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高考大纲中的考核目标涉及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知识、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地理问题等有递进关系的四个方面。在考场紧张的环境中,学生是否有良好的读题习惯,能否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试题图文中的地理信息是能否发挥高考能力、能否实现不同层次考核目标的关键。每一组高考地理题都创设对应的地理情境,是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地理问题的载体。学生在理解题设地理情境时,对关键词读取和分析能力的差异,直接导致高考成绩的差别。在地理复习中应注重对试题关键词读取的强化训练。以2014年新课标卷部分试题为例谈读取高考试题中的关键词,理解题设地理情景。
例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右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径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本组题的关键词为:资源条件;反光板聚焦。
太阳能电站之类的题考前多有训练,学生会有思维定势。第1题,如果下意识地想到市场条件,学生就会错选“山东半岛”。本题的关键词是“资源条件”,从“资源角度”提示很明显,建太阳能电站的区域,应当为太阳能丰富的地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对比其他三地位于季风区,降水多、阴天多,太阳辐射较少,所以选A。第2题,若没有对背景材料中“反光板聚焦”这一关键词的读取和理解,学生就很容易对其他备选项如地表温度、飞机导航等产生联想,因此出错,正确思考的基础是对关键词“反光板聚焦”的理解。光热电站的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产生的强光、高热能可能会误伤途径的飞鸟,所以选C。
例二: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本组题的关键词为一组时间表达用词:20世纪50年代—铁路选线时—后来—50多年来。
题设的地理情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交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交通线的区位条件认识的变化。学生如果脱离了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变化这一地理背景,只是从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条件否定和批判当时选线时的考虑,就易出错。
影响交通线的区位因素为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技术与自然这一对矛盾统一体的表现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线由单一到网络,运输方式变得更多样,不断出现等级更高的交通线。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疆交通十分落后,稳定和发展新疆任务迫切,当时修建铁路比现在修建高铁难度更大,乌鲁木齐(迪化)与内地的直达及对天山山地、吐鲁番盆地的回避成为首选,因而铁路没有迂回连接吐鲁番,选择沿天山向西直达乌鲁木齐(如图)。图中等高线的数值是重要信息,等高距很大,也印证了这一点。即地形是当时选线的主导因素。本例第1题选D(地形)。第二题的关键词是“后来”。后来吐鲁番市的经济发展对铁路区位有了更具体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铁路离吐鲁番就显得远了点,增加了当地生产发展的成本,题目中的“在该区域”指吐鲁番。第2题选B(距城镇过远)。第3题的关键词“50年来”,指向生产区位因素中变化较小、较稳定的因素——自然因素。在干旱地区,水源是聚落的主导区位因素,水源不足是聚落规模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水源的位置和数量决定了绿洲的分布,城镇是绿洲的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所以第3题选B(绿洲分布)。
由以上二例可见关键词的读取是正确答案得出的必由之路。但反思教学,在高考复习的后期,学生已做过大量试题,并且每日都在不断做题。有一定量的做题训练是必要的,毕竟考试的水平要在考试中提高,但学生完成大量试题时往往求快求简,容易依赖记忆而不是在地理情景的理解中完成信息获取、运用知识、阐释论证的递进。这就使学习偏离高考地理大纲的考核目标,虽然沉于题海却在高考中多出意外。地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做题思路展构建前,是否有效读取高考试题中的关键词并理解题设地理情景。这是优秀思维品质的基础,也是一种习惯,可以在教学中长期坚持引导养成,其对高考地理复习的意义,可谓事半功倍。
例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右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径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本组题的关键词为:资源条件;反光板聚焦。
太阳能电站之类的题考前多有训练,学生会有思维定势。第1题,如果下意识地想到市场条件,学生就会错选“山东半岛”。本题的关键词是“资源条件”,从“资源角度”提示很明显,建太阳能电站的区域,应当为太阳能丰富的地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对比其他三地位于季风区,降水多、阴天多,太阳辐射较少,所以选A。第2题,若没有对背景材料中“反光板聚焦”这一关键词的读取和理解,学生就很容易对其他备选项如地表温度、飞机导航等产生联想,因此出错,正确思考的基础是对关键词“反光板聚焦”的理解。光热电站的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产生的强光、高热能可能会误伤途径的飞鸟,所以选C。
例二: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本组题的关键词为一组时间表达用词:20世纪50年代—铁路选线时—后来—50多年来。
题设的地理情景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交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交通线的区位条件认识的变化。学生如果脱离了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变化这一地理背景,只是从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条件否定和批判当时选线时的考虑,就易出错。
影响交通线的区位因素为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技术与自然这一对矛盾统一体的表现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线由单一到网络,运输方式变得更多样,不断出现等级更高的交通线。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疆交通十分落后,稳定和发展新疆任务迫切,当时修建铁路比现在修建高铁难度更大,乌鲁木齐(迪化)与内地的直达及对天山山地、吐鲁番盆地的回避成为首选,因而铁路没有迂回连接吐鲁番,选择沿天山向西直达乌鲁木齐(如图)。图中等高线的数值是重要信息,等高距很大,也印证了这一点。即地形是当时选线的主导因素。本例第1题选D(地形)。第二题的关键词是“后来”。后来吐鲁番市的经济发展对铁路区位有了更具体的要求,从这个角度看,铁路离吐鲁番就显得远了点,增加了当地生产发展的成本,题目中的“在该区域”指吐鲁番。第2题选B(距城镇过远)。第3题的关键词“50年来”,指向生产区位因素中变化较小、较稳定的因素——自然因素。在干旱地区,水源是聚落的主导区位因素,水源不足是聚落规模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水源的位置和数量决定了绿洲的分布,城镇是绿洲的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所以第3题选B(绿洲分布)。
由以上二例可见关键词的读取是正确答案得出的必由之路。但反思教学,在高考复习的后期,学生已做过大量试题,并且每日都在不断做题。有一定量的做题训练是必要的,毕竟考试的水平要在考试中提高,但学生完成大量试题时往往求快求简,容易依赖记忆而不是在地理情景的理解中完成信息获取、运用知识、阐释论证的递进。这就使学习偏离高考地理大纲的考核目标,虽然沉于题海却在高考中多出意外。地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做题思路展构建前,是否有效读取高考试题中的关键词并理解题设地理情景。这是优秀思维品质的基础,也是一种习惯,可以在教学中长期坚持引导养成,其对高考地理复习的意义,可谓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