚张声势,从而十分逼真地暴露了反动统治阶级腐败、怯懦和愚蠢及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其讽刺艺术的运用达到极致。而鲁迅也正是要通过这样的夸张描写,突出强调辛亥革命失败后这一段白色恐怖时期,反动派对革命既害怕又仇恨的历史真实。在小说中,还有许多地方运用夸张的手法,这些夸张的笔墨怀忧愤之情,深刻地显示了阿Q悲剧的必然性,证明了阿Q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三、尖锐辛辣的反语
《阿Q正传》的讽刺艺术还集中表现在反语手法的运用上。文中多处运用反语,寓庄于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这些反语中,让我们看清了阿Q的性格特征,即在他身上存在的“精神胜利病”。比如,作者写阿Q在未庄的处境及其种种表现写道:“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阿Q‘先前阔’,见识高,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这里所说的阿Q“见识高”,其实是说阿Q自认为自己很清高,其实他是很浅薄,很愚蠢的;说他“几乎是一个‘完人’”,其实是说他是缺点和毛病一大堆,而且浑身充满了精神病态的幼稚可笑。这种反语的使用在小说中还有很多处,正是这样的反语使得小说收到的艺术效果非常好,有些地方用到阿Q身上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有一种酸酸的感受。
四、诙谐幽默的议论
这部小说中也使用了议论的手法,虽然并不多,但是恰到好处,同样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这是《阿Q正传》讽刺艺术的又一体现。比如,小说中阿Q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一时满足,他欺侮小D和小尼姑,他以欺负弱者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怨气,这是何等的无奈啊!再比如,他和别人的争论和理论中,事实上是失败的,而且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侮辱和屈辱,但是他从不愿意承认,往往用一种自我解嘲的方法来安慰自己,或者干脆忘记这一切,这是多么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啊,因此,他“永远是得意的”。其实,这种心态或者说性格也不是阿Q一个人有的,在当时社会中的人们是相当普遍的,所以说这不是一个人的病态,而是整个社会的病态。文中写得轻松诙谐,但是其讽刺意味尤其深远,读了之后有一种切肤的沉重感受。
鲁迅先生运用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因此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先生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来观察现实的社会,并且用犀利的文字配以辛辣的讽刺艺术刻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外貌以及心理活动,用一种轻松口吻去诉说或者控诉,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让人们去领会和感悟。但是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先生运用讽刺手法的时候又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通过使用讽刺手法,他要达到的目的是很明确的,的确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典型性格的刻画,是让人们在同情阿Q的同时,对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达到了对敌人揭露和批判,让人们更加憎恨他们,鄙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