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艾米莉》中孔子仁爱思想的体现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88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天使艾米莉》是法国电影怪杰让·皮埃尔·儒内2001年的作品,影片具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影片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却充满浪漫之情。女主人公艾米莉在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中用自己的爱心填补了旁边人支离破碎的生活,体现出了一个爱众人的大爱思想,孔子的仁爱思想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天使艾米莉 孔子 仁爱
  “仁”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许慎《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仁”,《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相人偶’之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认为:“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仁”即是一个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仁”,是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针对“礼坏乐崩”的背景下提出的,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表现得很明确,“仁”和“爱人”就是孔子“仁学”体系的核心。孔子所说的“爱人”是一种与宗法血缘联系在一起的“推己及人”的人本理念。不光要爱亲人,还要爱众人,这种仁爱的思想体现在《天使艾米莉》中的方方面面。
  《天使艾米莉》这部影片获得恺撒奖十三项提名,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配乐以及最佳美术指导四项大奖。奥德丽·塔图也用她精湛的演技把一个天使的形象展现了出来。影片一开始主要讲述的是艾米莉家人的怪癖以及艾米莉的童年,小时候的艾米莉就表现出了仁爱之心,她唯一的朋友就是那条叫作“抹香鲸”的金鱼,金鱼企图自杀,艾米莉疯狂大叫,最后艾米莉和她妈妈把金鱼放生了,为了补偿艾米莉,妈妈送了她一个二手相机,而在拍摄照片的时候,艾米莉目睹车祸却被邻居吓唬说她的相机会引发事故,艾米莉随后陷入了深深的惶恐不安中,这也是她害怕伤害到别人的善良的体现。小时候的艾米莉孤独、寂寞,她没有上学没有朋友,可以说完全在失意中长大。随后,艾米莉长大成为双风车餐馆的女招待,而在1997年8月30日戴安娜王妃遭遇车祸的那天晚上,她发现了一个男孩藏在壁洞里装满玩具和纪念品的盒子,她在找寻盒子的过程中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一、支离破碎的孤独人物群像
  影片《天使艾米莉》的类型定位是喜剧,影片的整体色调温暖、音乐欢快,但却塑造了一群支离破碎的孤独人物群像。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艾米莉,她从小就没有朋友,她渴望得到父亲的拥抱和母亲的关爱,可是没有,她唯一的朋友就是一条金鱼,父亲以为她心脏有问题不允许她去上学,她每天都在家幻想,也没有同龄的朋友可以交流。长大后她依然很孤独,她喜欢在看电影的时候观看后面人们的表情,喜欢把焦糖布丁敲碎、去河上打水漂等等,这些习惯都是她孤独的表现。艾米莉的父亲是一个孤僻的人,影片用他不喜欢什么、喜欢什么一系列的排比句把他的冷酷表现了出来,而在他的妻子去世后他成了一个完全自闭的人。艾米莉的母亲是一个歇斯底里的神经质的形象,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机械地整理东西,对艾米莉大声责骂。影片的男主人公尼诺,他的经历和艾米莉很相似,小时候他虽然去学校,却是被孤立的那一个,影片中小时候的他总是被小伙伴们放在垃圾桶里,但老师总是漠视这种情况。我们只能看到一张张冷漠的脸庞。老画家,因为有脆骨病,十几年没有出过家门,一直靠摄影机和望远镜来观察这个世界,二十年来,他每年都会临摹一幅雷阿诺的《船上午餐》,他说最难的就是捕捉人物的眼神。而画上最捉摸不透的就是那个端着杯子的女孩,她在画中央,却像在别处,老画家说她肯定没有朋友,是个寂寞的人,艾米莉端着水杯站在旁边却没有言语。而她的女邻居,丈夫有外遇之后出走他乡很多年,她却一直难以释怀,在见到艾米莉之后就拿出丈夫之前写的信要读给她听,可见她很孤独。还有双风车餐馆的店主苏珊、弱智男孩吕西安、乔吉特、约瑟、布雷图多等等这一系列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都市是热闹的,却往往最寂寞,亲人之间也许只是陌生人,朋友之间也很淡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天使艾米莉》中特意选取了一些都市边缘人,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但却有着一致的孤独。他们有着异于常人的一些地方,但都很善良,他们每一个都是孤独的个体,都用一些怪癖来填补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都不完整,通常不被主流群体所接受,影片本身构造了一个失意的世界,用温情的方式讲述了出来。影片选取了很多失意的人来构成这部影片,他们都渴望被救赎。而女主人公艾米莉这样一个本身孤独失意的人却用自己的仁爱之心温暖了很多人。
  二、天使的救赎——艾米莉仁爱之心的体现
  整部影片是通过艾米莉帮助别人这样一条由单一线索发展到多条线索平行交错的立体结构形式展开的。1997年8月30日戴安娜王妃遭遇车祸的那天晚上,艾米莉发现了一个男孩藏在壁洞里的装满玩具和纪念品的盒子,她在晚上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不管他现在身在何方,她都要找到记忆之盒的主人,并归还他的宝贝,如果他被感动了,她就决定开始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她开始到自己的邻居家去问那个男孩的消息,又分别询问了蔬菜店的老板和他的爸妈,后来在老画家那里得知她要找寻的人的真实名字是布雷图多,并给了她布雷图多的地址,艾米莉把记忆盒子放在电话亭里,躲在暗处给布雷图多打电话,布雷图多接起电话的瞬间看到了自己的记忆盒子,他拿起盒子,环顾四周,打开之后热泪盈眶。艾米莉跟着他来到酒吧,布雷图多说:“一定是我的守护天使。”他又说自己决定去看很多年没有说过话的女儿,艾米莉大口把杯子中的酒喝掉走了出来,她抬头望了天空,暖暖的光照在身上感觉特别温暖,她觉得自己的内心无比和谐。她的爱人之心唤起了别人的爱人之心。她开心地走在城市的街道上,看到了一个在地铁站里放唱片的盲人,这个盲人在黑夜里让她这个深夜下班之人感到温暖,她决定扶这位盲人过马路,她在扶他过马路的同时给他讲解了身边的好多人和事物,比如花店老板、面包店糖果、婴儿和狗等等,在她把老人扶到地铁口的时候,老人抬头望天,仿佛看到了天使。晚上回去的时候,艾米莉在看电视,幻想在电视中看到她二十三岁时因帮助了太多人而死去的葬礼现场,而她临死之前唯一的遗憾就是没为她的父亲送去一缕温暖,她决定帮助自己的父亲,她把父亲珍爱的小矮人交给一位空姐让她带到世界各地并拍一些照片给她的父亲,她回到家问父亲小矮人呢,父亲拿出那张照片说在莫斯科,照片上小矮人笑得很开心,她告诉父亲说小矮人只是想到处去看看,她父亲拿走了照片没有说话,后来她父亲又陆陆续续收到了小矮人在世界各地游玩的照片,影片的最后却看到她的父亲提着两个箱子打车要去机场,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去世界各地转转。这也是孔子仁爱思想中爱亲人的体现。艾米莉的仁爱思想更多体现在爱众人这个方面,她假装以邮局的名义给女邻居寄去了女邻居丈夫写的忏悔信,从而让女邻居又重新树立起了爱情的信仰。她给老画家寄去了录像带,让她看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彩生活。老画家也变得没有那么自闭了。之前的老画家五年间从没出过他的屋子,他把外面的人称为乱七八糟龌龊的人。而在后来艾米莉经常去陪他说话,他也变得开朗了起来。孔子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影片的各个方面。艾米莉像个小太阳一样四处温暖别人,就像一个具有悲悯之心的天使给予了边缘人群深刻的体察和同情。她不是刻意要窥探别人的隐私,而是像个小女生一样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达成目的,在她不断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这时她也像个小女生一样羞涩、懦弱,而在老画家的鼓励下她才开始勇敢起来,幸运的是,她们彼此相爱,整个影片给人的感觉很温暖,以一个爱贯穿始终,艾米莉和她周围的人或许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理、心理障碍或怪癖,但相同的是她們都有一颗善良有爱的心。
  三、结语
  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写道:“今日的人心所以耗损殆尽,全是由于人心的冷漠,除少数人外,大家都在冷漠中虚度一生,既不奋发有为,也无雄心壮志,除非为了博人赞美和追求享乐,但又不是出于热情的和高尚的动机造福人类。”我们生活的世界,表面上喧嚣繁华,实际上却充满了人性的残酷和冷漠。艾米莉小时候很孤独,孤独到只能和一条鱼做朋友,她长大后也很孤独,虽然她有工作,可是这种孤独是来自于内心的空虚,然而她的人心却不冷漠,她总想着用自己的爱来温暖旁边的人,小的时候她想拯救那条鱼,长大之后她想拯救她的爸爸、她的邻居、她的同事,甚至是一个陌生人,艾米莉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不崇高、不伟大、不懦弱,但是艾米莉却比我们更加有爱,她孤独寂寞却不会对这个世界心怀不满,她时刻怀着爱自己爱他人的理念来对待这个世界和她身边的人,她传达给我们的就是关爱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她像天使却只是个普通人。《天使艾米莉》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开篇场景都是破碎的,特别是尼诺,他的爱好很奇特,他特别喜欢收集人们在照相机旁边撕碎扔掉的照片,然后再拼在一起贴在他的相册里,这些破碎的相片一般都是人们不满意扔掉的,却被尼诺一片片地找起来了,影片的最后,是一张张破碎的照片被拼贴了一起,其实这也是一种意象,生活中的不完整以及不圆满都会过去,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美好。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亲情、友情、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乏,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并非生来冷漠,而只是缺乏一种沟通,艾米莉通过帮助别人自己也收获了爱和感动,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影片想告诉我们的也正是如此,世界上许多人的生活都和影片中的人们一样支离破碎,就像被粘贴好的照片一样,人们只有爱人爱自己,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世界才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郑丽娟.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重构及价值[D].新疆大学,2006.
  [2] 李翠荣.《论语》中孔子“仁爱”思想探析[J].社会科学家,2015(9).
  [3] 左芳.法国电影经典[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大正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中约有九篇取材于中国的古代故事。其中取材于《庄子·盗拓篇》《史记·苏秦列传》等的《尾生的信》精深洗练,充满哲思,耐人寻味。该篇文末最后两段的超现实梦幻描写更是奇崛惊人,充满神秘色彩。在这两段中芥川龙之介就像“日本的尾生”,充满焦躁与彷徨地等待着。那么他等待着的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与考察该篇的写作背景,来探讨文中等待的深层含义,以期对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
期刊
摘 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态写作成为干校叙述园地里一道醒目的文学图景。它以异于常规的文学手段或高度私密的写作策略记录着写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或精神风暴。日记、家书、检讨等非常态文本为个人话语保留了极其难得的存活空间,而带有反抗色彩的秘密写作则以文学独有的方式对私语式写作进行了艺术探索。在这一时期的干校叙述中,这类带有反抗色彩的秘密写作最为突出的一个艺术特征是以写作为书写对象,即对作为个人性话语
期刊
摘 要:杜甫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画学修养颇高。其诗歌写作与唐代山水画、鞍马画、花鸟画均有着密切联系。杜甫所观山水画,多为唐代主流风格的青绿山水画,其山水诗的随物赋形、色彩运用、经营位置,为以画入诗之表现;杜甫对唐代鞍马画作的评价,体现了其写真特色,对于马的描摹亦受到莼菜条笔法和疏体画风影响;杜甫写人之作,与唐代人物群像长卷画、分段体连环人物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
期刊
摘 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苏轼晚年遇赦北归途中所写的作品,该诗用典贴切,对仗工巧,在凝练的字句中,传达出耐人寻味的理性思致。该诗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包含了对纷乱时局的隐忧和期待;对于儒家情怀的认同和归趋;对于“恨”的治愈和超越;以及对于朝中政敌的蔑视。  关键词:苏轼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理性思致 自我超越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他的《定风波》词来概括,那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二十一
期刊
摘 要:泰戈尔的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以发生在20世纪初的“司瓦德西”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传统家庭中几位男女的情感纠葛,以及人们面对民族运动时的信念冲突、情感困惑与不同抉择。从空间的视角切入解读文本,探询“家庭”与“世界”的同构关系和隐喻意义,能够发掘出小说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其艺术特质与思想内涵。  关键词:家庭 世界 内心空间 自我寻求  《家庭与世界》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出版于191
期刊
摘 要:《诗经》是用“古文”写的,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要按照“古文”去理解。《诗经》中的“斯”不是代词、语助词、语气词,是动名词兼具的实词,在“今文”中已经用“撕”来代替。《诗经》中有95个“斯”,其中94个是后世的“撕”,这些“斯”的语境义和句法功能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撕开,撕裂,撕开撕裂的东西”的本义或引申义。  关键词:古文 《诗经》 斯 动词 代词  对《诗经》的解读自汉至今,自是
期刊
摘 要: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朝词坛上的领袖人物,同以豪放著称,对词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故文学史上历来以“苏辛”并称。然此二人,虽然是文学上的集大成者,却是官场上的失败者。起起落落的仕途经历,坎坷飘零的生活境遇,使得他们空有满腔抱负学识,却不能见容于当世,其人生理念反映在词作上自然有相通之处。但是毕竟苏轼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环境、人生经历有着诸多不同,他们又有着不同的品性境界和人生追求,当他们把自己的遭
期刊
摘 要:元稹的《古艳诗》“春来频到宋家东”表达的是作者寻春不遇、寻她不遇的惆怅和失落,同时,也把诗人对“她”的殷切期待隐含其中。而对莺莺所谓的“挑”和“撩”,也正寄寓在作品的意涵之中了。  关键词:元稹 《古艳诗》 莺莺 《西厢记》  中唐诗人元稹大名鼎鼎,与另外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并称“元白”,是古代文学史上必须提到的诗人。关于他的人品和作品,历来也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如著名学者陈寅恪就在《元白
期刊
摘 要:怨恨是现代东北作家群文学书写中常见的文化情态,也是萧军和萧红作品的主题之一。然而从怨恨情态的深层结构来看,东北作家群的怨恨意识除了源于日本侵华这一具体历史事件和抗日救亡的特定时代感召之外,还受到自然环境、封建社会的压迫等因素的影响。一种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怨恨情绪和复仇意识盘踞在东北作家群的精神域中,在萧红的作品中,主要体现为对于怨恨情绪弱态转移的控诉,因而具有指控封建社会的权利结构、呼吁
期刊
摘 要:“三言两拍”展现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风尚,其中也不乏对女性女扮男装外出活动的描写。女子扮作男装的目的和意愿不同,行事方法也不盡相同,但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女子以男子的装束出现在大众视野,她们的所作所为都值得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作品中女扮男装书写的类型,然后论述女扮男装女性的命运,最后分析其现象成因。  关键词:“三言两拍” 女扮男装成因  在以男性为尊的封建社会,“男不言内,女不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