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力求在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能力上求突破,才能提高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激发探究欲望、启动思维发展是数学解决问题的根本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告诉我们只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去钻研,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为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纽带和桥梁,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上着力,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在教师的精准指导下诱思、悟理,掌握方法,学会技巧,提高效率。
(一)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情境,激发主动性
在教学有关“解决问题”的内容时,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只给出信息用课件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用喜欢的方式,可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如:教学《买电器》的教学内容时,出示情境图之后,师:“孩子们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出数学信息并板书。
师:“孩子们观察真仔细,现在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一共花多少元?
生2:买1台洗衣机比买1台电视机少花多少元?
生3:买1台电冰箱比买1台洗衣机多花多少元?……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提出的问题真不少,还有的我们下来说给同桌听。”
师:“孩子们,既然我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开动小脑筋,帮助刚才前3个提出问题的小朋友解决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解决,并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自主思维,在愉悦、轻松中进行计算,悟透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決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具体直观材料创设生动的情境,增强实践性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一位孩子起来数一数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全班共有多少人,再思考:男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在具体的直观材料的运用、实践、探究、尝试中启动思维。
总之,我们要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为启动思维创设最佳条件。
二、注重发展思维、形成基本策略是数学解决问题的核心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学习,达到学生自己能学的目的,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
(一)适当的设疑、合理的启发是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题,如图: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你能列式计算吗?在教学时通过孩子们独立思考,交流汇报,最后得出解题方法。
师:堆成的形状近似于什么形状?
师:怎样进行计算?
师:顶层根数相当于梯形的?
师:底层根数相当于梯形的?
师:高相当于梯形的?
师:这类题可以怎样来解决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是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某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80米,5天修完,如果要提前1天修完,平均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修多少米?”在教学的时候先让孩子们自己独立思考,用喜欢的方式进行解决,再进行同桌交流,展示汇报(说出每一个数字、每一步的意思)。得出方法一:先求出总米数,再求实际每天修的米数,最后用实际每天修的米数-原计划每天修的米数,得到所求的问题。方法二:“原计划5天修完,现在提前1天修完,也就是只用了4天修完,那么原来第5天修的米数(80米),放在前4天完成,这样只需用80÷4就可以解决了。即80÷(5-1)=20(米)。
三、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实践创新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交给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渔”,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不仅要让学生“会学”、“学会”还要“会用”。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就是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在教师精心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自主、探究中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面对实际情境,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展示汇报中进行阅读、收集信息,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分析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
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县城小学 余德发
一、激发探究欲望、启动思维发展是数学解决问题的根本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告诉我们只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去钻研,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为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纽带和桥梁,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上着力,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在教师的精准指导下诱思、悟理,掌握方法,学会技巧,提高效率。
(一)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情境,激发主动性
在教学有关“解决问题”的内容时,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只给出信息用课件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用喜欢的方式,可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如:教学《买电器》的教学内容时,出示情境图之后,师:“孩子们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出数学信息并板书。
师:“孩子们观察真仔细,现在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一共花多少元?
生2:买1台洗衣机比买1台电视机少花多少元?
生3:买1台电冰箱比买1台洗衣机多花多少元?……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提出的问题真不少,还有的我们下来说给同桌听。”
师:“孩子们,既然我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一起来开动小脑筋,帮助刚才前3个提出问题的小朋友解决问题。”然后一个一个地解决,并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自主思维,在愉悦、轻松中进行计算,悟透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解決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具体直观材料创设生动的情境,增强实践性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一位孩子起来数一数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全班共有多少人,再思考:男同学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在具体的直观材料的运用、实践、探究、尝试中启动思维。
总之,我们要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为启动思维创设最佳条件。
二、注重发展思维、形成基本策略是数学解决问题的核心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学习,达到学生自己能学的目的,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
(一)适当的设疑、合理的启发是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题,如图: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你能列式计算吗?在教学时通过孩子们独立思考,交流汇报,最后得出解题方法。
师:堆成的形状近似于什么形状?
师:怎样进行计算?
师:顶层根数相当于梯形的?
师:底层根数相当于梯形的?
师:高相当于梯形的?
师:这类题可以怎样来解决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是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某修路队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80米,5天修完,如果要提前1天修完,平均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修多少米?”在教学的时候先让孩子们自己独立思考,用喜欢的方式进行解决,再进行同桌交流,展示汇报(说出每一个数字、每一步的意思)。得出方法一:先求出总米数,再求实际每天修的米数,最后用实际每天修的米数-原计划每天修的米数,得到所求的问题。方法二:“原计划5天修完,现在提前1天修完,也就是只用了4天修完,那么原来第5天修的米数(80米),放在前4天完成,这样只需用80÷4就可以解决了。即80÷(5-1)=20(米)。
三、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实践创新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交给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渔”,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不仅要让学生“会学”、“学会”还要“会用”。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就是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在教师精心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自主、探究中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面对实际情境,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展示汇报中进行阅读、收集信息,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分析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
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县城小学 余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