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理念下的课堂,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期的教师,更要能关注生成、驾驭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比预约的更生动、活泼、丰富,让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能上出“意外”,上出精彩!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生成探讨
1 活用反馈,及时调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
如在教“年、月、日”时,我正按照教案一步步地往下教:一年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4、6、9、11为小月……却发现学生或做小动作、开小差,或无精打采。这一异常反应引起了我的注意,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找到了学生无学习兴趣的原因:“这些我早就知道了。”根据这一反馈情况,我果断调整教学计划,删去了一系列琐碎的小问题,提出“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这样一个概括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所知、所获,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千万不要小看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那么强,他们的知识面真的很宽。有的说:“我知道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有的说:“我从书上看到,古时候的人判断一年是根据天气变化,由冷变热,这就是一年。”有的说:“我知道为什么7、8两个月连着都是大月。本来1、3、5、7等单数月是大月,后来有一个恺撒大帝,他的生日是8月,8月是小月,他不乐意了,于是改成了上半年单数月是大月,下半年双数月是大月,所以就变成了7月和8月都是大月了。”……说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带来了这次出色的展示,老师灵活的应变,让“一潭死水”变成了“奔腾的小溪”。
2 妙用错误,因势利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错误,老师是难以一一预料的。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老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对学生的认知错误,现场做出价值判断并巧妙进行纠错正缪,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例如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一学生将(7+25)×4做成了7+25×4,教师在巡视面批时发现之后,让该生板演在黑板上,辨析之后,要求学生“你想对这种做法的同学说什么?”结果学生的建议相当精彩:用不“简算”的方法再算一遍、用估算法验证、想一想实际问题:(7+25)×4看作苹果与梨都有4箱,7+25×4梨有4箱而苹果只有1箱了……
课堂中,教师积极有效地捕捉来自学生的错误,将其纳入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以学论教,才能实现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 巧用疑问,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从当前所学的知识得到启发,引起联想,提出疑问。作为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疑难问题,正确处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收获。
4 善用辩论,明理悟道
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也是一种对话的方式,不同观点的碰撞无论对于当事者,还是对于旁观者,都能带来启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寻找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如在张齐华执教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学生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分歧。一个矮个女孩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对折后只要把右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就可以拼在左面的三角形上面。”而另一位男生则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面对课堂上出现的两种对立观点,教师未置可否。而是用握手这一夸张性的认同方式予以肯定。“我想跟你们握一下手,是因为你俩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智慧性的评价促使课堂上产生了更多的声音:“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的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不是轴对称图形。”“那个对折后剪下的三角形移过去以后不在是平行四边形了,而是一个长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面对大家的质疑,矮个女孩坚持己见:“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剪开,平移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长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改装后的平行四边形特征。”又有一个提出反驳意见。显然这个意见打动了后者,女孩主动认同:“如果说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并且不能剪裁的话,它的确不是轴对称图形。”整个辩论过程教师不着一字,尽显学生挥洒智慧的精彩。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开放与生成。教师要能即时“抓彩”,随机应变,让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能上出“意外”,上出精彩!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研究,2005(6)
2 小学各科教与学,2005(1)
3 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11)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生成探讨
1 活用反馈,及时调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
如在教“年、月、日”时,我正按照教案一步步地往下教:一年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4、6、9、11为小月……却发现学生或做小动作、开小差,或无精打采。这一异常反应引起了我的注意,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找到了学生无学习兴趣的原因:“这些我早就知道了。”根据这一反馈情况,我果断调整教学计划,删去了一系列琐碎的小问题,提出“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这样一个概括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所知、所获,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千万不要小看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那么强,他们的知识面真的很宽。有的说:“我知道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有的说:“我从书上看到,古时候的人判断一年是根据天气变化,由冷变热,这就是一年。”有的说:“我知道为什么7、8两个月连着都是大月。本来1、3、5、7等单数月是大月,后来有一个恺撒大帝,他的生日是8月,8月是小月,他不乐意了,于是改成了上半年单数月是大月,下半年双数月是大月,所以就变成了7月和8月都是大月了。”……说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带来了这次出色的展示,老师灵活的应变,让“一潭死水”变成了“奔腾的小溪”。
2 妙用错误,因势利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错误,老师是难以一一预料的。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老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对学生的认知错误,现场做出价值判断并巧妙进行纠错正缪,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例如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一学生将(7+25)×4做成了7+25×4,教师在巡视面批时发现之后,让该生板演在黑板上,辨析之后,要求学生“你想对这种做法的同学说什么?”结果学生的建议相当精彩:用不“简算”的方法再算一遍、用估算法验证、想一想实际问题:(7+25)×4看作苹果与梨都有4箱,7+25×4梨有4箱而苹果只有1箱了……
课堂中,教师积极有效地捕捉来自学生的错误,将其纳入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以学论教,才能实现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 巧用疑问,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从当前所学的知识得到启发,引起联想,提出疑问。作为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疑难问题,正确处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收获。
4 善用辩论,明理悟道
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也是一种对话的方式,不同观点的碰撞无论对于当事者,还是对于旁观者,都能带来启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寻找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如在张齐华执教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学生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分歧。一个矮个女孩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对折后只要把右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就可以拼在左面的三角形上面。”而另一位男生则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面对课堂上出现的两种对立观点,教师未置可否。而是用握手这一夸张性的认同方式予以肯定。“我想跟你们握一下手,是因为你俩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智慧性的评价促使课堂上产生了更多的声音:“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的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不是轴对称图形。”“那个对折后剪下的三角形移过去以后不在是平行四边形了,而是一个长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面对大家的质疑,矮个女孩坚持己见:“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剪开,平移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长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不是改装后的平行四边形特征。”又有一个提出反驳意见。显然这个意见打动了后者,女孩主动认同:“如果说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并且不能剪裁的话,它的确不是轴对称图形。”整个辩论过程教师不着一字,尽显学生挥洒智慧的精彩。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开放与生成。教师要能即时“抓彩”,随机应变,让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能上出“意外”,上出精彩!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研究,2005(6)
2 小学各科教与学,2005(1)
3 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