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数学有“数感”。新版课标”的表述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联系量,主动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数和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
一、在生活中体验数感,培养对数的良好直觉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的生活被数字包围着。我们的脸上是五官,头下面是身体的四肢,我们的衣服上有扣子,我们穿的衣服有大小号码,我们的鞋子也是有号码的,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推移,我们的年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每个人的生日也是不一样的,自己是不是知道全家人的生日呢?爸爸的生日是11月29日、妈妈的生日是8月22日、自己的生日是3月12日。一年中的几个节日是不是知道呢?1月1日是元旦,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党建军节,九九重阳节,十一国庆节……这样小学生就会增强自己的"时间数感"。以上这些都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数字。只有接触的数字多了,才能培养出自己的"数感",才能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数学联系起来,才能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培养数感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和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体验数感。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能够使孩子在生活中体会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在课堂教学探索环节中体验数感
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对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于他们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在教材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的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在“分类”教学时,延伸到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时候,让学生建立十进制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在新课伊始,我出示生活当中熟悉的物品,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当教学“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多种摆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一捆”是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我只是巧妙的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图画均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 2根2根地摆”无法数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和兴奋,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出12根。学生通过比较体 验,真真实实的感受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再次让学生摆小棒再次理解计数单位“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的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数学估算教学过程是诱发数感的良好途径。
估算是学生数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估算教学对于形成良好的数感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到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在教学“计量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如一根跳绳长约(),运动场长约()我们学校大约有学生()人;一袋苹果4(),一支圆珠笔长15()等。学 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还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解释”上。如“王大伯养鸡年收入是593元,养鸭年收入是328元。估计这两项年收入一共多少元”。不同的学生程度对估算的策略有所不同,有的说:“500加300等于800,93加28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900多一点”;有的说:“593接近600,328接近350,因此它们的和比950少”;有的说:“这个数比500 300大,比600 400小”。这些估算方法都是对的,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四、在实践应用中领悟数感
数感是一种感悟,而“感悟”的本意是“有所感触而领悟”,那么,简单地说,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星期天带全班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種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最省租金。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抓住契机让孩子把实际问题与数连续起来,强化孩子的数感,这也很重要。总之,数感形成不是通过一个简单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
一、在生活中体验数感,培养对数的良好直觉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的生活被数字包围着。我们的脸上是五官,头下面是身体的四肢,我们的衣服上有扣子,我们穿的衣服有大小号码,我们的鞋子也是有号码的,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推移,我们的年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每个人的生日也是不一样的,自己是不是知道全家人的生日呢?爸爸的生日是11月29日、妈妈的生日是8月22日、自己的生日是3月12日。一年中的几个节日是不是知道呢?1月1日是元旦,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党建军节,九九重阳节,十一国庆节……这样小学生就会增强自己的"时间数感"。以上这些都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数字。只有接触的数字多了,才能培养出自己的"数感",才能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数学联系起来,才能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培养数感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和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体验数感。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能够使孩子在生活中体会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在课堂教学探索环节中体验数感
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对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于他们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在教材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的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在“分类”教学时,延伸到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时候,让学生建立十进制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在新课伊始,我出示生活当中熟悉的物品,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当教学“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多种摆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一捆”是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我只是巧妙的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图画均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 2根2根地摆”无法数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和兴奋,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出12根。学生通过比较体 验,真真实实的感受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再次让学生摆小棒再次理解计数单位“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的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数学估算教学过程是诱发数感的良好途径。
估算是学生数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估算教学对于形成良好的数感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到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在教学“计量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含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如一根跳绳长约(),运动场长约()我们学校大约有学生()人;一袋苹果4(),一支圆珠笔长15()等。学 生的良好数据感和量化能力还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解释”上。如“王大伯养鸡年收入是593元,养鸭年收入是328元。估计这两项年收入一共多少元”。不同的学生程度对估算的策略有所不同,有的说:“500加300等于800,93加28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900多一点”;有的说:“593接近600,328接近350,因此它们的和比950少”;有的说:“这个数比500 300大,比600 400小”。这些估算方法都是对的,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四、在实践应用中领悟数感
数感是一种感悟,而“感悟”的本意是“有所感触而领悟”,那么,简单地说,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星期天带全班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種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最省租金。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抓住契机让孩子把实际问题与数连续起来,强化孩子的数感,这也很重要。总之,数感形成不是通过一个简单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