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教育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充足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强化相关技能的学习。本文将从《汽车底盘的构造与拆装》课程入手,探究该课程如何通过有效改革,满足当下时代的教育需求,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职教育;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教学探究
引言:
《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是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主要课程,是学生了解汽车总体与各部分构造的基本课程,主要包括汽车底盘传动系、行驶系、制动系等具体构造、相关工作原理、实际拆装过程与具体情况下的调试方法等知识,以及相关技术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等。
因此,校方应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水平与社会发展情况,推动合理改革,保证课程开设的教育意义。
一、《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的课程定位
《汽车底盘与拆装》是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培养学生汽车维修專业素养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体现在汽车底盘情况诊断、底盘检修、检修工具使用方法等方面,在课程学习目标中,学生应逐渐具备基本设备操作能力、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素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该课程在实际开设前,校方应当注意学生是否具备该课程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该课程是否与后续课程合理衔接。只有合理跟进教学进度,配置相关课程,才能保证《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支撑起汽修专业的整体学习。因此,中职学校应当对该课程进行合理定位,科学设置课程的教学时间点,在此基础上,兼顾社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完成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为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具体操作规范,达到该项课程的开设目的。
二、课程现状
在课程内容上,传统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课程,是以学科单项知识为基本框架,使得汽车结构、拆修维护、故障分析等知识相互分离。在教学方面,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以知识的单向灌输为主,对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不够重视,师生教学比重失衡,不利于对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学习总结反馈方面,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纸面成绩的衡量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观察与考核。
三、课程改革思考
(一)总体改革思路
为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校方应注重工学结合,以汽车检修为教育工作基础,参照国家对其职业能力认定标准,确保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科学合理的指导下完成构建。
(二)课程与实际结合
校方可派出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对学校周围或者所在城市的汽车维修店开展调研活动。在调研活动中,应当详细记录汽车维修的整套服务流程,参考行业店内的培训标准,具体分析岗位工作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可将具体的地方案例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剖析其中体现的岗位能力需要,合理总结工作任务类型,为学生将课程知识与职业生活相联系创造了具体的学习案例。
(三)构建学习情境
教师应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阶段,分层次地设计学习情境。循序渐进是任何教育阶段都必须遵守的教育法则,因此在设计学习情景时,应当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确立不同的情景载体,进而为他们构建合理有效的学习情境。例如,针对初级阶段课程,将工作项目作为载体,而针对高级阶段课程,则可将汽车的实际故障排查检修,作为载体。
情境学习中,无论课堂任务耗时长短,任务要求高低,学生都应该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学习,从工作准备检查,到针对性制定详细计划,明确自身任务要求,到最后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都应在教师的合理监督与安排下进行。丰富的学习情境与严密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打破思维局限,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可以在未来的社会中拥有更长远的发展。
(四)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注意,汽车底盘构造与拆除是紧跟汽车整体技术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实效性。通过积极了解汽车技术发展动态,结合教育需要,为学生选取课程中重要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与专门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整个教学活动应当以汽车底盘拆装检修过程为活动导向,以常见的相关故障为学习载体,贴合实际工作需要,以实用性为核心,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满足中职教育对该课程的教学需要。
(五)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针对汽车底盘的构造与维修,教师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模仿岗位工作任务,布置课堂要求,引导他们进行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为学生创设工作情景,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为贴合其职业技能需要,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其实际操作项目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工作强度,实现知识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无缝衔接。
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全方位向学生展示汽车底盘的各部分构成以及相关工作与检修原理,实现立体化教学。
结束语:综上所述,为实现中职《汽车底盘的构造与拆装》课程改革,应当根据其课程内容特点,开展相关产业调研,强化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积极扩展教学方式,有梯度地布置课堂任务,运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推动相关改革良性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芦帅,袁正,范康宁,冯慧. 基于汽车服务方向的汽车拆装课程研究[J]. 高教学刊,2019(05):77-79+82.
[2]简俊杰. 中职学校《汽车构造与拆装》教学过程之我见[J]. 时代汽车,2019(04):72-73.
[3]李颖,郑永,郭晋良. “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内燃机与配件,2019(11):239-240.
关键词:中职教育;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教学探究
引言:
《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是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主要课程,是学生了解汽车总体与各部分构造的基本课程,主要包括汽车底盘传动系、行驶系、制动系等具体构造、相关工作原理、实际拆装过程与具体情况下的调试方法等知识,以及相关技术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等。
因此,校方应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水平与社会发展情况,推动合理改革,保证课程开设的教育意义。
一、《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的课程定位
《汽车底盘与拆装》是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培养学生汽车维修專业素养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体现在汽车底盘情况诊断、底盘检修、检修工具使用方法等方面,在课程学习目标中,学生应逐渐具备基本设备操作能力、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素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该课程在实际开设前,校方应当注意学生是否具备该课程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该课程是否与后续课程合理衔接。只有合理跟进教学进度,配置相关课程,才能保证《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支撑起汽修专业的整体学习。因此,中职学校应当对该课程进行合理定位,科学设置课程的教学时间点,在此基础上,兼顾社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完成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为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与具体操作规范,达到该项课程的开设目的。
二、课程现状
在课程内容上,传统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课程,是以学科单项知识为基本框架,使得汽车结构、拆修维护、故障分析等知识相互分离。在教学方面,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以知识的单向灌输为主,对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不够重视,师生教学比重失衡,不利于对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学习总结反馈方面,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纸面成绩的衡量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观察与考核。
三、课程改革思考
(一)总体改革思路
为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校方应注重工学结合,以汽车检修为教育工作基础,参照国家对其职业能力认定标准,确保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科学合理的指导下完成构建。
(二)课程与实际结合
校方可派出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对学校周围或者所在城市的汽车维修店开展调研活动。在调研活动中,应当详细记录汽车维修的整套服务流程,参考行业店内的培训标准,具体分析岗位工作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可将具体的地方案例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剖析其中体现的岗位能力需要,合理总结工作任务类型,为学生将课程知识与职业生活相联系创造了具体的学习案例。
(三)构建学习情境
教师应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阶段,分层次地设计学习情境。循序渐进是任何教育阶段都必须遵守的教育法则,因此在设计学习情景时,应当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确立不同的情景载体,进而为他们构建合理有效的学习情境。例如,针对初级阶段课程,将工作项目作为载体,而针对高级阶段课程,则可将汽车的实际故障排查检修,作为载体。
情境学习中,无论课堂任务耗时长短,任务要求高低,学生都应该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学习,从工作准备检查,到针对性制定详细计划,明确自身任务要求,到最后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都应在教师的合理监督与安排下进行。丰富的学习情境与严密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打破思维局限,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可以在未来的社会中拥有更长远的发展。
(四)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注意,汽车底盘构造与拆除是紧跟汽车整体技术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实效性。通过积极了解汽车技术发展动态,结合教育需要,为学生选取课程中重要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与专门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整个教学活动应当以汽车底盘拆装检修过程为活动导向,以常见的相关故障为学习载体,贴合实际工作需要,以实用性为核心,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满足中职教育对该课程的教学需要。
(五)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针对汽车底盘的构造与维修,教师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模仿岗位工作任务,布置课堂要求,引导他们进行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为学生创设工作情景,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为贴合其职业技能需要,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其实际操作项目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工作强度,实现知识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无缝衔接。
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全方位向学生展示汽车底盘的各部分构成以及相关工作与检修原理,实现立体化教学。
结束语:综上所述,为实现中职《汽车底盘的构造与拆装》课程改革,应当根据其课程内容特点,开展相关产业调研,强化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同时积极扩展教学方式,有梯度地布置课堂任务,运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推动相关改革良性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芦帅,袁正,范康宁,冯慧. 基于汽车服务方向的汽车拆装课程研究[J]. 高教学刊,2019(05):77-79+82.
[2]简俊杰. 中职学校《汽车构造与拆装》教学过程之我见[J]. 时代汽车,2019(04):72-73.
[3]李颖,郑永,郭晋良. “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内燃机与配件,2019(11):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