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位置,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帮助学生构建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方式,“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每一位老师自我成长的境界追求。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位置,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教师的角色转过去改变了许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距离完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还比较遥远,学生的学习激情不能充分释放,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就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位置,真正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学习,教师引导,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不管是什么学习内容都要学生先学,小组交流,最后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教师指点,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狂欢。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各年级的知识面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所以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讲读课文这一环节表现出来。在自学过程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逐步得到培养。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努力让学生喜欢读书读报,至少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3.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深入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反复修改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遍观察一遍思考,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指导学生首先从字词入手修改,其次修改不通顺的句子,然后将修改后的作文高声读出,有问题再加工以得完美习作。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绝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示范和点拨、帮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破解学习的难点。如:在教学《荔枝》一课,这篇课文从题目上看是写一种水果,但课文内容却孕育了浓浓的母子情。我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认真体会,读后小组内交换意见,当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读完后,通过交流,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自己的意见:“我认为这一句最能表现母子情深,学生动情地朗读,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学生各抒己见,把体会到的、找到的句子读出来分享,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显而易见,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习方式也在逐步转变。
四、更新作业布置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改革作者布置的方式和内容,让适量精彩多元的作业代替机械、繁琐的作业。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应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可以让学生自主作业,做自己想做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写读书体会等;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总之,在实施有效教学的今天,只要从学生出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质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杨博
一、转变教师角色位置,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教师的角色转过去改变了许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距离完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还比较遥远,学生的学习激情不能充分释放,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就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位置,真正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学习,教师引导,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不管是什么学习内容都要学生先学,小组交流,最后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教师指点,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狂欢。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1.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各年级的知识面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所以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问题的提出,可通过讲读课文这一环节表现出来。在自学过程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这样,每节课都要检查预习效果,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习惯就可以逐步得到培养。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努力让学生喜欢读书读报,至少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读后感。
3.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习作习惯是指留心观察、深入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反复修改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遍观察一遍思考,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指导学生首先从字词入手修改,其次修改不通顺的句子,然后将修改后的作文高声读出,有问题再加工以得完美习作。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绝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示范和点拨、帮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破解学习的难点。如:在教学《荔枝》一课,这篇课文从题目上看是写一种水果,但课文内容却孕育了浓浓的母子情。我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认真体会,读后小组内交换意见,当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读完后,通过交流,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自己的意见:“我认为这一句最能表现母子情深,学生动情地朗读,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学生各抒己见,把体会到的、找到的句子读出来分享,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显而易见,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学习方式也在逐步转变。
四、更新作业布置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改革作者布置的方式和内容,让适量精彩多元的作业代替机械、繁琐的作业。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应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可以让学生自主作业,做自己想做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写读书体会等;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结合语文学习、组织有趣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总之,在实施有效教学的今天,只要从学生出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质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