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 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ovicovicovi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一、结合单元专题,带动读写结合
  
  现行语文教材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一个专题,文章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围绕单元学习专题,结合每篇课文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例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年”为专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生动地描写了骆驼队给林海音的童年带来的快乐,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无限怀念。学文后,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的方法,并积累文中结尾抒发对童年留恋的语言,然后问学生:“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物给你带来挥之不去的记忆?围绕这一事物你想到了哪些让你难忘的生活片断?”有的说君子兰,有的说雪,有的说玩偶,有的说大水缸,有的说松树……引导学生说清楚了这些事物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生活片段后,再给学生提供几段抒发对童年不舍的佳句,积累仿创,让学生在自己文章的结尾结合自己所写之事,运用、创用这些积累或本课结尾段的积累表达对童年的不舍。有学生这样写道:“‘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是啊,童年是多么美好,没有悲伤,没有忧愁,但童年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那种树的小园,回不去那攀爬过的小山,回不去那害怕时的高喊,更回不去那尴尬时的一笑而过!再见了,我的童年!”还有学生这样写道:“童年就像五颜六色的氢气球,它满载着我们的希望飞向碧蓝的天空;童年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小鱼,带着我们的欢乐游向大江南北,我的童年正像那松树上的松钎,每一根都汇集了我的欢声笑语、酸甜苦辣,每一根都浸透了我的无限遐想。”
  《祖父的园子》一文写了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它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它允许孩子随意玩闹,对孩子倾尽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每个孩子在最疼爱自己的亲人面前都是这样无拘无束、肆意随性。所以我问学生:“在你的生活中,最疼爱你的人是谁?在他(她)的面前你曾有过怎样无拘无束,甚至‘肆意妄为’的生活?”学生兴致盎然,畅所欲言,我适机引导学生像本课一样,用孩子气十足的随性的语言无拘无束地来表达这份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上学前在最疼爱自己的亲人前的快乐生活,个个脸上挂着甜蜜的微笑。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我问学生:“你的童年曾有过让你为之兴奋、自以为了不起的发现吗?”有的说:“我发现了冰面越粗糙,滑起来越费力。”有的说:“我发现了青蛙的脚掌上有一种特殊的东西,这种东西与酸奶在一起,再加上青蛙脚掌的搅拌,酸奶就一下子变成了固体。”有的说:“我发现了猫从高处掉下来摔不死。”讲述着自己童年“了不起”的发现,学生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在引导学生将发现的经过说具体,发现后的感受说清楚,一篇篇妙趣横生的佳作便诞生在学生的笔下。
  《儿童诗两首》学完后,我让学生收集了大量的儿童诗,诵读并梳理出儿童诗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或捕捉生活中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画面,以及自己一些纯真的想法。运用所学方法创作儿童诗,学生创作精彩纷呈,惊喜不断。如《酒窝》:我们笑的时候,脸上有可爱的酒窝,下雨时小溪的脸上也有酒窝/小溪是不是也笑了呢;《风》:风是一个牧童,他拿着长长的牧羊棍/这边赶赶/那边赶赶,就是赶不拢闲逛的“羊群”;《海边》:听不见沙滩上人群喧闹/哪管它海浪一浪高过一浪,沙子在眼前堆来堆去,沙滩上很快就出现了一座宝塔/海浪渐渐涌上岸来他想进那小小的宝塔/……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全面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运用所学方法,写出了多篇关于童年的文章、诗歌,唤起了学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学习写法,仿写带动读写结合
  
  诸多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写作,更多的是从文章到文章,模仿也是学习,从模仿别人的语言到模仿别人文章的结构。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会更高。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用叙事和抒情相互交织的表达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学文后引导学生运用这种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我问学生:“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让你感到不舍的人、事、物,或者是某段生活?”经启发,学生思路打开:老屋、童年、学军基地、玩具狗……我接着问:“你们之间曾有过哪些难忘的回忆?”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难忘的回忆说具体,最后引导学生抒发不舍之情。
  再如:《少年闰土》是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我”与闰土分别30年后,闰土看抓刺猬的形象一直烙印在“我”心中久久挥之不去,所以课文中先描绘“我”记忆中看抓刺猬的闰土,再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学文后引导学生写一个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我问学生:“生活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的这一印象是从哪一件或哪几件事中获得的?他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什么?”学生在文章开头段先写下人物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幕,再通过具体的事来写这一印象的获得。
  又如:《顶碗少年》描写了顶碗少年3次表演的过程,通过抓住少年的表现和观众的反应来表现这场表演的惊心动魄。学文后引导学生梳理表达方法,并问学生:“你曾经看过什么表演或是演出吗?给你什么印象?你能抓住表演者的动作、神情或语言以及观众的反应来表现这场表演或演出留给你的这一印象吗?”并引导学生运用本文首尾呼应的方法。
  总之,教材中写法独到的文章,在学文后一定要梳理写法,并指导学生运用写法进行写作,真正使这些方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实现由仿写到独立自由选择方法进行创作。
  
  三、填补空白,扩写、改写带动读写结合
  
  课文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一些情节,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做些合理的补充想象。
  例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 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总统是如何主持葬礼以及葬礼上的致辞文中没有具体来写,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对大瀑布今昔的介绍,结合课外查找的人类对于地球的破坏的事例,以及关于珍爱地球的名言警句来写大瀑布葬礼的致辞,使致辞更有警醒作用,震撼人心。
  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诗中仅仅28个字,显然难以言尽送别时的情形,让学生展开想象,送别时黄鹤楼周边的春景如何?给学生提供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文名句,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含丝”、“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可以运用或是创造性地运用,送别时两人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送别的场景如何?重点引导学生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那番景象,并给学生提供送别诗的名句,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中大胆运用,表达对朋友的不舍或是祝福。
  
  四、宣泄情感,写读后感带动读写结合
  
  通过潜心阅读与个性化的思考,将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转化为文字,从而与他人交流,这是读后感所承载的一个重要使命。小学生经常写读后感,不仅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自主思考,锤炼思维,发表真知灼见,从而提高写作的基本水平。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读后学生们被伟大的父爱所深深感动。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感天动地的父母之爱,学文后引导学生查阅有关父母之爱的事例及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先来谈谈这篇文章带给自己的感动,再联系自己查阅的相关例子,运用这方面的名言警句来进一步谈父母之爱带给自己的感动。
  再如:《乌塔》一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被父母包办代替惯了的学生们大受震撼,乌塔的所作所为是他们钦佩但又做不到的,学文后学生意识到由于父母的过分关爱,弱化了自己的许多能力,他们有想法、有感受要抒发。在抒发感受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关于父母教育孩子方面的正面或反面的事例,甚至也可以查阅动物培养幼崽生存能力的例子,并搜集要敢于放手培养孩子方面的名言警句,如“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孩子真正走路的开始在于摆脱扶持的机会”……先由文而来谈感受,再来联系事例引用名言警句谈感受。
  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或容易打动学生的文章,都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的事例及名言警句来写读后感,使感受更深刻。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文本教材,从中挖掘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多练笔,巧练笔,可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协调发展和有效提高。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会从文本中挖掘出众多有价值的优质资源,和学生共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精彩。
  
  (责任编辑:符洁)
其他文献
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笔者开始思考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幼儿、引导幼儿、支持幼儿活动的区域环境?如何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使幼儿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改革的深入,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我国于1993年引进了模块教学,首先运用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也面临着改革,经过实践模块教学在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成功。  2006年在江苏省重点中学体育教师培训中听取了孟文砚、倪胜勇等专家的报告后受益匪浅,在回校后将专家的先进的经验和学校的特点结合起来并初步实施,经过一学年的实施取得了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知识的学习过程,如果缺少生活的气息,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把数学学好、学活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
一代教育巨匠、语文教育界享誉最盛的大师叶圣陶先生,以他深厚的创作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了言简意赅的“需要和诚实”教学理论,为写作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需要和诚实”写作教学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种涵盖了从学生为什么写、怎么写,到教师如何命题、如何引导,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生本位“写作教学观。在这里,就这一经典写作教学理论做简要释析,与同行共享;将自身
任何课程都离不开训练,没有训练,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思维品质的提高、学习能力的促进都得不到落实。语文课自然也不例外。语文训练高屋建瓴、理性支撑的固然不少,但训练效率不高,甚至少慢差费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些情况的出现首先由人的因素决定,也与语文的学科特点有密切关系。语文学科也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但一般说来编写语文教材,很难将之以线性的形式呈现。基于现有教材有效地帮助学生归纳、整合,
语文教学中,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学生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从而拓展知识而,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提高学生识字的速度和质量,让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改革课堂结构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识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它可以使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学习活动网络化。通过采用“设计——实施——反思与评价——再设计——再实施”过程,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反思    背景说明    目前新课改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化学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
摘 要:学贵有疑,质疑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时,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正是其自主探究,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表现,教师以学生的质疑为契机引导释疑,让他们在探究答案过程中主动思考,加深问题认识,提高理解能力,学习自然会富有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读书贵有疑。古往今来许多大家莫不如此,宋代张载提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育家李镇西认为:“阅读要读到‘
教学内容    西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8~10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