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建筑 像手艺人一样做建筑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hush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找传统的现代性
  在左右建筑的工作室里,有一组很大的抽屉柜,从侧面看都是传统的实木材质,但台面却用了高反光的镜面不锈钢。传统的气质一下被坚硬的现代性所打破,却又因为极其简洁而和谐相生。这是王旎自己设计的柜子,她说这个作品完整地体现了他们在建筑中试图开展的对话:寻找传统的现代性。
  这个问题看上去是老生常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一直是艺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不仅是建筑界,绘画和音乐也都走在这条路上。但是在张大为看来,现在流行的中国风,大多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符号化的中国,铜钱都可以成为建筑的元素:另一种是一味地仿古,全国遍地的古文化街便是这一类。而这两种风潮引领着后来的建筑师们意乱情迷于形式的表达,却从来没有发现形式早已成为包袱。
  大为和王旎都觉得,一定要在国际化的语境中,以现代建筑的语汇,做富有东方传统气质的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一次有效的对话。符号化的中国,只是将东方传统简单地凝聚在个别元素上,人们只看见表象的中国元素,却无法体会中国精神。而一味地仿古,就好像潘家园做假古董一样毫无价值,传统依旧停留在过去的时代,无法与现代生活产生对话。
  最近大为在学中医,他看到清末明初的中医泰斗张锡纯有一服石膏阿司匹林汤,用阿司匹林做发汗药,再以中药汤药调理身体。在他看来,张锡纯是真正融会贯通的名医。大为说,既然要对话,就不应该把东西、古今对立起来。我们常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许只有真正大胆突破古今中外之间的那道屏障,如张锡纯所言,“不被古人所愚”“不被今人所惑”,才能真正让传统落地当下。
  在左右建筑的作品中,大为和王旎正在实践着自己的想法。去年他们设计了一家私房菜馆,将原本木结构的老房子,改造成了现代简约兼具东方禅意的空间。除了惯常的实木和不锈钢的混搭,他们还用阳光板制作了屏风。在农村被人们用作蔬菜大棚的阳光板是最便宜轻便的材质,在被切片重组后,就产生了半透明、像素化的朦胧感。这些现代材质的屏风,让餐厅出现了空间上的暧昧,彼此隔离又浑然一体。
  同样用现代材质和设计达成传统精神的设计,大为和王旎还做过一个灯光装置作品。简单的两层玻璃,通过镜面处理,中间放置一排灯管,创造出了一个“东方竹林”。灯一亮,光影中就会产生朦胧的雾气感和延伸的空间,好像是水墨画里的意境。这片极具未来感光之林,让原本狭长的走廊,产生了无穷尽的纵深感。
  虽然大为和王旎都是从澳洲留学归来,学的也都是西方的建筑理论,但他俩却都很痴迷于中国传统。大为念书时的外国导师就是研究中国园林的,而他自己又学习中医。王旎十六岁出国念书时,更是背了一把古琴漂洋过海,现在她又开始学习书画。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他们骨子里的东西,而西方建筑是后天学来的手段,用这种手段表达出东方传统的精神,这就是他们的建筑理想。
  成为全专业建筑师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大为和王旎留在悉尼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他们发现,西方建筑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基本已经进入了饱和状态。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回到北京进了一家建筑师事务所。但是很快又发现,国内建筑行业的产业链不够成熟,工业化水准也比较落后。大为用非常简单的一句话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你画的图纸很可能是造不出来的,这对设计师来说是极大的挫败。”
  为了能让自己的设计落到实处,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左右建筑”。哪怕从很小的项目开始,他们也希望能跨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道鸿沟,让自己笔下的图纸实实在在地被建造出来。其实西方建筑划分得非常细致,建筑学做设计、土木工程搞施工、给排水工程和设备工程负责供暖、水电和其他设备安装,而室内设计最后完成空间规划。
  这几年,大为和王旎一直在发展自己的全专业技能,就是为了对自己的项目有更好的把控力,保证自己的设计能更完整地被完成。他们觉得,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让每一个工种都出现了墨守陈规的状况。面对日新月异的建筑行业,很多现有的系统都已经落后,他们只能靠自己去尝试做些突破。之所以自己设计抽屉柜,王旎说就是因为市场上找不到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
  同样是从满足自己的需求出发,去年秋天王旎还跨界设计了珠宝。王旎说,她在做建筑的时候跟在做首饰一样,都是以一个手艺人精雕细琢的眼睛去设计。无论是对细节的把握,还是对完成度的要求,他们都像鲁班一样创新设计并追求极致。像手艺人一样做建筑,是大为和王旎的理想状态。
  左右建筑正在为薄荷糯米葱做的店铺设计方案企图通过空间设计,去引导顾客逛店时的节奏。他们计划将原本单一通透的大空间,分割成几个有层次感的小空间,所有空间又形成一个环路。在逛店的过程中,每个空间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节奏感,顾客会相应地放慢和定格。这完全是展览中应该达成的目标,却被他们改变成了一种购物体验。
  他们把时间的概念注入到空间设计中,好像让三维的空间拓展成了四维的时空感受。说起来好像有点玄乎,其实这感觉有点像是在逛苏州园林,这里艋水、那边赏花,近看盆景、远望山峦,大为和王旎就是试图在一个小小的店铺里完成一次东方园林式移步易景的实验。
  这是大为和王旎所追求的建筑意境,和他俩的生活状态特别一致。当外面的世界甚嚣尘上的时候,他们俩常在家里喝茶读书。虽然从表象上看,大为的确是一个安静的人,而王旎应该是一个社交达人,但实际上他俩在内里几乎是百分百契合的。平日里懒于社交的两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其实已经很忙碌了。
  至于设计的理念和工作室的未来,他们更是高度统一的。尽管在大都市里,每天都在进行着建筑奇观竞赛,奇形怪状的摩天大楼遍地都是。但面对这股宏大叙事的风潮,左右建筑还是更欣赏苏州园林的小而美。所以大为和王旎决定不去追赶潮流,宁愿在自家院落里造一处精致的园林,也不去建造那一时惊叹却注定毫无回味的摩天大楼。
其他文献
男服女着,确实有不一样的惊喜和韵味。但单从女士穿着男装来说,剪裁、大小还是一个问题。  不妨选一件较中性的女装来完成一身的造型。本是女生喜爱的清新薄荷绿,加上印染洗水效果,出来的感觉率性不少。  短靴也是中性造型常见的搭配利器,选择浅色系的皮靴,夏天在视觉上不致过于沉重。  形状俏皮的木质太阳镜,加上着重设计感的项链以及硬朗的包包,一身中性又恰到好处的造型便完成了。  厌倦了小花裙的个性女生不防在
期刊
BARENIA小牛皮ECRITOIRE背包  这款背包是为热爱旅途写作的人士专门设计的。带拉链的可伸展风琴袋最适合放置铅笔和笔记本,平坦的底部具有足够的硬度,可将纸张铺在上面写作——即便把包放在腿上也毫无影响——配上肩带,便可随身携带。这款背包使用同Ulysse日程本和笔记本封面相同的Barenia小牛皮制作,在一次次旅行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浮现出美丽的光泽。  NAUTILUS书写笔和GRA
期刊
作为服装设计师,其中一个大课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下一个系列在传承品牌DNA的同时比上一个更有新意。这充满着挑战也乐趣无穷。  选择“Mosaique-马赛克”为主题其实非常偶然。那一天,我们拿到面料供应商的一个面料打样小样,它绚丽多彩的图案很吸引人。红色、紫色、绿色、蓝色、深深浅浅没有规律地交错,像极了被打碎的彩色玻璃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的五彩光芒,让人有无限遐想,很是美好。我们就此拍案决定就叫这个系
期刊
THEN是来自上海的创意团队,倡导平衡、自然、包容的生活态度。品牌的名字来源于英语介词“then”,代表着生活中种种不经意的停顿,或许可以带给人们一个承上启下的思考空间。THEN期望这个短暂的停顿可以让人们用更多的时间思考,为未来带来多种可能。THEN带着设计师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传统的文化、自然的质感、纯粹的感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以成为设计的元素进而融入现代生活产品,以全新的形式和理念呈现给大
期刊
人们常说“夫妻同心,其力断金”,这句话一点不假,遇到困难时,夫妻两人共同面对,共同战胜困难,就会无往而不利。  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夫妻俩共同创造的,当然夫妻档也会遇到不少问题。我和我先生也是这样一对夫妻档,不如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我们的“艺术情缘”。  一直以来,很多人问我们俩是怎么认识的?其实“艺术”才是我和我先生的红娘。10年前我还在法国的一家画廊工作,通过同事介绍,认识了我先生Anthony,当
期刊
去年年底,我正为筹备Triple—Maj0 r北京《檠》店新空间的视觉产品印刷而苦恼。我们希望《檠》的印刷产品能与空间相呼应,带有某种传统的痕迹,而常规印刷品平整光滑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偶然在网络上看到《加餐面包》工作室出品的Risograph作品,随即被其多变的色彩和肌理感所吸引,继而开展了与他们的多次合作。《加餐面包》这家由苏菲和关暐夫妇所经营的出版社,除了提供印刷服务外也推出自主出版以及桌面
期刊
近几年与很多有趣的人结缘,继而成了朋友。  有制作3D打印机的上海青岛人陈正翔、做家用风力发电机的德国人simon、在家生育宝宝并食生的广东人蒲蒲、成都的自酿啤酒师王睿、50多岁用几个集装箱过上田园生活的北京人牛健、在家读书的13岁济南天才少年……每位朋友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有趣的人里,小周一家,最值得先来细说一番。  三年前,小周夫妇带着7岁的女儿从北京二环内搬到昌平区的一处小小的村庄,
期刊
周靖和魏雨姝这对恋人在做木作之前是建筑设计师,2012年接触木作,2013年在郊区做了自己的小木工坊,并创立了设计师品牌“不然”。  由于是建筑设计师,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间被布置得非常合理,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木材的最大加工尺寸,第一件作品就是工作室中问的木工桌。目前的作品包括擀面杖、木钵、锅垫、案板等生活器物。  YIIZ:介绍一下你们两个吧,之前是同事?  魏雨姝:我们俩之前都是建筑设计师,在同一个
期刊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思想才是自由的,所以它只好全部都写在那些被称为建筑物的书籍上面。倘若不是采用建筑物这种形式,而是冒然写成书稿的形式,那它早就遭到刽子手的毒手,当众被焚毁了;教堂门廊所体现的思想,早就目睹书籍所表现的思想所蒙受的苦。既然只有营造术这条出路,思想要得见天日,就从四面八方急速汇集到建造术上来了。  ——雨果《巴黎圣母院》第五卷二  -《这个将会灭那个》  屋顶——巴黎建筑物的象征之一,随
期刊
孟奇一换上三宅一生的衣服,两岁半的儿子之之就开始哭闹,扯着爸爸的衣角非要他脱下来,好像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这个屋檐底下,这个小不点儿是唯一的主角,跟随他的步调,一家人都慢慢地。但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孟奇和Yvonne好像看见了三年前的自己。时间隔得并不长,但他们心里知道,是生活让他们慢了下来。两个学会了生活的创意人,更懂得如何剥离技巧与噱头,让创意和设计开始自然生长。  孵化一个白日梦  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