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纹打卡”反映的是活动的缺陷
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行的冬季长跑活动启动。与往年不同的是,学生先要在一个名叫“鹰网”的网站上注册,获得注册码后再到学校内录指纹。学生每次长跑开始和结束时,都需要通过“指纹打卡”的方式进行验证。(据《长江日报》报道)
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行冬季长跑活动的意图是明确的,也是正确的。但这样一个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活动为何推行起来如此之难,甚至要动用“指纹打卡”这样严格的措施来监管,这只能说明活动的设想跟现实是有距离的。在学生集体缺乏体育锻炼意识的大环境下,活动推广方是否该反思一下这种“形式统一、步调一致”的大一统方案的缺陷和不足,改进一下活动形式,从而让锻炼身体“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呢?因为冬季长跑并不是锻炼身体的唯一途径。
“名师班主任计划”是高等教育的觉醒
今年刚上学的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李同学惊讶地发现,中科院院士宋玉泉竟是自己的班主任。和他一样,数千名新生成为“吉林大学名师班主任计划”的首批受益者。(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曾几何时,在中国高校,一大批名师离开了课堂,关起门来搞所谓的科研,除了研究生,大一新生很难见到名师的面。因此,吉林大学的新生怎能不惊讶于中科院院士给自己当班主任呢?从这个意义上讲,吉林大学的“名师班主任计划”是给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剂清醒药。因为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对学生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他们的一句话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一生,特别是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因而,让名师回归课堂,通过言传身教影响更多的学生,不得不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觉醒。
荒唐校规是狭隘教育观下的产物
南京一初中“颁布”多项规定:学生上课期间不准看电视,周末在家不准看湖南卫视,建议看中央电视台;生日不能跟同学过;不能使用电子产品,包括PSP、手机、电脑、MP3、MP4等。这些规定被家长发上网,引发争议。(据新华网报道)
不让学生看湖南卫视,不能使用电子产品。我们不知道南京这所初中的管理者颁布这种规定的理由是什么,但可以猜测出他们的意图,那就是他们想让学生不受这些东西的干扰,好好学习,再进一步说,就是学好书本知识,考出好成绩。熟悉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的人都清楚,南京这所初中的这种荒唐校规并不是特例。它折射出的是学校管理者的狭隘教育观,即学校是唯一教育场所,书本是知识唯一来源,那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和高科技电子产品是洪水猛兽,面对它们的办法就是:躲避,拒绝。
“空壳学校”何以存在
学校开学已经近两个月了,宿舍楼还在施工中。在河南平顶山学院,几百名大一新生被安排在教学楼里住宿,每天晚上只能在水泥地上打地铺。“宿舍”里没有床铺桌椅,晾晒衣服都在室内,学生只能以膝为桌写作业。(据《中国之声》报道)
如果新闻中不标明学校名称,人们大概会认为这是正处于战乱中的某国学校。我们不知道这所连学生宿舍都没有的学校,是谁给了其招生资格,又是谁在纵容学校的这种行为。但仔细想一下,这事还不太奇怪,往大里说,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在唯学历和文凭论的社会里,“大跃进”式的教育不可避免;往小里说,这样学校就有了效益,学生可以拿到文凭,可谓“两全其美”,谁还顾得上教育质量呢!
教育能依赖网络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北京市部分小学进入网络时代,但这种新模式却让家长大呼“受不了”:“老师每天都发短信指挥,要家长下载试卷,把孩子的作文打印后提交,甚至要帮孩子做彩印的报纸用来班级展示,我就想问,没有打印机,难道这学还没法上了?”(据《京华时报》报道)
网络的普及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不容置疑,也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它正在改变着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它可以使教育的任何设想成为可能。但是,无论其作用有多大,都不能代替教师——人的主导作用,如果盲目地依赖网络,那是教师的失职。再者,让学生机械地从网络上提交作业,这不但没有真正发挥出网络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而且不利于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的是,它会让教育变得更加冰冷,而不是更加“人性化”。
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行的冬季长跑活动启动。与往年不同的是,学生先要在一个名叫“鹰网”的网站上注册,获得注册码后再到学校内录指纹。学生每次长跑开始和结束时,都需要通过“指纹打卡”的方式进行验证。(据《长江日报》报道)
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行冬季长跑活动的意图是明确的,也是正确的。但这样一个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活动为何推行起来如此之难,甚至要动用“指纹打卡”这样严格的措施来监管,这只能说明活动的设想跟现实是有距离的。在学生集体缺乏体育锻炼意识的大环境下,活动推广方是否该反思一下这种“形式统一、步调一致”的大一统方案的缺陷和不足,改进一下活动形式,从而让锻炼身体“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呢?因为冬季长跑并不是锻炼身体的唯一途径。
“名师班主任计划”是高等教育的觉醒
今年刚上学的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李同学惊讶地发现,中科院院士宋玉泉竟是自己的班主任。和他一样,数千名新生成为“吉林大学名师班主任计划”的首批受益者。(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曾几何时,在中国高校,一大批名师离开了课堂,关起门来搞所谓的科研,除了研究生,大一新生很难见到名师的面。因此,吉林大学的新生怎能不惊讶于中科院院士给自己当班主任呢?从这个意义上讲,吉林大学的“名师班主任计划”是给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剂清醒药。因为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对学生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他们的一句话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一生,特别是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因而,让名师回归课堂,通过言传身教影响更多的学生,不得不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觉醒。
荒唐校规是狭隘教育观下的产物
南京一初中“颁布”多项规定:学生上课期间不准看电视,周末在家不准看湖南卫视,建议看中央电视台;生日不能跟同学过;不能使用电子产品,包括PSP、手机、电脑、MP3、MP4等。这些规定被家长发上网,引发争议。(据新华网报道)
不让学生看湖南卫视,不能使用电子产品。我们不知道南京这所初中的管理者颁布这种规定的理由是什么,但可以猜测出他们的意图,那就是他们想让学生不受这些东西的干扰,好好学习,再进一步说,就是学好书本知识,考出好成绩。熟悉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的人都清楚,南京这所初中的这种荒唐校规并不是特例。它折射出的是学校管理者的狭隘教育观,即学校是唯一教育场所,书本是知识唯一来源,那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和高科技电子产品是洪水猛兽,面对它们的办法就是:躲避,拒绝。
“空壳学校”何以存在
学校开学已经近两个月了,宿舍楼还在施工中。在河南平顶山学院,几百名大一新生被安排在教学楼里住宿,每天晚上只能在水泥地上打地铺。“宿舍”里没有床铺桌椅,晾晒衣服都在室内,学生只能以膝为桌写作业。(据《中国之声》报道)
如果新闻中不标明学校名称,人们大概会认为这是正处于战乱中的某国学校。我们不知道这所连学生宿舍都没有的学校,是谁给了其招生资格,又是谁在纵容学校的这种行为。但仔细想一下,这事还不太奇怪,往大里说,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在唯学历和文凭论的社会里,“大跃进”式的教育不可避免;往小里说,这样学校就有了效益,学生可以拿到文凭,可谓“两全其美”,谁还顾得上教育质量呢!
教育能依赖网络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北京市部分小学进入网络时代,但这种新模式却让家长大呼“受不了”:“老师每天都发短信指挥,要家长下载试卷,把孩子的作文打印后提交,甚至要帮孩子做彩印的报纸用来班级展示,我就想问,没有打印机,难道这学还没法上了?”(据《京华时报》报道)
网络的普及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不容置疑,也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它正在改变着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它可以使教育的任何设想成为可能。但是,无论其作用有多大,都不能代替教师——人的主导作用,如果盲目地依赖网络,那是教师的失职。再者,让学生机械地从网络上提交作业,这不但没有真正发挥出网络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而且不利于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的是,它会让教育变得更加冰冷,而不是更加“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