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最近,一条“中国形象标志将来有可能不再是‘龙’”的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网民的激烈争论。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这一问题是由中英文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同所引起的。由此引申,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英文词汇在其它领域,如动物、自然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与共同之处。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化是语言的承载,只有在掌握词汇的同时,比较不同语言词汇的文化涵义,才能对一门外语有真正的把握。
一、中国龙与西方龙
不久前,媒体上出现了这样一条消息:上外某教授领衔申报的课题中说“考虑到‘龙’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容易招致别有用心的歪曲”,建议放弃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并称这一研究已正式列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这个课题如果完成,所塑造的国家新形象标志,很可能被有关部门采用。这种观点就是所谓“废龙论”的观点。
“废龙论”的支持者认为龙确实并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是封建专制的符号,崇拜龙对中华民族并无好处,并列举了以下几点理由:
(1)龙的基本构词中,多与封建专制的帝王相联系。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一切都和龙扯上了联系,如“龙兴”“龙腾”“龙袍”“龙颜”“龙御”等。对作为象征帝王的龙的崇拜必然导致对帝王和皇权的膜拜,是对凶残的忍让乃至认同。这对生活在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民族的性格,其影响有害无益。逆来顺受,缺乏血性,已经是中华民族集体性格中的一大人格缺陷。
(2)所谓龙的祥和的解释是从龙能够呼风唤雨引申而来的,只要对它顶礼膜拜,便能风调雨顺,其背后恰恰是龙的专制。
(3)对更多的人来说,龙不是个现实的对象,不像美国鹰和俄国熊那么具体可见,其属性和特质众说纷纭,甚至可供人任意解释,对一个空洞对象的崇拜,说明我们自己缺乏明确的精神偶像。
国内的很多网民对“废龙论”进行了口诛笔伐的痛批,有些已经失去了理智地讨论问题的界限。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也许更具真实性和代表性。长期从事东西方文化研究的美国旧金山《矽谷时报》副社长诺曼是这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1)中国之所以有人提出要弃龙,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崇洋媚外和恐外惧外的心理在作祟。 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要警惕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心态。
(2)中国龙和西方龙完全是两码事,此“中国龙”非“西方龙”。从外形上说,“中国龙”是由九种图腾组成的新图腾,龙嘴上有胡须。而西方神话传说中的龙虽然跟“中国龙”有些相像,但它更像恐龙或蜥蜴,身上长着翅膀,嘴上没胡须。从象征意义上说,“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是风调雨顺的保证,是民族和谐的标志。而西方的龙在《圣经》里是“魔鬼”和“撒旦”,迷惑天下民众,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如果因为西方龙而舍弃“中国龙”,那好比削足适履。
(3)任何一个国家的形象都不是完美的。美国把极具霸气和攻击性而且极为贪婪的食肉动物秃鹰作为国家形象,难道美国会因为秃鹰会引起别国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而把它换成松鼠吗?代表俄罗斯的北极熊给人愚笨呆傻的印象,但别人也不会因此而小看了俄罗斯。
这场“废龙论”之争已经有了结果。作为“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课题牵头人的上外某教授表示,他从未发表过“中国国家形象可能不再是龙”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中国必须要坚持以“龙”作为国家的标志,因为龙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同时,在对外宣传和传播时可以注意挖掘诸如“龙凤呈祥”“龙王送雨”“龙飞凤舞”等和谐元素,使“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
这场关于“龙”和“Dragon”的争论背后折射出的是中英文两种语言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手段,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起着“文化传输”的功能。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心理、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不同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内涵的不同又影响着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作为中英两种语言的使用者,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使用同一词汇时,该词汇的文化内涵可能并不尽同。
二、词语的文化内涵
陈原(1980)曾指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词汇学把词汇意义分为概念(或所指)意义、感情意义、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一个词的概念意义就是辞典上对该词所做的定义。文化意义指附加在词汇项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包括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与民族文化因素有关的意义。邓炎昌和刘润清在《语言和文化》一书中指出:“词的内涵(connotation)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denotation)——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含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指词语中蕴涵着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无比鲜明的民族性,每个民族必定具备独有的特征。词汇作为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下面试以“Dragon”和“龙”来说明词的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
“Dragon”在英语辞典中的概念意义是:“a large fierce imaginary animal, usually represented with wings, a long tail and fire coming out of its mouth .” (剑桥在线词典) 在西方人的想象里, “Dragon”的身躯庞大笨拙,颜色是黑灰色的,长着巨大的翅膀,口中吐火,吞噬人和动物,非常丑陋恐怖。
这种文化概念的形成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说有关。古希腊地处地中海边缘,四周环海,古代生产力的低下使人们很容易受到凶猛的水边野兽如鳄鱼、蜥蜴、蟒蛇等的袭击,对这些动物的恐惧想象渐渐集合形成了“Dragon”的概念,并赋予了“Dragon”以凶猛残酷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引申开去,“Dragon”在英语中可指凶猛的人,严厉而警惕的守护人(尤指妇人),如: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
而“龙”在汉语中的概念意义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金山词霸在线词典)。其文化涵义则除了是帝王的象征外,还是中国人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祥瑞之物。
这种“龙”文化概念的形成大概也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国家,靠天吃饭,人们祈求“龙王爷”能带来风调雨顺的好日子,这种心理文化的沉淀使得“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国人才舞龙,划龙舟,并将龙雕刻在上至皇宫,下至日常用品的一切物品上,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龙的喜爱。“龙”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它的文化内涵与西方的“Dragon”是绝对不同的。
三、中英文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已有许多学者加以论述。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在他们的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es)中提出,人们的语言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模式,结果是,不同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两种语言的相似性是相对的,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性越大,它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就越不同(1921)。由于萨皮尔·沃尔夫过于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 故而他的假说又被成为“语言决定论”。
尤金·尼达在谈到跨文化交际时指出必须注意的五种亚文化(sub-culture):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1964)
G· Leech 主张把词义的研究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中,以突出交际功能。他把词义分为七个层面: (1) 概念意义, (2) 内涵意义, (3) 风格意义, (4) 情感意义, (5) 联想意义, (6) 搭配意义, (7) 主题意义。其中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 即人们在使用或听到一个词语时,这个词语使人所联想到的‘真实世界’中的经验。因此,内涵意义“因人而异, 因不同的年龄而异, 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
中英两个民族,因为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状态、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的不同, 对相同事物或概念可能具有表现民族爱恶的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导源于文化背景的内涵意义,成为中英两种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根本原因,并在词汇的诸多方面表现出来,下面分别从动物、自然界、社会等方面的表述加以说明:
(一)在动物方面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对“鱼”的文化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英伦三岛四面环水,渔业发达,鱼成为司空见惯的事物,因此,人们对其价值并不过分看重,而多以一颗平常心视之。反映在语言上便是其褒义色彩完全消失,而代之以中性偏贬的文化意义。以fish来指无足轻重之小人物,在口语中,fish可指“家伙,人”,在美国俚语中还可指“容易受骗的人,笨蛋或生物”。a cold fish指“死气沉沉的人”;a queer fish指“怪人”;a dull fish指“笨汉”。可见,fish的含义在此处与汉语的文化意义是完全冲突的,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捕鱼业并不发达。因此在中国人心目中,“鱼”大概为不可多得之美味,例如,“鲜”字就是一个“鱼”字加上一个“羊”字组成。“鱼肉百姓”来比喻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谓其将百姓当作砧板上毫无反抗能力的鱼肉任意残害,将他们似美味的鱼肉一样任意蚕食。又由于“鱼”“余”同音,人们常借其音来求得吉祥,如“年年有鱼(余)”。
另一个例子是“凤凰”(phoenix)。
Phoenix的英文解释为“in ancient mythology, a bird resembling an eagle that lived for 500 years and then burned itself to death on a pyre from whose ashes another phoenix arose.” 【埃及神话】不死鸟,长生鸟〔相传此鸟每五百年自焚后再生〕;不死的象征。因此,在英语中,Phoenix的文化内涵强调毁灭后会再生的事物,如rise phoenix-like from the ashes(浴火重生); phoenix syndrome指“(公司的)起死回生〔公司破产后董事会原班人马立即组成新公司,以求摆脱原公司债务而继续经营〕”。
而在汉语中,“凤凰”作为传说中的鸟王,是两种动物(雄的称“凤”;雌的称“凰”),“凤凰”的文化涵义侧重于吉祥富贵,如“凤凰于飞”“凤凰来仪”“龙凤呈祥”等,这与英语中“Phoenix”强调“浴火重生”的文化涵义是有着显著区别的,因此从文化内涵上来说,“凤凰”并不等于“Phoenix”,这一点我们应当引起注意。
(二)在自然界方面
中英两国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气候的不同,其长期发展的结果,使得一些自然界的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西风”(west wind)这个词,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西风一起,标志着冬天的来临,故唐朝贾岛有《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李白有《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北宋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在汉语中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而“west wind”在英语中的文化涵义恰恰相反,由于英国是海洋性气候,当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吹起时,正是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信号。故雪莱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写到:“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所以在英语中,“west wind”的文化内涵侧重于“冬天即将过去,充满希望的春天即将到来”,这与汉语中“西风”那肃杀凋敝的意象是完全不同的。
英汉两种语言在植物方面的词汇,其文化涵义多有重复之处,但也有细微的差别。下面举两例说明:一个是“red bean”(红豆)。“红豆”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是“相思豆”,象征着相思和爱情,语出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而在英语中,“sell one’s birth right for red bean stew”却语出《圣经》中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长子权的故事,比喻“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出卖原则,见利忘义”。又如“lily”(百合花)在英语中象征纯洁,漂亮白皙的姑娘被称为“white lily”,因为百合花纯洁无暇,不需要任何修饰,如果要给它上色,纯粹是“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
(三)在社会生活方面
中英两种文化的传统价值观是不同的。中国文化强调以集体为中心(group-oriented),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中心(individual-oriented),这两种文化的价值观从中英文词汇的委婉语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老的”(old)这个词,中国是一个崇尚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的国家,人们对“老同志”“老师傅”的称呼多包含着“阅历丰富”“资深练达”等正面的意义。而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人们对别人称呼自己“老”很反感,因为“old”的涵义是“年老无用”“晚景凄凉”,故人们往往用“senior citizen”“golden years”等委婉语来形容老年人。
由于文化习惯的不同,中英文词汇在数字方面的内涵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喜欢偶数,认为偶数代表着吉祥顺利,特别是数字如6、8等,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拍卖汽车牌照时,带有号码8的车牌可以拍到很高的价格,这反映了人们迷信8可以带来“发”的心理。而在西方,人们认为奇数才是吉利的,当然除了13以外,数字“13”之所以成为西方世界的不吉之兆,相传与基督(Jesus Christ)蒙难这个不幸事件有关。据《圣经》记载,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Judah) 为了三十个银元而出卖了他,最终导致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稣被捕的前夕,恰好是犹太人的逾越节(Passover) ,耶稣特意邀请他的门徒共进晚餐。席间,犹大正好坐在第十三个座位上。于是,世世代代的基督教徒们便将对犹大的恨发泄到与之巧合的数字“13”上。数字“13”在西方背负了太多倒霉的含义,以至酒店没有13层,剧院没有13排,每月的13号也不安排什么喜庆活动,生怕触到霉头。这种对数字的迷信反映了传统的宗教文化的心理影响。
中英两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在语言的文化内涵上都有差异。除了上面简单分析的动物、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外,在政治、地域、颜色、人体本身、行业委婉语等方面也广泛存在着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词汇是语言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文化的发展、差异主是要通过词汇反映出来的,所以研究文化应当研究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通过对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与分析,可以发现两种文化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对于对外交流、英语教学都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四、结论
本文从热点话题“废龙论”谈起,首先比较了汉语“龙”与英语“Dragon”的文化内涵差异,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比较了中英文词汇中动物、自然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差异,指出这些差异的原因来自于中英两种文化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的不同。理清词汇的文化差异来源对于更好地对外交流及英语学习与教学都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还需要更多地了解中英文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才能使跨文化交流和英语教学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三联书店,1980.
[5]张庆文.从“鱼”看汉英文化的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9).
[6]张素玲.汉英地域词汇文化内涵比较及翻译[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1).
[7]黄兵,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8]吴燕.英汉委婉语的不同文化内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9]夏永红.英语植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传译[J].科技英语学习,2005,(8).
[10]上外教授力挺取消龙图腾.龙不是什么好东西.南方报业网,2006-12-14.http://bbs5.news.163.com/history/297938,53.html
[11]美国人反对否定“中国龙”没必要改称LOONG.中国经济网,2006.12.15.
[12]在线汉语词典http://www.fastgun.net/tools/zxhyzd.htm.
(赵光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
最近,一条“中国形象标志将来有可能不再是‘龙’”的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网民的激烈争论。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这一问题是由中英文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同所引起的。由此引申,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中英文词汇在其它领域,如动物、自然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与共同之处。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化是语言的承载,只有在掌握词汇的同时,比较不同语言词汇的文化涵义,才能对一门外语有真正的把握。
一、中国龙与西方龙
不久前,媒体上出现了这样一条消息:上外某教授领衔申报的课题中说“考虑到‘龙’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容易招致别有用心的歪曲”,建议放弃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并称这一研究已正式列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这个课题如果完成,所塑造的国家新形象标志,很可能被有关部门采用。这种观点就是所谓“废龙论”的观点。
“废龙论”的支持者认为龙确实并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是封建专制的符号,崇拜龙对中华民族并无好处,并列举了以下几点理由:
(1)龙的基本构词中,多与封建专制的帝王相联系。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一切都和龙扯上了联系,如“龙兴”“龙腾”“龙袍”“龙颜”“龙御”等。对作为象征帝王的龙的崇拜必然导致对帝王和皇权的膜拜,是对凶残的忍让乃至认同。这对生活在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民族的性格,其影响有害无益。逆来顺受,缺乏血性,已经是中华民族集体性格中的一大人格缺陷。
(2)所谓龙的祥和的解释是从龙能够呼风唤雨引申而来的,只要对它顶礼膜拜,便能风调雨顺,其背后恰恰是龙的专制。
(3)对更多的人来说,龙不是个现实的对象,不像美国鹰和俄国熊那么具体可见,其属性和特质众说纷纭,甚至可供人任意解释,对一个空洞对象的崇拜,说明我们自己缺乏明确的精神偶像。
国内的很多网民对“废龙论”进行了口诛笔伐的痛批,有些已经失去了理智地讨论问题的界限。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也许更具真实性和代表性。长期从事东西方文化研究的美国旧金山《矽谷时报》副社长诺曼是这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1)中国之所以有人提出要弃龙,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崇洋媚外和恐外惧外的心理在作祟。 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要警惕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心态。
(2)中国龙和西方龙完全是两码事,此“中国龙”非“西方龙”。从外形上说,“中国龙”是由九种图腾组成的新图腾,龙嘴上有胡须。而西方神话传说中的龙虽然跟“中国龙”有些相像,但它更像恐龙或蜥蜴,身上长着翅膀,嘴上没胡须。从象征意义上说,“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是风调雨顺的保证,是民族和谐的标志。而西方的龙在《圣经》里是“魔鬼”和“撒旦”,迷惑天下民众,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如果因为西方龙而舍弃“中国龙”,那好比削足适履。
(3)任何一个国家的形象都不是完美的。美国把极具霸气和攻击性而且极为贪婪的食肉动物秃鹰作为国家形象,难道美国会因为秃鹰会引起别国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而把它换成松鼠吗?代表俄罗斯的北极熊给人愚笨呆傻的印象,但别人也不会因此而小看了俄罗斯。
这场“废龙论”之争已经有了结果。作为“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课题牵头人的上外某教授表示,他从未发表过“中国国家形象可能不再是龙”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中国必须要坚持以“龙”作为国家的标志,因为龙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同时,在对外宣传和传播时可以注意挖掘诸如“龙凤呈祥”“龙王送雨”“龙飞凤舞”等和谐元素,使“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
这场关于“龙”和“Dragon”的争论背后折射出的是中英文两种语言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手段,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起着“文化传输”的功能。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心理、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不同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内涵的不同又影响着语言的理解和使用。作为中英两种语言的使用者,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使用同一词汇时,该词汇的文化内涵可能并不尽同。
二、词语的文化内涵
陈原(1980)曾指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词汇学把词汇意义分为概念(或所指)意义、感情意义、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一个词的概念意义就是辞典上对该词所做的定义。文化意义指附加在词汇项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包括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与民族文化因素有关的意义。邓炎昌和刘润清在《语言和文化》一书中指出:“词的内涵(connotation)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denotation)——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含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指词语中蕴涵着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无比鲜明的民族性,每个民族必定具备独有的特征。词汇作为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下面试以“Dragon”和“龙”来说明词的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
“Dragon”在英语辞典中的概念意义是:“a large fierce imaginary animal, usually represented with wings, a long tail and fire coming out of its mouth .” (剑桥在线词典) 在西方人的想象里, “Dragon”的身躯庞大笨拙,颜色是黑灰色的,长着巨大的翅膀,口中吐火,吞噬人和动物,非常丑陋恐怖。
这种文化概念的形成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说有关。古希腊地处地中海边缘,四周环海,古代生产力的低下使人们很容易受到凶猛的水边野兽如鳄鱼、蜥蜴、蟒蛇等的袭击,对这些动物的恐惧想象渐渐集合形成了“Dragon”的概念,并赋予了“Dragon”以凶猛残酷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引申开去,“Dragon”在英语中可指凶猛的人,严厉而警惕的守护人(尤指妇人),如: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
而“龙”在汉语中的概念意义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金山词霸在线词典)。其文化涵义则除了是帝王的象征外,还是中国人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祥瑞之物。
这种“龙”文化概念的形成大概也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国家,靠天吃饭,人们祈求“龙王爷”能带来风调雨顺的好日子,这种心理文化的沉淀使得“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国人才舞龙,划龙舟,并将龙雕刻在上至皇宫,下至日常用品的一切物品上,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龙的喜爱。“龙”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它的文化内涵与西方的“Dragon”是绝对不同的。
三、中英文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已有许多学者加以论述。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在他们的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es)中提出,人们的语言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模式,结果是,不同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两种语言的相似性是相对的,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性越大,它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就越不同(1921)。由于萨皮尔·沃尔夫过于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 故而他的假说又被成为“语言决定论”。
尤金·尼达在谈到跨文化交际时指出必须注意的五种亚文化(sub-culture):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1964)
G· Leech 主张把词义的研究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中,以突出交际功能。他把词义分为七个层面: (1) 概念意义, (2) 内涵意义, (3) 风格意义, (4) 情感意义, (5) 联想意义, (6) 搭配意义, (7) 主题意义。其中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 即人们在使用或听到一个词语时,这个词语使人所联想到的‘真实世界’中的经验。因此,内涵意义“因人而异, 因不同的年龄而异, 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
中英两个民族,因为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状态、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的不同, 对相同事物或概念可能具有表现民族爱恶的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导源于文化背景的内涵意义,成为中英两种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根本原因,并在词汇的诸多方面表现出来,下面分别从动物、自然界、社会等方面的表述加以说明:
(一)在动物方面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对“鱼”的文化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英伦三岛四面环水,渔业发达,鱼成为司空见惯的事物,因此,人们对其价值并不过分看重,而多以一颗平常心视之。反映在语言上便是其褒义色彩完全消失,而代之以中性偏贬的文化意义。以fish来指无足轻重之小人物,在口语中,fish可指“家伙,人”,在美国俚语中还可指“容易受骗的人,笨蛋或生物”。a cold fish指“死气沉沉的人”;a queer fish指“怪人”;a dull fish指“笨汉”。可见,fish的含义在此处与汉语的文化意义是完全冲突的,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捕鱼业并不发达。因此在中国人心目中,“鱼”大概为不可多得之美味,例如,“鲜”字就是一个“鱼”字加上一个“羊”字组成。“鱼肉百姓”来比喻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谓其将百姓当作砧板上毫无反抗能力的鱼肉任意残害,将他们似美味的鱼肉一样任意蚕食。又由于“鱼”“余”同音,人们常借其音来求得吉祥,如“年年有鱼(余)”。
另一个例子是“凤凰”(phoenix)。
Phoenix的英文解释为“in ancient mythology, a bird resembling an eagle that lived for 500 years and then burned itself to death on a pyre from whose ashes another phoenix arose.” 【埃及神话】不死鸟,长生鸟〔相传此鸟每五百年自焚后再生〕;不死的象征。因此,在英语中,Phoenix的文化内涵强调毁灭后会再生的事物,如rise phoenix-like from the ashes(浴火重生); phoenix syndrome指“(公司的)起死回生〔公司破产后董事会原班人马立即组成新公司,以求摆脱原公司债务而继续经营〕”。
而在汉语中,“凤凰”作为传说中的鸟王,是两种动物(雄的称“凤”;雌的称“凰”),“凤凰”的文化涵义侧重于吉祥富贵,如“凤凰于飞”“凤凰来仪”“龙凤呈祥”等,这与英语中“Phoenix”强调“浴火重生”的文化涵义是有着显著区别的,因此从文化内涵上来说,“凤凰”并不等于“Phoenix”,这一点我们应当引起注意。
(二)在自然界方面
中英两国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气候的不同,其长期发展的结果,使得一些自然界的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西风”(west wind)这个词,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西风一起,标志着冬天的来临,故唐朝贾岛有《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李白有《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北宋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在汉语中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而“west wind”在英语中的文化涵义恰恰相反,由于英国是海洋性气候,当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吹起时,正是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信号。故雪莱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写到:“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所以在英语中,“west wind”的文化内涵侧重于“冬天即将过去,充满希望的春天即将到来”,这与汉语中“西风”那肃杀凋敝的意象是完全不同的。
英汉两种语言在植物方面的词汇,其文化涵义多有重复之处,但也有细微的差别。下面举两例说明:一个是“red bean”(红豆)。“红豆”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是“相思豆”,象征着相思和爱情,语出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而在英语中,“sell one’s birth right for red bean stew”却语出《圣经》中以扫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长子权的故事,比喻“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而出卖原则,见利忘义”。又如“lily”(百合花)在英语中象征纯洁,漂亮白皙的姑娘被称为“white lily”,因为百合花纯洁无暇,不需要任何修饰,如果要给它上色,纯粹是“paint the lily”(画蛇添足)。
(三)在社会生活方面
中英两种文化的传统价值观是不同的。中国文化强调以集体为中心(group-oriented),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中心(individual-oriented),这两种文化的价值观从中英文词汇的委婉语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老的”(old)这个词,中国是一个崇尚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的国家,人们对“老同志”“老师傅”的称呼多包含着“阅历丰富”“资深练达”等正面的意义。而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人们对别人称呼自己“老”很反感,因为“old”的涵义是“年老无用”“晚景凄凉”,故人们往往用“senior citizen”“golden years”等委婉语来形容老年人。
由于文化习惯的不同,中英文词汇在数字方面的内涵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喜欢偶数,认为偶数代表着吉祥顺利,特别是数字如6、8等,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拍卖汽车牌照时,带有号码8的车牌可以拍到很高的价格,这反映了人们迷信8可以带来“发”的心理。而在西方,人们认为奇数才是吉利的,当然除了13以外,数字“13”之所以成为西方世界的不吉之兆,相传与基督(Jesus Christ)蒙难这个不幸事件有关。据《圣经》记载,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Judah) 为了三十个银元而出卖了他,最终导致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稣被捕的前夕,恰好是犹太人的逾越节(Passover) ,耶稣特意邀请他的门徒共进晚餐。席间,犹大正好坐在第十三个座位上。于是,世世代代的基督教徒们便将对犹大的恨发泄到与之巧合的数字“13”上。数字“13”在西方背负了太多倒霉的含义,以至酒店没有13层,剧院没有13排,每月的13号也不安排什么喜庆活动,生怕触到霉头。这种对数字的迷信反映了传统的宗教文化的心理影响。
中英两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在语言的文化内涵上都有差异。除了上面简单分析的动物、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外,在政治、地域、颜色、人体本身、行业委婉语等方面也广泛存在着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词汇是语言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文化的发展、差异主是要通过词汇反映出来的,所以研究文化应当研究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通过对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与分析,可以发现两种文化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对于对外交流、英语教学都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四、结论
本文从热点话题“废龙论”谈起,首先比较了汉语“龙”与英语“Dragon”的文化内涵差异,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比较了中英文词汇中动物、自然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文化内涵差异,指出这些差异的原因来自于中英两种文化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的不同。理清词汇的文化差异来源对于更好地对外交流及英语学习与教学都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还需要更多地了解中英文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才能使跨文化交流和英语教学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三联书店,1980.
[5]张庆文.从“鱼”看汉英文化的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9).
[6]张素玲.汉英地域词汇文化内涵比较及翻译[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1).
[7]黄兵,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8]吴燕.英汉委婉语的不同文化内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9]夏永红.英语植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传译[J].科技英语学习,2005,(8).
[10]上外教授力挺取消龙图腾.龙不是什么好东西.南方报业网,2006-12-14.http://bbs5.news.163.com/history/297938,53.html
[11]美国人反对否定“中国龙”没必要改称LOONG.中国经济网,2006.12.15.
[12]在线汉语词典http://www.fastgun.net/tools/zxhyzd.htm.
(赵光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