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讨论了培养“线性代数”课程学习兴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出了培养的四种实践模式,说明了各模式的可行性及其优点。
  关键词:线性代数;兴趣;实践
  作者简介:王会战(1974-),男,陕西武功人,陕西理工学院数学系,讲师;邓方安(1963-),男,陕西宁强人,陕西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陕西 汉中 72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LGKY1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088-01
  
  “线性代数”是大学本科数学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是后续专业课和其他数学课不可或缺的基础,其思想和方法己经渗透到数学的各个学科中。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也已经渗透到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尤其在计算机、通讯、电子电气等学科领域,其重要性和实用性日渐显现。学好线性代数,有利于学生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归納判断的能力,科学计算和数学建模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由于课程自身的特征,“线性代数”课程体现出概念多、定理多,内容抽象等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及内容不连贯等,学起来难度大,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负面效应,直接加剧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恐惧感,进而削弱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帮助他们顺利入门,尽快掌握学科特点和学习力法,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等,一直是“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内容。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认识。
  一、因为不同而有兴趣
  出于为后续的专业课作铺垫的目的,工科院校大多在学生的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线性代数”课程。虽然有比较漫长的高等数学学习经历,学生还是对线性代数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线性代数也是一门数学课,它和高等数学有什么不同?线性代数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方法又是什么?”这些好奇是激发学生学习线性代数兴趣的最好的时机,“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
  在“线性代数”的第一堂课,凸显线性代数和高等数学的一些差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差异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专业应用等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差异的介绍,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线性代数的基本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掌握学习中的类比法——大学数学学习中重要的方法。
  在后续章节的学习中,通过不同内容之间的共性,明确差异,建立联系。即对于要研究的对象,指出其和以往相似研究对象之间的不同,然后建立其和已知的内容或方法之间的联系。比如n元线性方程组的解,方程组的表现形式和中学描述的相同,这是相同点,但是处理的方式要变化,这是差异,而方式或方法又是基于中学时的方程组的解法,在这种“已知—未知—已知”的交替过程中,完成由中学内容到大学内容的自然过渡,形成一种阶梯式的学习过程,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浅出激发兴趣
  “线性代数”课程存在着诸多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初等变换、线性相关性、线性空间等,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即使学生自己看书预习或复习,往往也是一头雾水。对课程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讲授,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线性代数的每章节中都包含着多个重点内容,比如,行列式中的行列式的性质及计算、克莱姆法则等内容;矩阵中的逆矩阵、分块矩阵等内容;方程组的解中的初等变换、秩等内容。有些内容具有针对性且目标明确,比如行列式的计算,就主要讨论行列式的计算。有些内容则贯穿于不同的章节甚至整个教材,因讨论对象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形式表达,如初等变换应用于行列式的计算,则是行列式的重要性质;应用于矩阵的计算,则是初等方阵;在讨论解的结构时,表现为线性相关性,而线性相关性又构成一个重点内容。
  对于目标明确的重点内容,除了阐述其基本思想方法之外,通过列举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应用于一般问题的求解中,找到成功的乐趣,并且有兴趣进一步探讨和利用该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
  如果重点内容和方法贯穿于各章节或部分章节,往往会根据问题描述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限于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往往疏于将此类重点和不同的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导致同一方法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时,学生不能及时识别,造成新内容众多的幻觉,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利用“相同内容、重复教学”的方法能够化解这些问题。“相同内容、重复教学”方法是一种类比教学方法,并不是片面将同一内容通过不同例题反复举证。其涵义是指,在该重点首次提出的时候,适当引导学生了解到该重点可能应用的对象及其变形,在该重点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引导并强化学生对其和前一个被解决对象之间的联系的理解,详细分析两个对象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该重点适用于不同对象时的表现或形式要求。通过这种类比教学方法,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增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完备了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较快掌握跨章节的重点内容的能力及兴趣。
  三、掌握体系带动兴趣
  虽然不同章节研究的内容可能不同,但从整个的知识体系来看,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各个环节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连接,共同构成了整个线性代数的框架。体系的掌握,需要有意识的提醒和逐步的强化。通过不同知识点、不同对象之间的共性,培养学生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授学生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知识体系意在教材内容的联系和发展。从简单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演变,从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法,到复杂的、不同形式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知识体系从内容和方法上带动了整个“线性代数”课程的教与学。知识体系的作用在于纲举目张,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线性代数的脉络,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线性代数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全书总的知识体系、各章节的知识体系。线性代数总的知识体系可以大致构建成如下图1所示。
  
  
  
  
  而各章节的知识体系根据讨论内容不同,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如行列式的知识体系可简单概括为:二元线性方程组的解—>行列式定义—>行列式的性质和计算—>n元方程组的解。在上述体系中,学生首先通过“二元线性方程组的解”了解到求解线性方程组的Gauss消元法和解的行列式表示,这是两个通用方法,在后续章节的讨论中,经常会用到这种思想方法,本环节无论从本章看还是从全书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其次,在“行列式定义”环节,了解到为什么要引入n阶行列式及怎么定义n阶行列式,这是直观分析和归纳总结的一个环节,和“二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环节紧密相扣,学生从而在“行列式的性质和计算”环节马上会想到“二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环节中已经观察到的方法,以至于“n元方程组的解”成为一个水到渠成的环节。
  从知识体系建立的时间安排看,在每讲授完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建立该章节的知识体系,多数学生容易接受。但从效果上看,很难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培养要求。而如果在每章节初就先提出知识体系,由于不涉及到具体的抽象的理论讨论,即使学生可能会一时感到不适应,也还是能够根据体系的提示线索,主动去了解、探索该章的内容,丰满该章的知识体系,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未知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勤思多练磨练兴趣
  掌握了重点内容和方法,了解了课程的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学生熟悉和掌握了线性代数,因为这些仅仅停留在“学”的阶段。“习”是检验“学”的程度的一杆标尺!传统的“习”主要指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或作业的能力,广义的“习”则指学生完成“交叉性”题目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所谓的“交叉性”题目是一种扩展性的训练方式,指提前练习后一章中和本章节某方面的内容相关的题目。比如,在讲解了矩阵的运算后,可以适当将“线性方程组的解”中的相关内容提前至“矩阵的运算”部分,在给出了相关的定义后,要求用本章的方法进行计算或求解。“交叉性”题目的要求既能促进新概念的引入,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广义的“习”要求学生不但在学习中要多练,更要勤于思考,虽然要求较高,一旦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则其学习的兴趣日浓,从而达到“乐之”的境界。
  五、结语
  在云计算时代,教学已经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这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归纳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求教师能够针对每一届学生的特点及学生的专业特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线性代数(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灌输式教学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尽管多年来经过诸多教师和教育者的改良,然而其至今还存在于各个阶段的教学中。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必须进行改革。文章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教学方法,这也是笔者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反映来看,效果较好。  关键词:灌输式;自主性;启发式;数字电子技术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概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海洋经济建设中担负着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大连海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环节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李松松(1973-),女,辽宁朝阳人,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郭显久(1963-),男,辽宁锦州人,大连海
期刊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在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中应用EDA工具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营造和完善运行机制,敷设和优化基本内涵,实践表明可以有效提升课程质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也能得到着力塑造。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EDA工具;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何宝祥(1962-),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储开斌(1975-),男,江苏常州人,
期刊
摘要:学业预警机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管理方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对于优化学风建设、规范学生的学业管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系统化的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分析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状况特点,提出通过学业预警机制来帮助学习困难群体完成学业,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业预警机制;学风建设  作者简介:周东斌(1968-),男,广东兴宁人,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期刊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婚恋观和择偶倾向的态度及方式将对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对H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表明,他们的婚恋观和择偶倾向在态度上更加具有明确性和务实性,在行为上更加具有理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择偶标
期刊
摘要:结合参与所在学院课程改革的亲身经历,概括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介绍了本人在教学设计、实施等各项环节中的具体方案,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总结了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作者简介:滕菲(1973-),女,黑龙江北安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高级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设计模式,使其具备为某一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作出设计系统的能力,文章针对该门软件工程专业新开设课程,从课程的总体安排、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验课的内容以及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主要包括为课程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按知识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强调案例式教学;强化课程实验、实践环节。  关键词:软件设计模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蒋湘涛(197
期刊
摘要:我国于2010年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并且率先在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61所高校实施。为了更好地理解、贯彻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分析了国内外工程教育的现状及背景,总结了我国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应以学生为本,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关键词: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李爱琴(1969-),
期刊
摘要:对“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试探,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增加试验教学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讨论,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数学物理方程;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作者简介:李芳(1982-),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工业大学理学院,讲师;薛波(1980-),男,河南安阳人,郑州大学数学系,讲师。(河南郑州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河南工业大学教研
期刊
摘要:为充分发挥高等数学教学在培养理工科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分析了目前高等数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许珍惜(1980-),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教;刘红海(1983-),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