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uai6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这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共识,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往往大打折扣,最常见的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简化:学生尚未进入文本,教师就过早、过快地介入分析、讲解,匆匆给出结论。对于一些情文并茂、意蕴丰厚的课文,理应有一番“诵读”、“涵泳”的工夫,但不少老师常常是急于把学生从文章中强拉出来,问这问那,讲这讲那,从而造成学生与文本始终隔膜。由于缺乏学生“自得”的基础,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往往成为无效灌输,结果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材的冷漠。要真正让语文课充实而灵动,必须千方百计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的有机结合。
  一、探究
  师生共同走进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凝聚优质教学资源,感悟教材之美,以此融入自己的智慧,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教师在授课前,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教材反复诵读、深入品味,用心灵去与作者对话、交流。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学生应力求感受作者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与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产生心灵的共振。不给学生阅读时间,剥夺学生课堂上涵泳、品味文章的过程和乐趣,那都会造成对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的极大的浪费。
  新课标强调阅读的开放、拓展、延伸和理解的多元,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把握的基础上,目前影响学生对文本的充分感知的一个误区是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标倡导的“思维”“素养”的培养,脱离文本组织讨论一个个问题,而围绕文本深思熟虑的时间不足,这种为求“发展”而轻文本阅读的做法,实质偏离了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阅读无“对话”的表现。须知,教学过程是教和学两个动态过程组成的,只有两个动态同步展开,才能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二、对话
  师生就文本应多向交流。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师、学生与教材多向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完成教授任务,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对话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平等交流,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新课标“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提出,体现了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目标确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层次差异,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不能预先设置好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来钻,不能用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学习的过程本是学生带着自己既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自己的方式,自主选择、自我建构的过程,因而教师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维护学生在阅读中“话语权”。
  三、反思
  师生完成对文本的升华。在进行完课堂对话、质疑之后,学生往往感到收获不少,这时教师应督促学生写“学后记”,即针对文本中最能触动自己的部分用自己的笔真诚记录下来。内容可以是学习后的一些感受,一种理解,一个启示,一个想象,一个发现,一个补充,一个疑问等等。既然教材是个例子,那么我们就必须充分运用,它既是训练阅读能力的主要依据,也是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挖掘新教材中渗透的人文因素。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材蕴含的人文因素,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新教材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所具有的教育价值進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语文教师必须担当传播真善美的使命,促使学生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语文新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对新教材语文教学的操作也应成为品格激励的最佳契机。在我们解析这些文本,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通过“学后记”的写作,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砥砺品格,陶冶性情,而且,也可以为作文积累大量的素材。由于这些素材都是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学生自己思索得来的,因此必将融入血液,写作中运用自如。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教师用故事导入、媒体导入、问题导入等方式,创设适宜课堂环境能够快速激活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刚上课时,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课堂导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发挥教师讲课激情,为课堂教学注入强劲活力。  一、故事导入,创设适宜课堂环境  高中阶段课程比较繁杂,学生阅读文本时也会生成个性认知,教师要对课堂导入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针对一个知识学科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付出自己的努力,相互合作,相互理解,才有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但是就当前的实际状况看,我国教育中合作学习的实施还存在很多不足。本人将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简要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有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不仅承载着华夏民族思维的基因密码,更形象地传示出我们祖先安顿人生的诗意方式。然而,我们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并不为学生所喜爱,更无法谈及对其蕴涵的文化精华、诗性智慧的汲取与践行。究其原因,恐怕在于教师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通过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这就使许多学生对于美与情感、思理交融的古典诗文望而生厌。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语文界一直思考解决的难题。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除几首存疑之外,大约有五十首。在这约五十首词中,有咏梅花的、咏桂花的以及咏菊花的等等,而和表达愁情有关的词作就有三四十首,这其中有表达思念丈夫的离愁的也有表达家国之思的国愁的。作品中有直接写“愁”的,也有用意象间接表达“愁情”的。  一、以“愁”為词眼的作品  李清照在词作中直接带愁字的有几首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写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醉花阴》,文中借薄雾浓云、冰凉的玉枕、酒、暗香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