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拓展成了语文教学的新宠。但盲目的、泛滥的拓展,影响的不仅是语文教学,还可能是学生素养。语文教学切勿滥拓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拓展 有度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教学层面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或者抛开教材,让教学过程完全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少教师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让课堂教学完全跳出教科书内容,天马行空,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却与我们的文本渐行渐远。
所谓拓展,简言之,就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新课标指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于是“拓展”教学应运而生。的确,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囿于文本之中,应该适当地向课外延伸。不可否认,恰当的“拓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扩充语文学习容量。但不能离得太远,其中有个度的问题。
拓展阅读,其基本做法是就语文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阅读,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成为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语文教学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的拓展阅读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择其做一些剖析。
一、无休止地拓展,让拓展成为教学的一大卖点
拓展应有度,教师对拓展的内容应恰当把握,但是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无休止的拓展。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听得如痴如醉,但是离文本、所拟定的教学目标很远。试举一例:某教师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一文时,介绍作者就用了整整一节课还意犹未尽,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讲到柳永善于填词,并对柳永的艳史大讲特讲,介绍他在京城结识了哪些名妓,在地方,有许多歌妓对他竞相追捧,哪年他离开京城去往何地眷顾哪位歌妓,为离人留下了哪首凄美的词,他去世时有多少歌妓合金葬之,为他披麻缟素……教师美美地讲着,学生醉醉地听着。这些艳史究竟与解读文本有多大关联,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拓展要有度,别让拓展成了教师教学的一大卖点。
二、无视文本,随心所欲地拓展
语文教学应该具有鲜明的拓展意识,这一观念无可厚非,但一些课堂脱离教材体系,无视文本特征,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拓展。拓展应立足课本,所谓立足课本,主要指拓展要立足或服务于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等。文本是教学之本,只有扣住文本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有的放矢。“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脱离教材及课文内在规定性要求的拓展皆为空中楼阁,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所以,教师在进行课文拓展时,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立足课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三、无视学生实际,信马由缰地拓展
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本理解,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知识层级,切不可无视学生实际,信马由缰地拓展。例如:有教师教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对家乡的思念时,教师进行了拓展,拓展素材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课堂语言如下:“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多在思念着祖国母亲。”面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他们讲思乡,尤其是对于生长在这个讯息异常发达年代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这一情怀本身就很抽象了,还对他们拓展选自七年级教材的有着历史障碍的《乡愁》,更会让他们摸不着头脑。对于现在的孩子,台湾可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旅游胜地,让没有多少人生体验的孩子去体会、感怀这一愁情,未免也太强人所难。所以,拓展教学需因材施教,切合学生实际(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等)。如果不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因素而进行拓展,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史绍典先生说过:语文就是语文。我们需牢记语言的文本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精髓。脱离文本与学生实际的拓展将会背离教学目标,总之,语文教学拓展必须是切实有效的拓展。教师必须脚踏实地地以文本为基础,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出发,努力实现教学拓展扎实高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慎庆.语文教学拓展的误区与原则.语文教学通讯,2011(2).
[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河南教育出版社,2011(Z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拓展 有度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在教学层面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或者抛开教材,让教学过程完全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少教师大胆延伸,不断拓展,让课堂教学完全跳出教科书内容,天马行空,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却与我们的文本渐行渐远。
所谓拓展,简言之,就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实质上是一种迁移教学。新课标指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于是“拓展”教学应运而生。的确,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囿于文本之中,应该适当地向课外延伸。不可否认,恰当的“拓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扩充语文学习容量。但不能离得太远,其中有个度的问题。
拓展阅读,其基本做法是就语文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阅读,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成为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语文教学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的拓展阅读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择其做一些剖析。
一、无休止地拓展,让拓展成为教学的一大卖点
拓展应有度,教师对拓展的内容应恰当把握,但是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无休止的拓展。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听得如痴如醉,但是离文本、所拟定的教学目标很远。试举一例:某教师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一文时,介绍作者就用了整整一节课还意犹未尽,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讲到柳永善于填词,并对柳永的艳史大讲特讲,介绍他在京城结识了哪些名妓,在地方,有许多歌妓对他竞相追捧,哪年他离开京城去往何地眷顾哪位歌妓,为离人留下了哪首凄美的词,他去世时有多少歌妓合金葬之,为他披麻缟素……教师美美地讲着,学生醉醉地听着。这些艳史究竟与解读文本有多大关联,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拓展要有度,别让拓展成了教师教学的一大卖点。
二、无视文本,随心所欲地拓展
语文教学应该具有鲜明的拓展意识,这一观念无可厚非,但一些课堂脱离教材体系,无视文本特征,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拓展。拓展应立足课本,所谓立足课本,主要指拓展要立足或服务于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等。文本是教学之本,只有扣住文本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有的放矢。“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脱离教材及课文内在规定性要求的拓展皆为空中楼阁,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所以,教师在进行课文拓展时,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立足课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三、无视学生实际,信马由缰地拓展
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文本理解,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知识层级,切不可无视学生实际,信马由缰地拓展。例如:有教师教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对家乡的思念时,教师进行了拓展,拓展素材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课堂语言如下:“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多在思念着祖国母亲。”面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他们讲思乡,尤其是对于生长在这个讯息异常发达年代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这一情怀本身就很抽象了,还对他们拓展选自七年级教材的有着历史障碍的《乡愁》,更会让他们摸不着头脑。对于现在的孩子,台湾可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旅游胜地,让没有多少人生体验的孩子去体会、感怀这一愁情,未免也太强人所难。所以,拓展教学需因材施教,切合学生实际(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等)。如果不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因素而进行拓展,则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史绍典先生说过:语文就是语文。我们需牢记语言的文本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精髓。脱离文本与学生实际的拓展将会背离教学目标,总之,语文教学拓展必须是切实有效的拓展。教师必须脚踏实地地以文本为基础,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出发,努力实现教学拓展扎实高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慎庆.语文教学拓展的误区与原则.语文教学通讯,2011(2).
[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河南教育出版社,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