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施工和生产企业外包队伍管理现状,围绕一线作业人员安全管理薄弱环节,从劳务人员结构、入场培训、安全意识、合同管理、安全作业能力以及执业素养等方面提出深化劳务队伍的安全管控对策。
关键词:劳务队伍;安全管控;对策研究
作者统计分析了施工和生产企业历次发生的安全事故,劳务队伍一直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进入新时代,建筑施工企业和工厂多数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传统和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存,随着业务领域拓宽、交叉业务整合、新设备及新工艺的推广,同步推进劳务队伍管理力度,有利于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对转变安全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安全管理全员参与度十分必要,能解决企业安全管理的深层次、整体性问题。
1劳务队伍安全管理现状
1.1面临的安全形势
虽然国家近阶段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向好,但安全生产工作仍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安全形势仍然严峻。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1],农民工向新时代产业工人转型任重道远。劳务队伍的安全意识整体上比较低是客观事实,从近几年发生的安全事故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劳务队伍当中。随着市场的开放,企业的用工方式和劳务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严格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的队伍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散乱的劳务组织。根据作者调研,大多生产工厂采用的是车间班组和劳务队伍相结合的用工组织模式,常年保持一定数量的外协队伍,并且这些队伍都是按照订单合同或者任务量引进,队伍流动性非常大。劳务队伍安全事故多发,安全管理困难重重。
1.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外包队伍人员整体安全职业能力偏低。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部人员东拼西凑,层层分包,施工组织和管理机构不健全,承诺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人员迟迟不能到位履责,作业现场习惯性违章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施工单位“一流资质”组建了“三流队伍”现状比较普遍。
(2)对外包队伍安全质量信息掌握不足,供应商评价结果在采购中应用不充分。招标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指导、监督、考核项目单位采购工作还有待于加强,甚至有的单位当“甩手掌柜”,全部由基层企业自行开展采购,对年度供应商评价不认真,不能真实反映出供应商的安全、质量、进度、履约等不良行为。
(3)对分包单位履行合同考核机制不完善,没有有效手段去约束分包单位安全履职的失信行为,对分包单位项目经理不常驻现场,人员、机械设备入场等方面考核不到位。
(4)对现场督查不够到位,管理不够深入、细致,问题跟踪整改不够彻底,问题重复发生较为普遍,重大技术方案或措施审核把关不够严谨等。
(5)施工或生产工期管理不合理,劳务队伍加班加点现象比较普遍,严重的工期拖延或赶工都会导致安全质量管理风险。
(6)企業内控和风险管理需要深入研究。目前,大多施工企业处于经营困难时期,急于开拓业务、增加创收的意愿强烈,新领域的开拓基本以“摸石头过河”形式推进,安全管控能力建设未能同步跟进。体系制度、安全基础建设落后于业务领域开展的进程,在风险识别、专业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同时,对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没有很好的界定,片面追求合同额,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形同虚设,大大增加了企业整体安全风险。
(7)组织机构臃肿、人员配备不合理。有的企业实行三级管控机制,机构设置没有体现扁平化管理,组织机构臃肿,层层设置安全管理和工程管理部门,导致项目现场结构性缺员,安全管理“头重脚轻”,安全监督和保证能力大打折扣。
2提升安全管理分析研究
2.1劳务队伍管理方面
(1)安全管理重心需要下移。现场一线才是安全管理的重点,但恰恰制度体系的落实没有“全覆盖”或者说覆盖的不够彻底,安全生产管理链条在现场一线脱节。安全管理平时大量的精力花在了职能管理上,安全管理表面的业绩掩盖了安全风险,安全管理的重心出现了偏差,需要下移,要聚焦一线。
(2)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涵盖企业所有组织和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强化教育培训,加强过程监督管理,确保岗位安全职责层层落实到位。
(3)突出抓好“人”的工作。分析安全事故,除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条件等有关外,更直接的原因还是“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相关人员安全意识低、漠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违章指挥、违规操作,需要及时研究完善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考核机制,切实从作业人员抓起,提高所有人员的安全意识。
(4)注重安全培训教育。要正视施工现场一线工人绝大多数为农村务工人员这一客观事实,存在整体安全素质和安全能力低、安全意识淡薄、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人员习惯性违章作业屡禁不止。企业要更加注重农民工入场教育培训层次性和针对性,更加注重安全培训的实际效果验证,切实控制现场习惯性违章。
2.2企业内控管理方面
(1)缩短企业管理链条。有的工厂采用的是职能部门-事业部-班组形式的三级管控模式,组织结构的冗余直接导致各管理层级之间沟通不顺畅,制度衔接性较差。构建高效可靠的管控模式,工厂要根据实际情况,压减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实行扁平化组织机构,特别是要释放事业部“夹心层”的活力,精简“审批、监督、指导”工作环节,提高效率。
(2)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着力加强安全生产策划及落实工作,推动安全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基调下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协调发展。
(3)发生事故的企业,目前在制度体系、人员配备、安全设备设施都基本上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日常安全管理资料都比较详实,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就是“外协”队伍安全管理这“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没有解决。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选用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经过市场检验和考核、安全素质比较高的劳务队伍。
2.3几个典型适用的劳务队伍管理案例
(1)签订“人盯人”安全协议。根据以往“单兵作战”导致的安全事故比较多,作业人员在入场前告知“四不伤害”要点,重点强调“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并两人或三人签订互相保护不受伤害协议,在作业人员内部形成有效的安全监督机制。
(2)劳务队伍安全“特派员”制。向劳务队伍派驻安全监督专员工作,主要包括长期外包队伍、承包主要标段的外包队伍以及有高风险作业的其他外包队伍。安全监督专员主要负责监督外包单位入厂人员资格审查、安全培训考试、现场安全投入等工作。
3结论
主要结论:
(1)全国劳务队伍体量大,参与主体的农民工整体安全生产能力偏低,安全事故多发,劳务队伍安全管理难度大。针对劳务队伍安全管理现状的客观实际,应创新安全管理,从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管控,将劳务队伍当成“自己人”方可有效解决素质低、安全技能差等问题。
(2)企业内控管理方面,应注重扁平化管理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匹配目前劳务队伍安全生产水平和能力,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单位:1.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2.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环保分公司)
关键词:劳务队伍;安全管控;对策研究
作者统计分析了施工和生产企业历次发生的安全事故,劳务队伍一直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进入新时代,建筑施工企业和工厂多数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传统和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存,随着业务领域拓宽、交叉业务整合、新设备及新工艺的推广,同步推进劳务队伍管理力度,有利于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对转变安全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安全管理全员参与度十分必要,能解决企业安全管理的深层次、整体性问题。
1劳务队伍安全管理现状
1.1面临的安全形势
虽然国家近阶段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向好,但安全生产工作仍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安全形势仍然严峻。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1],农民工向新时代产业工人转型任重道远。劳务队伍的安全意识整体上比较低是客观事实,从近几年发生的安全事故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劳务队伍当中。随着市场的开放,企业的用工方式和劳务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严格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的队伍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散乱的劳务组织。根据作者调研,大多生产工厂采用的是车间班组和劳务队伍相结合的用工组织模式,常年保持一定数量的外协队伍,并且这些队伍都是按照订单合同或者任务量引进,队伍流动性非常大。劳务队伍安全事故多发,安全管理困难重重。
1.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外包队伍人员整体安全职业能力偏低。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部人员东拼西凑,层层分包,施工组织和管理机构不健全,承诺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人员迟迟不能到位履责,作业现场习惯性违章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施工单位“一流资质”组建了“三流队伍”现状比较普遍。
(2)对外包队伍安全质量信息掌握不足,供应商评价结果在采购中应用不充分。招标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指导、监督、考核项目单位采购工作还有待于加强,甚至有的单位当“甩手掌柜”,全部由基层企业自行开展采购,对年度供应商评价不认真,不能真实反映出供应商的安全、质量、进度、履约等不良行为。
(3)对分包单位履行合同考核机制不完善,没有有效手段去约束分包单位安全履职的失信行为,对分包单位项目经理不常驻现场,人员、机械设备入场等方面考核不到位。
(4)对现场督查不够到位,管理不够深入、细致,问题跟踪整改不够彻底,问题重复发生较为普遍,重大技术方案或措施审核把关不够严谨等。
(5)施工或生产工期管理不合理,劳务队伍加班加点现象比较普遍,严重的工期拖延或赶工都会导致安全质量管理风险。
(6)企業内控和风险管理需要深入研究。目前,大多施工企业处于经营困难时期,急于开拓业务、增加创收的意愿强烈,新领域的开拓基本以“摸石头过河”形式推进,安全管控能力建设未能同步跟进。体系制度、安全基础建设落后于业务领域开展的进程,在风险识别、专业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同时,对企业经营业务范围没有很好的界定,片面追求合同额,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形同虚设,大大增加了企业整体安全风险。
(7)组织机构臃肿、人员配备不合理。有的企业实行三级管控机制,机构设置没有体现扁平化管理,组织机构臃肿,层层设置安全管理和工程管理部门,导致项目现场结构性缺员,安全管理“头重脚轻”,安全监督和保证能力大打折扣。
2提升安全管理分析研究
2.1劳务队伍管理方面
(1)安全管理重心需要下移。现场一线才是安全管理的重点,但恰恰制度体系的落实没有“全覆盖”或者说覆盖的不够彻底,安全生产管理链条在现场一线脱节。安全管理平时大量的精力花在了职能管理上,安全管理表面的业绩掩盖了安全风险,安全管理的重心出现了偏差,需要下移,要聚焦一线。
(2)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涵盖企业所有组织和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强化教育培训,加强过程监督管理,确保岗位安全职责层层落实到位。
(3)突出抓好“人”的工作。分析安全事故,除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条件等有关外,更直接的原因还是“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相关人员安全意识低、漠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违章指挥、违规操作,需要及时研究完善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考核机制,切实从作业人员抓起,提高所有人员的安全意识。
(4)注重安全培训教育。要正视施工现场一线工人绝大多数为农村务工人员这一客观事实,存在整体安全素质和安全能力低、安全意识淡薄、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人员习惯性违章作业屡禁不止。企业要更加注重农民工入场教育培训层次性和针对性,更加注重安全培训的实际效果验证,切实控制现场习惯性违章。
2.2企业内控管理方面
(1)缩短企业管理链条。有的工厂采用的是职能部门-事业部-班组形式的三级管控模式,组织结构的冗余直接导致各管理层级之间沟通不顺畅,制度衔接性较差。构建高效可靠的管控模式,工厂要根据实际情况,压减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实行扁平化组织机构,特别是要释放事业部“夹心层”的活力,精简“审批、监督、指导”工作环节,提高效率。
(2)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着力加强安全生产策划及落实工作,推动安全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基调下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协调发展。
(3)发生事故的企业,目前在制度体系、人员配备、安全设备设施都基本上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日常安全管理资料都比较详实,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就是“外协”队伍安全管理这“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没有解决。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选用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经过市场检验和考核、安全素质比较高的劳务队伍。
2.3几个典型适用的劳务队伍管理案例
(1)签订“人盯人”安全协议。根据以往“单兵作战”导致的安全事故比较多,作业人员在入场前告知“四不伤害”要点,重点强调“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并两人或三人签订互相保护不受伤害协议,在作业人员内部形成有效的安全监督机制。
(2)劳务队伍安全“特派员”制。向劳务队伍派驻安全监督专员工作,主要包括长期外包队伍、承包主要标段的外包队伍以及有高风险作业的其他外包队伍。安全监督专员主要负责监督外包单位入厂人员资格审查、安全培训考试、现场安全投入等工作。
3结论
主要结论:
(1)全国劳务队伍体量大,参与主体的农民工整体安全生产能力偏低,安全事故多发,劳务队伍安全管理难度大。针对劳务队伍安全管理现状的客观实际,应创新安全管理,从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管控,将劳务队伍当成“自己人”方可有效解决素质低、安全技能差等问题。
(2)企业内控管理方面,应注重扁平化管理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匹配目前劳务队伍安全生产水平和能力,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单位:1.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2.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环保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