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新形势和新任务下,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是时代的要求,是党的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高校教育者和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坚守的理论准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校园,新媒体
作者简介:滕湉(1988-),女,贵州贵阳人,重庆交通大学学生工作部政治辅导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结晶,是马克思、恩格斯伟大才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体现和突破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要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精华在新闻事务和媒介传播活动的集中表现和基本观点,它详细阐述了许多关于党报性质、新闻本质、新闻诉求、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职责规范等基本性、原则性问题,也包括新闻文化传播、宣传以及组织内部交流的思想[1]。它的理论要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基础和准则,关于无产阶级和执政党对国家新闻事业发展的工作特点、工作本质和工作经验总结而来的理论体系[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长期新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他们根据其所处时代的实际斗争需要,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反映和重要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特色
1.“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动脉
“与时俱进”包括符合时代的“发展”观念。马克思主义领导人,总是将新闻工作同无产阶级革命执政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势,不同的时代背景要求以及不同的人民群众诉求,制定出实事求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总方针、总思想和总指挥,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修正、改善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对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用新的实践、新的理论来充实、完善和发展自己,赋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鲜明的时代性特色。
2.“系统科学”——追求创新卓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系出发,详细解释了无产阶级革命在新闻传播事业上的历史性质和时代要求,并在事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分清新闻工作的内涵、地位、原则以及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另一个全新领域里的具体体现[3]。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奠基,列宁为代表的前苏联共产党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继承与创新,最终形成了一个严格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3.“扎根实践”——秉承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一切活动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健。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准确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真正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倡导者领导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构建校园新媒体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是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从传统媒体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逐渐发展、改革,自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后,各类媒体的传播方式不断变化和增加,“新媒体”就是被大众广泛运用的其中一种媒介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要求和公众需求在瞬息万变,社会属性也在不断增加,同样,在校大学生作为紧跟潮流的最大群体,自然会对新兴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爱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清形式发展趋势,抓住青年学生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地策划学生活动。
(一)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自觉实践理论精髓
校园新媒体要健康的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的新闻工作者的指导作用和自身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传播的导向性。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网络媒介在发挥舆论功能方面也存在弊端,互联网的高速运转以及海量信息存储,形成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这难免出现意见过于分散难以达成共识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育者和媒体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汲取对自身有用的、正面的知识,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
(二)恪守“三贴近”原则,开拓校园媒介新纪元
“三贴近”原则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原则。新闻工作者必须在这方面不断做出新努力,使“三贴近”原则真正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维护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的有力抓手。这就要求广大新闻人员以及高校教育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手,努力提高贯彻党的新闻工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三)倡导正确舆论导向,奏响时代主流旋律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也是毕生追求和为之奋斗的崇高使命,努力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和条件。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切实高扬主旋律,唱响主题歌。其次,必须明确正确舆论的检验标准。第三,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导向问题,在“全面被盖,全面把关”上下功夫。实践表明,舆论导向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系统工程。
(四)保持新媒体多元化,着力营造和谐校园
校园新媒体的兴起以及独特的舆论功能,对传统的大众媒介来说是一个革新的机遇。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当今的大众传播环境下,学生们需要的不是传统传播媒介或是新媒介的单一模式,而是两者互补合作的良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更好的发挥传媒的舆论功能。因此,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的平台优势,积极弘扬先进文化,宣传和引导各年纪、各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改进、改良工作方法和形式,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特点[J].中国记者,2001,12(5):26-28.
[2]邵华泽.谱写党报历史的新篇章——在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 首届年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凌沙.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四个基本观点[J].求索,2004,12(6):17-1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校园,新媒体
作者简介:滕湉(1988-),女,贵州贵阳人,重庆交通大学学生工作部政治辅导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结晶,是马克思、恩格斯伟大才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体现和突破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要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精华在新闻事务和媒介传播活动的集中表现和基本观点,它详细阐述了许多关于党报性质、新闻本质、新闻诉求、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职责规范等基本性、原则性问题,也包括新闻文化传播、宣传以及组织内部交流的思想[1]。它的理论要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基础和准则,关于无产阶级和执政党对国家新闻事业发展的工作特点、工作本质和工作经验总结而来的理论体系[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长期新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他们根据其所处时代的实际斗争需要,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反映和重要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特色
1.“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动脉
“与时俱进”包括符合时代的“发展”观念。马克思主义领导人,总是将新闻工作同无产阶级革命执政党的领导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历史发展趋势,不同的时代背景要求以及不同的人民群众诉求,制定出实事求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总方针、总思想和总指挥,并在实践过程中加以修正、改善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对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用新的实践、新的理论来充实、完善和发展自己,赋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鲜明的时代性特色。
2.“系统科学”——追求创新卓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关系出发,详细解释了无产阶级革命在新闻传播事业上的历史性质和时代要求,并在事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分清新闻工作的内涵、地位、原则以及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另一个全新领域里的具体体现[3]。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奠基,列宁为代表的前苏联共产党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继承与创新,最终形成了一个严格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3.“扎根实践”——秉承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一切活动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健。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准确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真正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倡导者领导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构建校园新媒体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是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从传统媒体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逐渐发展、改革,自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后,各类媒体的传播方式不断变化和增加,“新媒体”就是被大众广泛运用的其中一种媒介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要求和公众需求在瞬息万变,社会属性也在不断增加,同样,在校大学生作为紧跟潮流的最大群体,自然会对新兴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爱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清形式发展趋势,抓住青年学生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地策划学生活动。
(一)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自觉实践理论精髓
校园新媒体要健康的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的新闻工作者的指导作用和自身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传播的导向性。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网络媒介在发挥舆论功能方面也存在弊端,互联网的高速运转以及海量信息存储,形成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这难免出现意见过于分散难以达成共识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育者和媒体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汲取对自身有用的、正面的知识,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
(二)恪守“三贴近”原则,开拓校园媒介新纪元
“三贴近”原则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原则。新闻工作者必须在这方面不断做出新努力,使“三贴近”原则真正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维护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的有力抓手。这就要求广大新闻人员以及高校教育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手,努力提高贯彻党的新闻工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三)倡导正确舆论导向,奏响时代主流旋律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也是毕生追求和为之奋斗的崇高使命,努力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和条件。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切实高扬主旋律,唱响主题歌。其次,必须明确正确舆论的检验标准。第三,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导向问题,在“全面被盖,全面把关”上下功夫。实践表明,舆论导向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系统工程。
(四)保持新媒体多元化,着力营造和谐校园
校园新媒体的兴起以及独特的舆论功能,对传统的大众媒介来说是一个革新的机遇。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当今的大众传播环境下,学生们需要的不是传统传播媒介或是新媒介的单一模式,而是两者互补合作的良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更好的发挥传媒的舆论功能。因此,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的平台优势,积极弘扬先进文化,宣传和引导各年纪、各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改进、改良工作方法和形式,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做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特点[J].中国记者,2001,12(5):26-28.
[2]邵华泽.谱写党报历史的新篇章——在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 首届年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凌沙.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四个基本观点[J].求索,2004,12(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