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痹的证治

来源 :风湿病与关节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i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脾痹为五脏痹之一,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常见痹病。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脾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脾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5型:邪实候(湿热内蕴证),正虚候(脾气虚弱证、脾肾两虚证),痰瘀候(气滞血瘀证、痰湿痹阻证)],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脾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五脏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脾痹多由肌痹[1]日久不愈,脾胃气虚,复感外邪,内舍于脾所致。肌痹若见脘腹胀满、呕恶清冷痰涎者为脾痹[2]。脾痹为五脏痹之一[3],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4-5],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脾痹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曰:“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对于本病病因病机,《素问·四时逆从论篇》从六经经气盛衰的角度,提出太阴经脉的经气不足,亦可发生脾痹。后世医家多宗《黄帝内经》之观点。唐·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本病的症状为“不欲食,留腹中,或上或下,烦闷,得食辄呕欲吐,已即胀满不消,噫腥臭发热,四肢肿而苦下体重,不能自胜”,又指出“咳满腹痛,气逆唾涕白者,脾痹也”,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用补脾汤以治之。王焘《外台秘要》记载有大黄芪酒和五膈丸治疗本病。唐代以后,众多医家对脾痹的描述也与《黄帝内经》所述一致。宋代《圣济总录》详细列出治疗脾痹的黄芪丸、白术汤、大半夏汤、风隐汤等各种方剂的主治及药物组成,为后世辨治本病提供了丰富的依据。此外,还提出通过饮食疗法进行治疗。元·朱震亨《丹溪手镜》中创造性地提出情志不畅可导致脾痹。清·秦之桢《症因脉治》认为:“脾痹即肌痹。”并提出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饥饱失度,导致“脾气受损,失其健运”有关;根据不同病因,辨证采用四君子汤、保和丸等经方治疗。费伯雄《医醇賸义》采用安贞汤治疗。
   西医学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长期服用抗风湿病药物后的胃肠道反应等可出现脾痹表现。
  1 脾痹的病因病机
  1.1 感受外邪 肌痹患者,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脾,发为脾痹;或长夏季节,湿热侵袭,或湿邪直犯脾脏,脾喜燥恶湿,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四肢肌肉和络脉痹阻、失养,发为脾痹。如《素问·痹论篇》曰:“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宋代《圣济总录》则明确指出:“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是为脾痹。”
  1.2 情志不畅 肌痹患者,郁怒伤肝,肝郁乘脾,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气机郁滞,肌肤痹而不仁,发为脾痹;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气滞血瘀,外瘀肌腠,内瘀脾胃,运化失常,发为脾痹。如《丹溪手镜》曰:“忧思者,肌肉濡渍,痹而不仁,饮食不化,肠胃胀满。”
  1.3 饮食不节 肌痹患者,过食膏粱厚味,碍脾伤胃,致谷不化精,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阻滞经络,营卫运行不畅,瘀阻肌络发为脾痹。如《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症因脉治》曰:“脾痹之因,脾为胃行津液,权主磨化,若饮食过多,饥饱失节,则脾气受损,失其健运,而脾痹之症作矣。”
  1.4 脾虚气弱 肌痹日久,脾虚气弱,或素体脾虚,或禀赋不足,外邪乘虚入侵,邪阻困脾,肌络久痹,渐至邪深损脾,发为脾痹;或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脾失健运,肌肉失养,发为脾痹。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曰:“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清·罗美《内经博议》曰:“脾痹者,本脏不足,不能散精,反上壅于肺,故发咳;上焦不通故呕汁,甚则痞塞为大塞也。”“营卫之气不行以致肌绝,则痹聚在脾。”
   综上所述,脾痹多由肌痹日久发展而成,其病因为感受外邪、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脾虚气弱等,但总不外“虚、邪、瘀”[6]三类。即虚为脾胃亏虚,邪为感受外邪(湿邪为主,兼风、寒、热等邪),痰瘀为痰浊瘀血(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所致)。其主要病机为脾虚失运,气血痹阻。病性为本虚标实。标实者多为湿热、寒湿、气滞、痰瘀等;本虚者多为脾肾两虚。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脏,可涉及肌肉,与胃、肝、肾等臟腑关系密切。
  2 诊断要点
   四季皆可发病,病情加重多见于长夏;本病始以肌肉疼痛、乏力多见,局部有皮色改变、肌肤肿胀或肌肉萎缩等;可见四肢酸痛,后累及其他部位肌肉,或见肌力明显减退,或患肢肌痿软;继见纳差、呕汁、发咳、大便不实、四肢懈怠,甚有肌萎不用等。病程长短不一,短可数周,长可达数年。以四肢解堕,肌肉疼痛、无力、萎缩、不仁,脘痞腹胀,发咳呕汁,饮食不下、恶心呕吐痰涎等为诊断要点。
  3 脾痹的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虚实:实证病程相对较短,可见皮色改变,肢体疼痛,活动不利或见舌胖有齿痕,或舌质瘀暗;虚证病程较长,肢体活动明显障碍,肌肉疼痛无力,甚则萎缩不用,舌淡,脉象多细濡,常伴全身脾虚之症,如食纳欠佳或呕汁,或咳,或大便溏泻等;脾痹久之,病变弥散多脏受损,亦可出现危重之象,如嗝食、昏厥等。
   本病的治疗以健脾通络为原则。由于病因各异,当首辨虚实。实者则以祛邪为主,虚者当以扶正为先。再据寒、热、痰、瘀不同之邪,气、血、阴、阳的虚损情况,采用不同的治法,如清热除湿、疏肝理气、健脾化痰、益气健脾、温补脾肾等。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注意健脾益气。脾痹重证,病情危笃,需采用中西医结合等多法救治。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5型。
  3.1 邪实候 湿热内蕴证:肌痛体困,脘痞呕恶,身热不扬,肢体抬举无力,四肢沉重,汗出黏滞,食欲不振,胸脘痞闷,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以肌痛体困,脘痞呕恶,身热不扬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性黏滞重着,壅滞经络则肌痛体困,肢体抬举无力,四肢沉重;湿热不能外散,故汗出黏滞,身热不扬;湿热困脾,故食欲不振,胸脘痞闷;湿热下注,故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清热除湿,健脾通络。
   方药:二妙散(《丹溪心法》)加味。方用黄柏、土茯苓、苦参清热除湿;生薏苡仁、苍术、白术、威灵仙、羌活、独活通利经络;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健脾通络之功。
  3.2 正虚候
  3.2.1 脾气虚弱证 肌肉萎缩,气短乏力,腹满纳差,形体渐瘦,骨节疼痛,缠綿难愈,大便不实,舌边齿痕,苔薄,脉细弱。以肌肉萎缩,气短乏力,腹满纳差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脾主肌肉,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肌肉失养,则形体渐瘦,肌肉萎缩,气短乏力;久病正虚,肌络失养,骨节失荣,则骨节疼痛,缠绵不愈;脾虚失运,故腹满纳差,大便不实;舌边齿痕,苔薄,脉细弱为脾气虚弱之象。
   治法:健脾养胃,益气通络。
   方药: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味。方用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补中燥湿;茯苓甘淡平渗湿健脾;陈皮行气补而不滞;鸡血藤养血调血通肌络;甘草甘缓和中,健脾养胃;炒薏苡仁健脾和中渗湿。全方共奏健脾养胃、益气通络之功。
  3.2.2 脾肾两虚证 肌肉酸痛,腹胀纳呆,肢冷便溏,四肢怠惰,肌肉麻木,或骨节变形,肌肉萎缩,舌淡,苔白,脉沉细。以肌肉酸痛,腹胀纳呆,肢冷便溏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脾肾两虚,肾阳虚失于温煦,寒从内生,则见肢冷便溏;脾虚失运,则腹胀纳呆;脾之精微不足,肌肉失养,则肌肉酸痛,四肢怠惰,肌肉麻木,甚至肌肉萎缩;肾主骨,脾肾两虚,骨节失养,则骨节变形;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肾两虚之象。
   治法:温肾补脾,益气养血。
   方药: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方用熟地黄、制首乌、山茱萸及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胶、阿胶大补阴血;淡附片、巴戟天温补命火,补阳于养阴血之中;党参、山药培补中州;当归、鸡血藤养血活络;少佐砂仁、陈皮理气醒脾。全方共奏温肾补脾、益气养血之功。
  3.3 痰瘀候
  3.3.1 气滞血瘀证 肌肤刺痛,脘腹胀满,纳少,大便不调,女子经行腹痛或月经不调,舌质瘀黯,苔薄,脉弦涩。以肌肤刺痛,脘腹胀满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瘀血留着四肢肌肤,则肌肤刺痛;气滞血行不畅,故见女子经行腹痛,月经不调;肝郁乘脾,或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故脘腹胀满,纳少,大便不调。舌质瘀黯,苔薄,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方用金铃子、柴胡疏肝理气;当归、桃仁、红花、炮山甲、延胡索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功。
  3.3.2 痰湿痹阻证 肌肤顽麻,四肢沉困,脘闷呕恶,形体丰腴,沉重而痛,或咳嗽多痰,纳呆,舌胖,苔腻,脉滑。以肌肤顽麻,四肢沉困,脘闷呕恶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脾为生痰之源,肥人多痰浊,或素喜恣食膏粱厚味,痰浊内生,痹阻经络则肌肤顽麻,四肢沉困,沉重而痛;痰湿困脾,运化失司,则脘闷呕恶,纳呆;咳嗽多痰,舌胖,苔腻,脉滑均为痰湿痹阻之象。
   治法:健脾渗湿,化痰通络。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方用茯苓健脾渗湿,半夏燥湿化痰,橘红顺气化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鸡血藤、桃仁、红花化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渗湿、化痰通络之功。
   此外,脾痹重症出现四肢软瘫,伴胸闷如窒,或呼吸微弱,或心慌肢冷汗出,或呕血、便血,病多长久渐见加重,脉微欲绝的表现时,可采取分调五脏、对症治疗的方法,辨别所损脏腑、气血阴阳之虚损情况,因证施治,随证变通。凡有呼吸困难,可配合低流量给氧;心慌、心悸可投补心气口服液或滋心阴口服液等;见有呕血、便血可以白及粉加水调成糊状内服,每次10 g,如出血量多应中西医结合救治为要。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38岁,1993年10月20日就诊。以上肢肌肉萎缩加重2个月,四肢怠惰2年余为主诉。患者肌肉麻木不仁,松弛无力,肌肉萎缩右上肢尤甚。病始于过劳后,上肢痛及肩背,渐有肌萎麻木,纳呆,吞咽不适,便溏,舌淡白,脉沉弱。曾服中药治疗未愈,发现肌肉萎缩后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求诊于此。西医诊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中医诊断:脾痹(脾肾两虚型)。用自拟生肌养荣汤治之,处方:熟地黄15 g、制首乌15 g、怀山药12 g、阿胶(烊化)9 g、鹿角胶(烊化)9 g、山萸肉9 g、淡附片(先煎)9 g、肉桂5 g、巴戟天9 g、潞党参9 g、全当归9 g、鸡血藤9 g、砂仁6 g、广陈皮9 g、炙马钱子粉(随汤送下)0.6 g。随病情变化增减药物,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经治2个月余,病情大有好转[7]。
   按语:本案为李济仁教授医案,西医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中医属脾痹,为正虚候脾肾两虚证,故治疗以温肾补脾、益气养血为法。方用淡附片、肉桂、巴戟天温补肾阳,熟地黄、制首乌、山茱萸、鹿角胶、阿胶大补阴血,上药共用补阳于养阴血之中。党参、山药、砂仁、陈皮健脾益气,当归、鸡血藤活血化瘀,配合制马钱子通络止痛。总之,本方用血肉有情之品大补阴血,求阳于阴血之上,配合健脾益气之品,以大补脾肾之虚,扶正为主,兼活血化瘀通络,同时附片、肉桂又可温阳兼散寒邪。炙马钱子粉意在增强肌肉收缩力,剂量每日应小于0.6 g。本方符合虚邪瘀病机和辨证,故取得良效。
  5 脾痹的预防与护理
   罹患肌痹时,坚持积极治疗,防止肌痹入深,内传于脾,而成脾痹。忌食生冷,保护脾胃功能。脾痹已成时,坚持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配合功能锻炼,畅情志,宜食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品,避风寒暑湿[7]。
  6 结 语
   脾痹是按五脏组织分类的痹病,为五脏痹之一。脾痹病位主要在脾脏,可涉及肌肉,与肝、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脾痹多由肌痹日久发展而成,其发病因素为感受外邪、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脾虚气弱等,但总不外“虚、邪、瘀”三类。即虚为脾胃亏虚,邪为感受外邪(湿邪为主,兼风、寒、热等邪),瘀为痰浊瘀血(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所致)。其主要病机为脾虚失运,气血痹阻。病性为本虚标实,标实者多为湿热、寒湿、气滞、痰瘀等,本虚者多为脾肾两虚。治疗以“虚邪瘀”为纲进行辨证,以健脾通络为原则。正虚候当以扶正为先,治宜温补脾肾,健脾养胃;邪实候治以祛邪为主,治宜散寒祛湿、清热利湿;痰瘀候治以通络为主,治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健脾益气。凡出现肌肉萎缩软弱不用者,病程多长久,治疗上应采用内外合治法;慢性恢复阶段一定要配合自主功能锻炼。脾痹重症,病情危笃,需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救治内竭之脏。本病早期正气不虚者易治,已虚者难愈。未及其他脏者预后较好,累及多脏则预后不良。因此,脾痹应当早期及时、积极治疗,以防病邪深入。准确辨证,对症用药,可以配合针灸、理疗等进行综合治疗,以尽快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等.肌痹的证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9):53-55,80.
  [2] 李满意,娄玉钤.脾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2):60-66.
  [3] 李满意,娄玉钤.五脏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5):36-42.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6-130.
  [6]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7]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16-424.
  收稿日期:2020-11-15;修回日期:2020-12-10
其他文献
【摘 要】 膝骨关节炎基本中医证型是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和寒湿阻滞证,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以肾阳虚模型、血瘀模型和寒湿模型为主。肾阳虚证模型是研究最早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种类繁多,包括西医病理造模和中医病因造模,但两者都存在不足,所以病证结合模型备受关注。科学评价病证结合模型,应采集动物“四诊信息”,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等,宏观微观综合评价,必要时运用经典方剂佐证。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王钢主任医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有急慢性之分,病证有虚实之别,将实证归为湿热蕴结证和痰瘀互结证,虚证归为肾气亏虚证,既体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也符合疾病的演变过程。在临床上常以自拟痛风饮为基础方加减,急性发作期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稳定期补益助气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取得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自拟痛风饮;加减;临床经验;王钢  王钢主任医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
期刊
【摘 要】 彭江云教授认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主要病因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阳气先虚,风寒湿邪气侵袭筋脉骨节。临床治疗注意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重视温扶阳气,顾护脾胃,采用补中桂枝汤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疗效甚佳。   【关键词】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小儿痹;补中桂枝汤;名医经验;彭江云   彭江云为云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岭名医,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云
期刊
【摘 要】 郭会卿教授临床上综合运用中医辨证理论对肩关节周围炎进行分型辨治,辨证属寒湿痹阻证,采用肩周炎汤加减以祛风通络、温阳散寒、除湿止痛;辨证属气滞血瘀证,采用平乐疏肝活血汤加减以活血祛瘀、疏肝理气、通络止痛;辨证属肝肾亏虚证,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以培补肝肾、舒筋通络止痛;辨证属气血不足证,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湯加味以健脾益气、养血通脉、温经蠲痹。   【关键词】 肩关节周围炎;辨证论治;临证经验
期刊
【摘 要】 邓素玲教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病机多为肾虚督寒,筋脉失养,气血不调,以温肾通督作为治疗大法。早期治疗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外加功能锻炼,中、后期治疗另配合推拿按摩、针刺挑治和药物温敷,从而使患者维持“筋柔骨荣”的状态,避免筋挛骨萎以致“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体现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型;温肾通督;治疗经验;邓素玲   邓素玲教
期刊
【关键词】 雷公藤治疗风湿病研究;刘健;新书;评介   2021年新年伊始,我收到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健教授与万磊博士主编、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部雷公藤治疗风湿病的学术专著《雷公藤治疗风湿病研究》,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认真阅读,很是欣喜,为我国风湿病中医药领域又出新成果而欢欣鼓舞。本书有以下特点。  1 汇聚中医中药仁爱之术,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本书汇聚了雷公藤治疗风湿病中
期刊
【摘 要】 腰痛在脊柱相关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李现林教授治疗腰痛主张以“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为原则。急性期腰痛以活血消肿、化瘀通络、清热利湿为主,方用活血汤加减。治疗1周后腰痛有所减轻,此时以活血止痛为主,方用活血止痛汤加减。2~3周后,急性期已过,疼痛明显减轻,此时进入缓解期,治疗以治本为主或标本兼顾,方用补肾壮筋汤加减并配合自拟方通痹舒筋丸。李现林教授标本缓急治腰痛理念在临床中具有指导
期刊
【关键词】 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王承德;新书;评介   看到王承德教授担任总主编的《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不由得眼前一亮、心里一惊:一套书17册、413万字,数量之多惊人;65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235名学者参与的写作队伍,阵容之大惊人;3位国医大师、院士赞誉连连、亲自写序,规格之高惊人。企图用一篇文字有限的小文去总结、提炼、推出这套被称为“可为初学者张目,可为研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乌头汤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活动期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口服乌头汤治疗,对照组口服美洛昔康片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ASAS20疗效、ASAS40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脊柱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者自我评价VAS评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中药外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特点及药对配伍规律,总结归纳中药外治法辨治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年至2019年中药外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所用中药的频次、功效、性味、归经、药物配伍组合及新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51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涉及中药125味,用药频次累计466次;频次≥10的药物有黄柏、大黄、冰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