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产教协同为出发点,基于产业链构建优势特色专业群,培养产业链岗位群所需高素质人才,服务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高职院校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群拓展建设为例,探究专业设置,紧跟石化产业链发展的特色经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创新以及教学资源与条件,建设紧密围绕产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途径,为同类型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专业群;石油化工;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高等职业院校突出办学特色,重点是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1]。当前,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发展早已形成上中下游产业交织、互通互补的产业链形态,单一化的专业设置早已无法满足产业链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基于产业链构建专业群,增强专业群服务行业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2],已成为高职院校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石油和化工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践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中举足轻重。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供给侧改革”进程明显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集高品质成品油、化工产品和高分子材料生产于一体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不断涌现,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有机化工、工业废水处理等产业突飞猛进。基于此,石油和化工类高职院校应积极瞄准产业发展变化,打造顺应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的专业群服务体系。通过专业集聚,努力培养产业链所需复合型人才,提高办学效益。作为一所具有近60年石化行业服务背景的高职院校,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以产教协同为出发点,不断探索石油和化工类优势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途径,创新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师资水平和教学平台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办学竞争力。
1 专业群拓展紧跟石油和化工产业链发展
在基于产业链构建专业群的过程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源于石化,走出石化”的发展策略,从产业链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出发,积极探索专业群拓展建设之路。依托原有的专业办学优势及资源条件,紧跟我国传统石化产业向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的新步伐,把握煤化工、盐化工、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有机化工、工业废水处理等产业兴起的有利时机,由石油化工技术、石油炼制技术两个骨干专业进行辐射延伸,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拓展新专业,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形成骨干专业带动专业群协同发展的“雁阵”拉动模式(见图1),扩大了招生规模,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了办学影响力。
2 构建校企共育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石油和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人才培养方向紧跟行业需求,专业群人才培养紧密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经过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双主体、四阶段、六对接”的校企共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内教学、生产实践及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双主体”即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育人,打破以往以学校单一育人为主、企业只顾招工用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阶段”中的第一阶段是新生入校第一学期,实行校内导师制,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理论素质和基础实践能力等;第二阶段是第二、三学期,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模块化教学,校内导师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企业导师走进校园,教授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规划等,并兼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训;第三阶段是第四、五学期,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学生逐步走近企业生产一线,按照“学中做、做中学”的工学循环教学方式,培养岗位操作能力和生產安全意识,积累岗位工作经验;第四阶段是第六学期,实行企业导师制,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使其胜任岗位工作,提升专业综合能力,真正实现岗位成才。
“六对接”是指学校与企业对接,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促使职业教育与石化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专业与产业对接,使专业办学服务于产业发展;教师与师傅对接,校企教师互聘互用,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双导师团队;基地与车间对接,以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车间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习与岗位对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有效融合到企业工作中,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岗位实际操作技能;学生与员工对接,校企联盟,共培共育,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态度,塑造健全人格,锤炼高尚品格[3]。
3 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拓建教学资源与条件
3.1 构建产教深度契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1)通过深度剖析石油化工产业链岗位群工作流程,研究各岗位对员工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等的需求,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开设适应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专业课程。
(2)基于企业的典型生产工艺,开设实训教学项目[4-5],项目岗位设置与企业现场内操、外操、设备维修工、化学检验工、仪表工等一致,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校企联合开发新课程、新项目,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将攻关项目融入实训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校企共建专业群核心教材
通过校企紧密合作,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一线教师共同开发一批满足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的核心教材。教材内容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确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搜集资料,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的先进元素纳入其中,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探讨,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其中。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教材按实际岗位工作单元进行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模块化教材编写方式[6]。 3.3 构建实践能力过硬的专业群教师团队
3.3.1 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在成立校企联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专家的生产实践经验特点和方向,使其每学年承担一定的专业教学任务,并适时地开展基于生产过程的专业学术讲座,为校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切实的指导。
3.3.2 引进企业人才作为专任教师
积极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生产经验的工程师以上资格的人员作为专任教师,把最真实有力的生产案例引证到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教学与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优质教学效果。
3.3.3 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博士、硕士,为使其知识构型从学科理论研究快速转变为应用研究,成功融入职业教育,推行“传帮带、压担子、创平台、供机会”的青年教师培养思路,通过以老带新、到企业下厂锻炼、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参加实践教学竞赛等手段,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
3.4 注重平台驱动,拓建产教融合的专业群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在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通过有效统筹校、企、研等多种资源,紧跟行业主流技术,营造企业真实氛围。选择典型石化原料和化工产品(如石脑油、乙烯、甲醇、聚丙烯等)的生产工艺建设专业群实训基地,将开设的实训项目覆盖到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保证学生可真实操作和真实生产。另外,充分利用石油化工职教集团的优势,选择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大、人才供需关系稳定的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探索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教学与生产合一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以直观的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由此保证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单元操作、生产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环节能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开展,使学生可以及时掌握先进的工艺设备原理及操作,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4 结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明确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以产教协同为出发点。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院校在加快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应将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终极目标,紧密围绕产业链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通过深化校企双元合作、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平台和资源、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途径,推动专业群拓展建设,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起兵.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服务产业集群内涵建设与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8):54-59.
[2]冯弋江,武丹,廖国臣.高职专业群集聚效应与优化路径—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28-32.
[3]张鑫,刘宁,隋秀梅,等.“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智能制造中心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23):28-32.
[4]李影,王守偉.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以甘肃省石油化工职教集团为例[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2):41-44.
[5]苏雪花,郑晓明,王守伟,等.高职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6):28-31.
[6]魏仁辉,王静.基于校企合作的教材改革方法研究[J].甘肃科技,2013,29(2):76-78.
基金项目:2019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家‘双高’建设新要求下石油化工技术特色专业群建设模式创新研究”(2019gszyjy-7)
作者简介:张海亮(1986— ),男,汉族,甘肃张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技术,高职教育。
关键词:专业群;石油化工;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高等职业院校突出办学特色,重点是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1]。当前,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发展早已形成上中下游产业交织、互通互补的产业链形态,单一化的专业设置早已无法满足产业链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基于产业链构建专业群,增强专业群服务行业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2],已成为高职院校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石油和化工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践行“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中举足轻重。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供给侧改革”进程明显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集高品质成品油、化工产品和高分子材料生产于一体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不断涌现,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有机化工、工业废水处理等产业突飞猛进。基于此,石油和化工类高职院校应积极瞄准产业发展变化,打造顺应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的专业群服务体系。通过专业集聚,努力培养产业链所需复合型人才,提高办学效益。作为一所具有近60年石化行业服务背景的高职院校,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以产教协同为出发点,不断探索石油和化工类优势特色专业群的建设途径,创新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师资水平和教学平台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办学竞争力。
1 专业群拓展紧跟石油和化工产业链发展
在基于产业链构建专业群的过程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源于石化,走出石化”的发展策略,从产业链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出发,积极探索专业群拓展建设之路。依托原有的专业办学优势及资源条件,紧跟我国传统石化产业向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的新步伐,把握煤化工、盐化工、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有机化工、工业废水处理等产业兴起的有利时机,由石油化工技术、石油炼制技术两个骨干专业进行辐射延伸,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拓展新专业,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形成骨干专业带动专业群协同发展的“雁阵”拉动模式(见图1),扩大了招生规模,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了办学影响力。
2 构建校企共育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石油和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人才培养方向紧跟行业需求,专业群人才培养紧密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经过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双主体、四阶段、六对接”的校企共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内教学、生产实践及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双主体”即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育人,打破以往以学校单一育人为主、企业只顾招工用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阶段”中的第一阶段是新生入校第一学期,实行校内导师制,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理论素质和基础实践能力等;第二阶段是第二、三学期,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专业课采用理实一体模块化教学,校内导师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企业导师走进校园,教授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规划等,并兼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训;第三阶段是第四、五学期,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学生逐步走近企业生产一线,按照“学中做、做中学”的工学循环教学方式,培养岗位操作能力和生產安全意识,积累岗位工作经验;第四阶段是第六学期,实行企业导师制,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使其胜任岗位工作,提升专业综合能力,真正实现岗位成才。
“六对接”是指学校与企业对接,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促使职业教育与石化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专业与产业对接,使专业办学服务于产业发展;教师与师傅对接,校企教师互聘互用,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双导师团队;基地与车间对接,以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车间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习与岗位对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有效融合到企业工作中,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岗位实际操作技能;学生与员工对接,校企联盟,共培共育,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态度,塑造健全人格,锤炼高尚品格[3]。
3 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拓建教学资源与条件
3.1 构建产教深度契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1)通过深度剖析石油化工产业链岗位群工作流程,研究各岗位对员工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等的需求,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开设适应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专业课程。
(2)基于企业的典型生产工艺,开设实训教学项目[4-5],项目岗位设置与企业现场内操、外操、设备维修工、化学检验工、仪表工等一致,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校企联合开发新课程、新项目,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将攻关项目融入实训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校企共建专业群核心教材
通过校企紧密合作,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一线教师共同开发一批满足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的核心教材。教材内容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确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搜集资料,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的先进元素纳入其中,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探讨,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其中。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教材按实际岗位工作单元进行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型”的模块化教材编写方式[6]。 3.3 构建实践能力过硬的专业群教师团队
3.3.1 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在成立校企联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专家的生产实践经验特点和方向,使其每学年承担一定的专业教学任务,并适时地开展基于生产过程的专业学术讲座,为校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切实的指导。
3.3.2 引进企业人才作为专任教师
积极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生产经验的工程师以上资格的人员作为专任教师,把最真实有力的生产案例引证到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教学与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优质教学效果。
3.3.3 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博士、硕士,为使其知识构型从学科理论研究快速转变为应用研究,成功融入职业教育,推行“传帮带、压担子、创平台、供机会”的青年教师培养思路,通过以老带新、到企业下厂锻炼、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参加实践教学竞赛等手段,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
3.4 注重平台驱动,拓建产教融合的专业群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在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通过有效统筹校、企、研等多种资源,紧跟行业主流技术,营造企业真实氛围。选择典型石化原料和化工产品(如石脑油、乙烯、甲醇、聚丙烯等)的生产工艺建设专业群实训基地,将开设的实训项目覆盖到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保证学生可真实操作和真实生产。另外,充分利用石油化工职教集团的优势,选择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大、人才供需关系稳定的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探索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教学与生产合一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以直观的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由此保证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单元操作、生产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环节能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开展,使学生可以及时掌握先进的工艺设备原理及操作,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4 结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明确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以产教协同为出发点。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院校在加快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应将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终极目标,紧密围绕产业链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通过深化校企双元合作、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平台和资源、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途径,推动专业群拓展建设,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起兵.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服务产业集群内涵建设与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8):54-59.
[2]冯弋江,武丹,廖国臣.高职专业群集聚效应与优化路径—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28-32.
[3]张鑫,刘宁,隋秀梅,等.“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智能制造中心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23):28-32.
[4]李影,王守偉.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以甘肃省石油化工职教集团为例[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2):41-44.
[5]苏雪花,郑晓明,王守伟,等.高职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6):28-31.
[6]魏仁辉,王静.基于校企合作的教材改革方法研究[J].甘肃科技,2013,29(2):76-78.
基金项目:2019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家‘双高’建设新要求下石油化工技术特色专业群建设模式创新研究”(2019gszyjy-7)
作者简介:张海亮(1986— ),男,汉族,甘肃张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技术,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