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是我国首次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设计的国家课程之一,它不同于传统的自然课程。它吸收了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强调的不仅仅是掌握科学知识,而是着重于每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成为科学课的基本任务。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思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立足于多种教学策略,并根据活动主体的探究学习特征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科学课中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下面从几个角度来阐明在学生科学探究不同阶段,多种教学策略促进孩子探究问题的产生。浅谈如下:
1、课前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满足其探究愿望
有位教育家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又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一定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的,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境,才有吸引力。
那么,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呢,教师就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新旧过渡,更重要的是通过新旧衔接,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注意。
如在《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把固体放进水里》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都看过格林童话《灰姑娘》,当她第一次参加舞会的时候凶狠的后母给了她一个难题:把扁豆从一堆灰里面挑出来,同学们能帮她想出一个办法吗?(很快同学在上节课的基础上都选择了网筛)可是第二次舞会后母又甩给她一个更难的任务:把盐从砂里面挑出来,同学们你们谁能帮助她呢?这样的问题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也是很乐于扮演这个角色,而在老师的问题中其实就是暗藏着新课将要研究的:固体放在水里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同学们经过讨论能想出利用水来做实验,教师就因势利导提出:除了盐能溶解在水里还有其他的固体也是如此吗?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新课的探究状态。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必定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问题。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的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
2、大胆猜想促进问题生成。探究的动力往往经历猜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家玻利亚在关于“猜想——验证”的论述中指出:“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他自己与该问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关心课堂上的进程,他就不会打盹睡觉和搞小动作了。”从教学的实践来看,虽然学生受到已有的知识背景、观察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有的学生甚至提出的猜想是极其简单片面的,然而他们却在相互的交流与辩论中逐渐地向所探索的目标靠拢,以至于最后有了一个朦胧的共识。我认为,在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每次一定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然而,猜想毕竟是猜想,它有待于证明。教师及时向学生提出:你们能证明吗,促使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中的猜想:你认为种子里面有什么?在猜的过程,学生大胆的一边搜索已有的知识,一边在充分想象。有的认为:种子里面有小小的种子、种子里面是一层一层、种子里面有……在通过实践、解剖、观察后发现:实际看到的和猜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要学习的动力,通过一个过程,让孩子体会不仅要大胆猜想,更要亲身实践才是探索科学的方法。
3、科学课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老师构建有挑战性问题是学生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如《空气的成份(二)》中,老师提出:点燃蜡烛扣上玻璃瓶后,蜡烛会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内,同学们来猜一猜进入瓶内的谁应占瓶内体积的几分之几?同学们各抒己见:1\2、1\3、1\4、3\7等,但通过动手实验后却发现结果大相径庭,构建有挑战性的问题强烈的激起了探究问题做在:为什么实验后每个人的结果都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提问—解疑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入的探究性学习。
4、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可行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能循序渐进地提高
如《种植汇报会》一课中学生汇报了很多想探究的有疑惑的问题如:为什么植物都要死亡?我想知道怎么样才能让番茄结出更多的果实?我的花盆一共移栽了三棵大波斯,可是都死了,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我“摘心”?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同一时间播下了五种植物的种子,为什么他们发芽的时间却不一样,我想知道为什么?等问题。此时如果选择相对孩子个人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许会导致探究无法进行到底,倘若探究问题太简单却使孩子的潜能得不到开发。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出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可行性的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在现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进行探究。让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5、为了保障学生顺利探究,老师必须为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地培训和实验仪器使用的指导
其实进行科学探究还必需要得到教师传授的实验技能,这种技能是学生无法探究和杜撰如:
1)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
2)基本实验技术,主要包括收集某种气体、配制溶液、分离混合物、加热、制作简单标本的技术等。
这些技能能够使孩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实验正常的进行下去,维系孩子坚持探究的热情和辅助孩子达到成功的彼岸。
6、探究进行,适时开展竞赛辩论,引进竞争
与个人独立学习相比较,学生之间的竞争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引进竞争机制,限定时间,结束活动,根据自定标准,登入记分册,最后评选出“最佳辩手”、“反应最快的学生”、“最有实力的小组”“最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等。学生对此类活动抱有极高热情和良好的竞争状态,一个问题经常在激烈友善又互不相让的竞争中得到了答案。
科学课堂是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生命土壤,我们只有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并加以灵活运用促使孩子们在探究的沃土上快乐的成长。
1、课前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满足其探究愿望
有位教育家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又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一定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的,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境,才有吸引力。
那么,怎样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呢,教师就要重视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新旧过渡,更重要的是通过新旧衔接,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注意。
如在《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把固体放进水里》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我们都看过格林童话《灰姑娘》,当她第一次参加舞会的时候凶狠的后母给了她一个难题:把扁豆从一堆灰里面挑出来,同学们能帮她想出一个办法吗?(很快同学在上节课的基础上都选择了网筛)可是第二次舞会后母又甩给她一个更难的任务:把盐从砂里面挑出来,同学们你们谁能帮助她呢?这样的问题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也是很乐于扮演这个角色,而在老师的问题中其实就是暗藏着新课将要研究的:固体放在水里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同学们经过讨论能想出利用水来做实验,教师就因势利导提出:除了盐能溶解在水里还有其他的固体也是如此吗?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新课的探究状态。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必定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问题。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的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
2、大胆猜想促进问题生成。探究的动力往往经历猜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家玻利亚在关于“猜想——验证”的论述中指出:“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他自己与该问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关心课堂上的进程,他就不会打盹睡觉和搞小动作了。”从教学的实践来看,虽然学生受到已有的知识背景、观察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有的学生甚至提出的猜想是极其简单片面的,然而他们却在相互的交流与辩论中逐渐地向所探索的目标靠拢,以至于最后有了一个朦胧的共识。我认为,在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每次一定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然而,猜想毕竟是猜想,它有待于证明。教师及时向学生提出:你们能证明吗,促使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种子里面有什么》一课中的猜想:你认为种子里面有什么?在猜的过程,学生大胆的一边搜索已有的知识,一边在充分想象。有的认为:种子里面有小小的种子、种子里面是一层一层、种子里面有……在通过实践、解剖、观察后发现:实际看到的和猜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要学习的动力,通过一个过程,让孩子体会不仅要大胆猜想,更要亲身实践才是探索科学的方法。
3、科学课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老师构建有挑战性问题是学生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如《空气的成份(二)》中,老师提出:点燃蜡烛扣上玻璃瓶后,蜡烛会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内,同学们来猜一猜进入瓶内的谁应占瓶内体积的几分之几?同学们各抒己见:1\2、1\3、1\4、3\7等,但通过动手实验后却发现结果大相径庭,构建有挑战性的问题强烈的激起了探究问题做在:为什么实验后每个人的结果都不一样?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提问—解疑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入的探究性学习。
4、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可行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能循序渐进地提高
如《种植汇报会》一课中学生汇报了很多想探究的有疑惑的问题如:为什么植物都要死亡?我想知道怎么样才能让番茄结出更多的果实?我的花盆一共移栽了三棵大波斯,可是都死了,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我“摘心”?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同一时间播下了五种植物的种子,为什么他们发芽的时间却不一样,我想知道为什么?等问题。此时如果选择相对孩子个人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许会导致探究无法进行到底,倘若探究问题太简单却使孩子的潜能得不到开发。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出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可行性的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在现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进行探究。让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
5、为了保障学生顺利探究,老师必须为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地培训和实验仪器使用的指导
其实进行科学探究还必需要得到教师传授的实验技能,这种技能是学生无法探究和杜撰如:
1)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
2)基本实验技术,主要包括收集某种气体、配制溶液、分离混合物、加热、制作简单标本的技术等。
这些技能能够使孩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实验正常的进行下去,维系孩子坚持探究的热情和辅助孩子达到成功的彼岸。
6、探究进行,适时开展竞赛辩论,引进竞争
与个人独立学习相比较,学生之间的竞争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引进竞争机制,限定时间,结束活动,根据自定标准,登入记分册,最后评选出“最佳辩手”、“反应最快的学生”、“最有实力的小组”“最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等。学生对此类活动抱有极高热情和良好的竞争状态,一个问题经常在激烈友善又互不相让的竞争中得到了答案。
科学课堂是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生命土壤,我们只有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并加以灵活运用促使孩子们在探究的沃土上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