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语文乐学境界,语文学习方法的最高追求也许就是语文乐学境界的到达。有人往往片面理解乐学之乐为形式之乐、手段之乐,然而真正的乐学境界却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手段和目的的高度统一,是“要我学”之苦向“我要学”之乐不断转化的乐学终身的全过程。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乐学,才能学进去,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投入,也才能学好,才能学会,才能会学。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下面把我在这方面的尝试作一简单介绍,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一、导语之妙,先声夺人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说明了导语的重要性。良好的导语不仅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而且可以为新课预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导语的设计。现选取如下几例:
1.学生自导
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五分钟的演讲稿。上课时,学生声情并貌的演讲,很容易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自然调动起来了。
2.教师引导
在教《春》这一课时,我用以下问答,很好地把学生导入课堂乐园。我问:“今天我们学习《春》这一课,你们最想对“春”说什么?”一生答:“啊,春,我来了!”(并附有张开双臂之势)我说:“嘘,轻点,别把小草惊醒了。”这样,在一片笑声中拉开了序幕,展开了春的画卷。
3.教师主导
例如,在教《水调歌头》时,我是这样做的:我先把《水调歌头》这首歌放了一遍,然后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学这首歌呀?”学生回答:“想学。”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学生学会唱这首歌,也免除了学生背诵的苦恼,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活学教材,学活课堂
语文教材本身是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广阔的生活场面,壮丽的历史画卷,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有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群像,更有绚丽机趣的辞藻章句,缜密严谨的判断推理,等等。课文的内容不同,采用的教法也不相同。
1.让音乐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古诗词教学一般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改变这种情况,我根据古诗词丰富的内容,给它们配以合适的音乐,开展诗歌朗诵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杜甫的《春夜喜雨》时,我在轻柔的钢琴曲《致爱丽丝》中声情并貌地朗读这首诗,使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意境。又如,教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用刚劲的钢琴曲《命运交响曲》配合师生的集体朗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师生之间也能达成共识。再如,在讲析《爱莲说》时,我先让学生看书,自己则伴随着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为学生范读课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语调轻柔,抑扬顿挫,辅之以富有表情的教态,并且有一种自我陶醉的感觉, 从而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所以,音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这种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2.充分调动学生的表演才能
初中生好奇好胜,模仿能力强,有较强烈的表现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我运用表演激发学生的热情,帮助他们消化、吸收知识。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我朗读,自我揣摩人物心理,十分钟后再让学生参加即兴表演,等课文完全上完后,再进行整个场景的表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朗读、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不光引导学生表演,还注意通过自己的表演调动课堂气氛,感染学生,鼓动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语文教学的想象空间。例如,我或深情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或声泪俱下朗读《背影》,或激昂地反驳“友邦”的惊诧,引导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又如,我像导游一样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语文课中的诸多洞府幽处,又指点景致的特点——准确、生动、鲜明、形象,饱含感情,使语文课变得耐人寻味,回味无穷,从而使学生的兴味油然而生,深受感动。
除了使用表演和音乐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把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连,做到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在教学中,我也尽量做到口语与书面语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也更易接受。
三、结语多样,意味无穷
语文课堂是体现语言艺术的舞台,优美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精湛的分析、点拨在这里可以尽情展现。在这个舞台即将落幕时,怎样处理才会赢得掌声,给人留下隽永的回味呢?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文体,我设计了以下几种结语形式。
1.总结式
这种方式是指在一节课或课文结束时,请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起来用最准确、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契领的总结和归纳。这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延伸式
这种方式是指在课文结束时,教师可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线索,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样做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阅读面,让学生充分领略祖国语言艺术的魅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这真正体现了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例如,在教完《范进中举》后,我给学生介绍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学生特别感兴趣,对范进这个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3.作业式
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不应太多,但要有效,而且作业形式应尽量多样化,如可以让学生自定作业,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做作业,而不是应付,效果也更好。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只有运用文质兼美的语文课文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等因素,用生动形象的讲解、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让学生乐学、乐思,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并能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导语之妙,先声夺人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说明了导语的重要性。良好的导语不仅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而且可以为新课预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导语的设计。现选取如下几例:
1.学生自导
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五分钟的演讲稿。上课时,学生声情并貌的演讲,很容易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自然调动起来了。
2.教师引导
在教《春》这一课时,我用以下问答,很好地把学生导入课堂乐园。我问:“今天我们学习《春》这一课,你们最想对“春”说什么?”一生答:“啊,春,我来了!”(并附有张开双臂之势)我说:“嘘,轻点,别把小草惊醒了。”这样,在一片笑声中拉开了序幕,展开了春的画卷。
3.教师主导
例如,在教《水调歌头》时,我是这样做的:我先把《水调歌头》这首歌放了一遍,然后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学这首歌呀?”学生回答:“想学。”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学生学会唱这首歌,也免除了学生背诵的苦恼,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活学教材,学活课堂
语文教材本身是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广阔的生活场面,壮丽的历史画卷,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有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群像,更有绚丽机趣的辞藻章句,缜密严谨的判断推理,等等。课文的内容不同,采用的教法也不相同。
1.让音乐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古诗词教学一般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改变这种情况,我根据古诗词丰富的内容,给它们配以合适的音乐,开展诗歌朗诵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杜甫的《春夜喜雨》时,我在轻柔的钢琴曲《致爱丽丝》中声情并貌地朗读这首诗,使学生体会到了其中的意境。又如,教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用刚劲的钢琴曲《命运交响曲》配合师生的集体朗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师生之间也能达成共识。再如,在讲析《爱莲说》时,我先让学生看书,自己则伴随着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为学生范读课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语调轻柔,抑扬顿挫,辅之以富有表情的教态,并且有一种自我陶醉的感觉, 从而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所以,音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这种方法,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2.充分调动学生的表演才能
初中生好奇好胜,模仿能力强,有较强烈的表现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我运用表演激发学生的热情,帮助他们消化、吸收知识。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我朗读,自我揣摩人物心理,十分钟后再让学生参加即兴表演,等课文完全上完后,再进行整个场景的表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朗读、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不光引导学生表演,还注意通过自己的表演调动课堂气氛,感染学生,鼓动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语文教学的想象空间。例如,我或深情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或声泪俱下朗读《背影》,或激昂地反驳“友邦”的惊诧,引导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又如,我像导游一样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语文课中的诸多洞府幽处,又指点景致的特点——准确、生动、鲜明、形象,饱含感情,使语文课变得耐人寻味,回味无穷,从而使学生的兴味油然而生,深受感动。
除了使用表演和音乐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把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连,做到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在教学中,我也尽量做到口语与书面语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生也更易接受。
三、结语多样,意味无穷
语文课堂是体现语言艺术的舞台,优美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精湛的分析、点拨在这里可以尽情展现。在这个舞台即将落幕时,怎样处理才会赢得掌声,给人留下隽永的回味呢?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文体,我设计了以下几种结语形式。
1.总结式
这种方式是指在一节课或课文结束时,请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起来用最准确、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契领的总结和归纳。这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延伸式
这种方式是指在课文结束时,教师可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线索,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样做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阅读面,让学生充分领略祖国语言艺术的魅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这真正体现了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例如,在教完《范进中举》后,我给学生介绍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学生特别感兴趣,对范进这个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3.作业式
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不应太多,但要有效,而且作业形式应尽量多样化,如可以让学生自定作业,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做作业,而不是应付,效果也更好。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只有运用文质兼美的语文课文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等因素,用生动形象的讲解、新颖活泼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让学生乐学、乐思,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并能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