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着两度获龚古尔文学奖传奇经历的法国作家罗曼·加里有着多重的人生和多元文化,童年时代就随俄籍的母亲移居到法国,不断地适应新身份始终贯穿在加里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这种身份的适应与认同也同时渗透到他的很多作品中,本文试从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和具有开放性并夹杂荒诞色彩的《大亲热》这两部截然不同的作品来研究作者真实的身份存在和作家本身赋予自己的身份角色以及对自己身份的定义。
关键词:身份;身份蜕变;罗曼·加里;许诺;蛇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引言:
俄籍犹太人后裔法国作家罗曼·家里(Romain Gary, 1914-1980)有着多重的人生和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两度获龚古尔文学奖在法国文学史上当属唯一一位。龚古尔文学奖是大多数法国作家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加里则是如此的幸运,1956年,42岁的罗曼·加里就凭借长篇《根深蒂固的天性》首获龚古尔奖,1975年后,又用化名埃米尔·阿雅尔写作《如此人生》再度荣摘这一奖项。正如他在《童年的许诺》中所写那样,母亲如果能看到的话,他十分完美的实现了母亲对他的厚望,实现了自己对母亲的许诺。他的作品内容极为丰富,充满了对自由和正义的幻想,并贯穿着人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奋斗精神,这些在小说《童年的许诺》中都可以感受到。而且他着力揭示人类文明所面临的种种灾难,谴责“欺诈,谎言和伪善”,这些在《大亲热》中有着深刻的描写。除了璀璨的文学生涯,他在政治活动中也担任过许多重要角色,参加过二战,并且成为空军少校,还是位优秀的外交人才:先后担任过驻波兰大使、驻联合国发言人、驻阿根廷总领事、驻美国大使,后又辞去了外交部的工作,从此专职写作,间或自编自演戏剧,把剧本改成电影,周游列国,过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幸福生活。然而就在他日常生活和文学生涯如日中天之时,1980年2月2日,加里在寓所吞服过量安眠药自杀身亡。在常人眼中,罗曼·加里肯定算是个人生赢家,可他却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来告别人生,让人对他富有传奇色彩的身份充满了疑问与好奇。本文试图通过加里两部看似截然不同的作品《童年的许诺》和《大亲热》来探寻他在作品中寄予的对自己身份的书写以及通过两个时期的作品来窥见作者的身份是如何进行蜕变的。
一、《童年的许诺》——记忆中童年时代母亲所期许的身份的实现
就记忆而言,尤其是儿时的记忆,对于一个作家的写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写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超越现实的描摹或记忆的围困。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对记忆在其小说创作中的功能与作用,有着更为明确的表述:“写作,百分之三十是个人回忆,百分之二十是文学追忆,百分之十是纯粹的剽窃,还有百分之三十是想象。”[1]可见记忆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自传性作品中的重要性。《童年的许诺》是罗曼·加里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是回忆叙述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试图重温那早已消失殆尽的幸福时光,并塑造了一个具有理想主义的母亲的形象,感人至深。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所赋予自己的角色是怎样的呢?加里自幼由母亲一个人独自抚养,两人相依为命,负载了母亲对生活的全部希望。母亲每天重复的对儿子小加里讲着以后将要成就的光辉事业和伟大前途,虽然这一盲目的期望让他在幼年时代一度很想逃避人群甚或有一次闪过死亡的念头,但后来还是不顾一切的表现出母亲希望他成为的样子,甚至为了维护母亲的荣誉而打架斗殴,成为众人眼中的“小流氓”。他在自传作品中的身份就是一个为了实现母亲的期许而一直奋力拼搏,勇敢无畏的斗士。在《童年的许诺》中,母亲这一伟大形象不仅给予作者以生命而且还用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儿子,加里在三十五年内完成了母亲的夙愿:成为法国人、英雄、飞行员、外交官、作家。加里最终兑现了对母亲童年的诺言,也完成了对自己身份的完美实现。
在这部作品中,罗曼·加里自始至终都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和身份的探寻,并审视自己的内在心理情感,表达自己儿子这一身份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以及希望通过实现曾经对母亲许下的诺言来抚慰母亲的强烈感情。
二、《大亲热》——独立人格身份的实现
1974年,加里瞒着出版商,委托表侄保罗·帕夫洛维奇以阿雅尔(Emilie Ajar)的笔名发表了小说《大亲热》,后来人们才得知加里就是阿雅尔,加里向人们玩了一次身份的隐匿游戏,在创造出阿雅尔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成为自己的缔造者,成为自己的父亲,以弥补自己在童年时代父爱的缺失。他在《笔名》中写道:“我是埃米尔·阿雅尔,我是自己作品的儿子,也是自己作品的父亲。我是自己的儿子,也是自己的父亲。”[2]
《大亲热》的主人公库森是繁华都市里的一个公司职员,他每天忙碌奔波,却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与其他人,与整个社会之间都产生了隔阂。他的爱情与生活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模样,只能在一条名叫“大亲热”的蟒蛇身上找到慰籍。最终,库森精神错落,混淆了自己与“大亲热”的界限,以为蟒蛇就是自己,自己才是蟒蛇,从而真切反映了现代都市人的孤独与寂寞。罗曼·加里采用了变形的艺术构思与写实的叙述方法相结合的叙事策略,揭示了现实生存环境中人性身份异化的主题,这种身份异化的描写产生了荒诞的真实和真实的荒诞的艺术效果。
蛇这一形象一直是邪恶、狡猾、冷酷的代名词,而加里在《大亲热》中却把蛇描写成了主人公库森最亲密的生活伴侣和思想慰籍,还把它取名为十分亲昵的名字“大亲热”。显然,作者觉得自己难以在人类的现实社会中找到身份的认同感,人类社会给予的温暖还不如一个冷血动物“蛇”所给予的多,更加揭示了作家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库森就是罗曼·加里,母亲去世之后,失去了支撑他奋进的浓浓母爱,他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消失殆尽,内心孤独寂寞,就像迷失在大都市中的库森一样。“大亲热”就像情人温暖的怀抱,一下子把库森所有的感情问题都解决了;对加里来说,这样的拥抱真实且温暖,又犹如那根深蒂固的母爱。
而1974年写作这部作品创造出笔名阿雅尔,作者当时是59岁,而母亲妮娜去世时也恰好是59岁。“无名字的躯体——罗曼·加里与无躯体的名字——埃米尔·阿雅尔构成加里的双重生命。”[3]阿雅尔是另外一个加里,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格,不再是母亲的创造物。一个摆脱母亲影子的全新的加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亲热》是加里自我孕育,自我出生的标志。
结语:
在《童年的许诺》中,加里的缔造者是母亲,始终活在母亲的期许中,在这部作品中,他把儿时母亲给予他的感情全部交还给母亲,后者不仅生养了他,而且按自己的愿望造就了他,成为“法国人,英雄,飞行员,作家”。在完成这部作品的同时,也还清了原来欠下母亲所有的债,兑现了“童年的许诺”,也就完美的实现了母亲期望的身份。而在《大亲热》中,作者则完全摆脱了母亲希望他成为的身份,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独立的个体阿雅尔,也可以自由的幻化成动物,来逃避孤独感与寂寥,完成他自己的身份的缔造,这一创作过程,代表了作者从别人的影子中走出向自由人的身份蜕变。
注释:
[1]让-玛利·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2015年11月1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演讲“想象与记忆”.
[2]Gary, Romain (Ajar, Emilie), Pseudo(1976), Paris: Folio, 2005,p. 202.
[3]HUSTON Nancy, Tombeau de Romain Gary (1995), Arles, Actes Sud, Babel, 2004, P80.
參考文献:
[1]罗曼·加里,《大亲热》,李一枝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年。
[2]罗曼·加里,《童年的许诺》,倪维中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Gary, Romain (Ajar, Emilie), Pseudo(1976), Paris: Folio, 2005.
[4]HUSTON Nancy, Tombeau de Romain Gary (1995), Arles, Actes Sud, Babel, 2004.
关键词:身份;身份蜕变;罗曼·加里;许诺;蛇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引言:
俄籍犹太人后裔法国作家罗曼·家里(Romain Gary, 1914-1980)有着多重的人生和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两度获龚古尔文学奖在法国文学史上当属唯一一位。龚古尔文学奖是大多数法国作家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加里则是如此的幸运,1956年,42岁的罗曼·加里就凭借长篇《根深蒂固的天性》首获龚古尔奖,1975年后,又用化名埃米尔·阿雅尔写作《如此人生》再度荣摘这一奖项。正如他在《童年的许诺》中所写那样,母亲如果能看到的话,他十分完美的实现了母亲对他的厚望,实现了自己对母亲的许诺。他的作品内容极为丰富,充满了对自由和正义的幻想,并贯穿着人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奋斗精神,这些在小说《童年的许诺》中都可以感受到。而且他着力揭示人类文明所面临的种种灾难,谴责“欺诈,谎言和伪善”,这些在《大亲热》中有着深刻的描写。除了璀璨的文学生涯,他在政治活动中也担任过许多重要角色,参加过二战,并且成为空军少校,还是位优秀的外交人才:先后担任过驻波兰大使、驻联合国发言人、驻阿根廷总领事、驻美国大使,后又辞去了外交部的工作,从此专职写作,间或自编自演戏剧,把剧本改成电影,周游列国,过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幸福生活。然而就在他日常生活和文学生涯如日中天之时,1980年2月2日,加里在寓所吞服过量安眠药自杀身亡。在常人眼中,罗曼·加里肯定算是个人生赢家,可他却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来告别人生,让人对他富有传奇色彩的身份充满了疑问与好奇。本文试图通过加里两部看似截然不同的作品《童年的许诺》和《大亲热》来探寻他在作品中寄予的对自己身份的书写以及通过两个时期的作品来窥见作者的身份是如何进行蜕变的。
一、《童年的许诺》——记忆中童年时代母亲所期许的身份的实现
就记忆而言,尤其是儿时的记忆,对于一个作家的写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写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超越现实的描摹或记忆的围困。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对记忆在其小说创作中的功能与作用,有着更为明确的表述:“写作,百分之三十是个人回忆,百分之二十是文学追忆,百分之十是纯粹的剽窃,还有百分之三十是想象。”[1]可见记忆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自传性作品中的重要性。《童年的许诺》是罗曼·加里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是回忆叙述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试图重温那早已消失殆尽的幸福时光,并塑造了一个具有理想主义的母亲的形象,感人至深。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所赋予自己的角色是怎样的呢?加里自幼由母亲一个人独自抚养,两人相依为命,负载了母亲对生活的全部希望。母亲每天重复的对儿子小加里讲着以后将要成就的光辉事业和伟大前途,虽然这一盲目的期望让他在幼年时代一度很想逃避人群甚或有一次闪过死亡的念头,但后来还是不顾一切的表现出母亲希望他成为的样子,甚至为了维护母亲的荣誉而打架斗殴,成为众人眼中的“小流氓”。他在自传作品中的身份就是一个为了实现母亲的期许而一直奋力拼搏,勇敢无畏的斗士。在《童年的许诺》中,母亲这一伟大形象不仅给予作者以生命而且还用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儿子,加里在三十五年内完成了母亲的夙愿:成为法国人、英雄、飞行员、外交官、作家。加里最终兑现了对母亲童年的诺言,也完成了对自己身份的完美实现。
在这部作品中,罗曼·加里自始至终都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和身份的探寻,并审视自己的内在心理情感,表达自己儿子这一身份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以及希望通过实现曾经对母亲许下的诺言来抚慰母亲的强烈感情。
二、《大亲热》——独立人格身份的实现
1974年,加里瞒着出版商,委托表侄保罗·帕夫洛维奇以阿雅尔(Emilie Ajar)的笔名发表了小说《大亲热》,后来人们才得知加里就是阿雅尔,加里向人们玩了一次身份的隐匿游戏,在创造出阿雅尔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成为自己的缔造者,成为自己的父亲,以弥补自己在童年时代父爱的缺失。他在《笔名》中写道:“我是埃米尔·阿雅尔,我是自己作品的儿子,也是自己作品的父亲。我是自己的儿子,也是自己的父亲。”[2]
《大亲热》的主人公库森是繁华都市里的一个公司职员,他每天忙碌奔波,却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与其他人,与整个社会之间都产生了隔阂。他的爱情与生活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模样,只能在一条名叫“大亲热”的蟒蛇身上找到慰籍。最终,库森精神错落,混淆了自己与“大亲热”的界限,以为蟒蛇就是自己,自己才是蟒蛇,从而真切反映了现代都市人的孤独与寂寞。罗曼·加里采用了变形的艺术构思与写实的叙述方法相结合的叙事策略,揭示了现实生存环境中人性身份异化的主题,这种身份异化的描写产生了荒诞的真实和真实的荒诞的艺术效果。
蛇这一形象一直是邪恶、狡猾、冷酷的代名词,而加里在《大亲热》中却把蛇描写成了主人公库森最亲密的生活伴侣和思想慰籍,还把它取名为十分亲昵的名字“大亲热”。显然,作者觉得自己难以在人类的现实社会中找到身份的认同感,人类社会给予的温暖还不如一个冷血动物“蛇”所给予的多,更加揭示了作家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库森就是罗曼·加里,母亲去世之后,失去了支撑他奋进的浓浓母爱,他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消失殆尽,内心孤独寂寞,就像迷失在大都市中的库森一样。“大亲热”就像情人温暖的怀抱,一下子把库森所有的感情问题都解决了;对加里来说,这样的拥抱真实且温暖,又犹如那根深蒂固的母爱。
而1974年写作这部作品创造出笔名阿雅尔,作者当时是59岁,而母亲妮娜去世时也恰好是59岁。“无名字的躯体——罗曼·加里与无躯体的名字——埃米尔·阿雅尔构成加里的双重生命。”[3]阿雅尔是另外一个加里,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格,不再是母亲的创造物。一个摆脱母亲影子的全新的加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亲热》是加里自我孕育,自我出生的标志。
结语:
在《童年的许诺》中,加里的缔造者是母亲,始终活在母亲的期许中,在这部作品中,他把儿时母亲给予他的感情全部交还给母亲,后者不仅生养了他,而且按自己的愿望造就了他,成为“法国人,英雄,飞行员,作家”。在完成这部作品的同时,也还清了原来欠下母亲所有的债,兑现了“童年的许诺”,也就完美的实现了母亲期望的身份。而在《大亲热》中,作者则完全摆脱了母亲希望他成为的身份,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独立的个体阿雅尔,也可以自由的幻化成动物,来逃避孤独感与寂寥,完成他自己的身份的缔造,这一创作过程,代表了作者从别人的影子中走出向自由人的身份蜕变。
注释:
[1]让-玛利·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2015年11月1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演讲“想象与记忆”.
[2]Gary, Romain (Ajar, Emilie), Pseudo(1976), Paris: Folio, 2005,p. 202.
[3]HUSTON Nancy, Tombeau de Romain Gary (1995), Arles, Actes Sud, Babel, 2004, P80.
參考文献:
[1]罗曼·加里,《大亲热》,李一枝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年。
[2]罗曼·加里,《童年的许诺》,倪维中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Gary, Romain (Ajar, Emilie), Pseudo(1976), Paris: Folio, 2005.
[4]HUSTON Nancy, Tombeau de Romain Gary (1995), Arles, Actes Sud, Babel,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