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著是人类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反复洗涤,最终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美国永恒主义教育流派把“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推崇为“普通教育的核心”,由此可见名著的重要性。然而,即便人们已有这样的普遍共识,但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对于高中名著阅读的深远意义还停留在模糊泛化的层面。思想意识决定行为动作,只有深入认识名著阅读的意义,名著阅读才能在学生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乃至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一、阅读名著,可以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个体的语文素养是在长期的语文阅读、丰富的语文汲纳中升华出的对语文的独特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灵活的语言技巧,优雅的语言交流等诸多方面。然而现今的语文教学,更多的体现了功利性色彩,主要以听说读写能力要素为框架,采用分项训练的方式来完成语文教学的体系。这样的教学,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放大语文的工具性和技能性,让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学习过于目的化,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难以全面提升。此时,必要合适的名著阅读可以起到极好的补充完善作用。
以老舍的《茶馆》为例。且不谈它在艺术结构和语言上的创新,我认为《茶馆》实际上呈现的正是高中学生很难接触到的历史真实感。穿越、架空、戏说……已经让我们的历史涂脂抹粉,面目全非。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育其儿子“不学诗无以言”,因为《诗经》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文化历史继承。现在我们把《茶馆》比作是一副在舞台上的“清明上河图”。它让我们仿佛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小人物们被裹挟,上下浮沉,不能自主,善良的受凌辱,正义的遭践踏,美好的被毁灭,不屈者则在寻出路。老舍采用文学的手段将这一社会现实记录下来,引起了人们对时代的深入思考。这种宏大的历史真实、历史视角、历史思维是几千字的一篇课文、是彼此之间没有历史逻辑的一篇篇课文无法承载完成的任务。
二、阅读名著,可以丰盈学生的人文情感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状:沉重的课业负担犹如压在莘莘学子身上的大山,高中学生每天疲于奔命,他们鲜有时间来开展课外阅读。即使是一些所谓的课外书,也几乎是围绕课程内容而划定的专用辅导书。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少中学生都沉迷于网络文学,内容多是修仙、武侠、漫画、宫斗等。笔者曾对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迷恋娱乐类书籍的同学占了几近一半;校园爱情类占了四成;漫画类占了三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阅读这些书籍,可以让自己彻底放松,自由自在,沉浸其中,并能发现乐趣,感觉自己犹如书中形象。当我们感慨当代学生的冷漠、自私、暴戾、懦弱等负面情感泛滥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到情感的干涸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典名著阅读的萎缩。
文学名著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其对人的处境有着真切的关怀,对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有着刻骨铭心的描绘,对人的情感世界同样能够产生强烈的震撼,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我们读《边城》,会在诗情画意中慢慢沉溺于沈从文编织的多重悲剧中。淳朴的民风,湘西的古老民俗以及人物的善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其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超越古老传统,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翠翠”“天保”,那种抛却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等各种形象犹在眼前。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的“浅”阅读如同在一块木板上到处敲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复杂的人情之美如何体现?
三、阅读名著,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境界
汉代学者刘向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里的书必然是经典的或相对经典的,文学名著应是其中重要的组成。不可否认,时下流行的网络文学具有自身的优点,但其缺点更显而易见。文学名著描绘的是人生的可能性,而网络文学却是借助暴力,幻想,将生活中的不可能呈现给读者:从曾经的弱小被人欺凌到后来的本领高强,报仇雪恨,超能力、金手指,金钱、美女等纷至沓来,人性的原始欲望展露无遗,社会现实中的不可能在网络小说中得到了满足,类似的情节不胜枚举。阅读这样的文字,不可能获得深度的社会体验,不会感受到博大的人性关怀。稍好的网文能够记录社会,还原生活,而无法升华生活,更缺乏指引读者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向以及引发读者深层思考人性、体会生活的功效;而更多的网络文字俨然成了学生发泄情感,让生活中无法实现之目标得以酣畅淋漓满足的“伪世界”,导致一些学生无法自拔。
文学名著犹如思维的酵母,它对于人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微妙而独特的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改变你,改变你。如果漂流荒岛,只能带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许多人的回答竟然都是《红楼梦》。它可以让你从青年读到老年,使我们看到不同年龄的自己。曾有不少学生回味《红楼梦》,认为越往后读,越觉得有些人根本不需要什么结局,因为他们每一天都在彼此缘分的结局里,人物之间的纯情真爱早已超越世俗的意义。越是多读细读,越能启智悟道。笔者所带班级做过几次“红楼细读”的活动。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生说,悲悯的不仅仅是春燕,更让人同情的是春燕的姨妈和妈妈,她们把所有的美看成是最肮脏的东西。在学业负担繁重的空隙里,文学名著能让学生们依旧感知到美,让他们的灵魂思想在最高处飞翔。
一、阅读名著,可以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个体的语文素养是在长期的语文阅读、丰富的语文汲纳中升华出的对语文的独特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灵活的语言技巧,优雅的语言交流等诸多方面。然而现今的语文教学,更多的体现了功利性色彩,主要以听说读写能力要素为框架,采用分项训练的方式来完成语文教学的体系。这样的教学,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放大语文的工具性和技能性,让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学习过于目的化,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难以全面提升。此时,必要合适的名著阅读可以起到极好的补充完善作用。
以老舍的《茶馆》为例。且不谈它在艺术结构和语言上的创新,我认为《茶馆》实际上呈现的正是高中学生很难接触到的历史真实感。穿越、架空、戏说……已经让我们的历史涂脂抹粉,面目全非。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育其儿子“不学诗无以言”,因为《诗经》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文化历史继承。现在我们把《茶馆》比作是一副在舞台上的“清明上河图”。它让我们仿佛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小人物们被裹挟,上下浮沉,不能自主,善良的受凌辱,正义的遭践踏,美好的被毁灭,不屈者则在寻出路。老舍采用文学的手段将这一社会现实记录下来,引起了人们对时代的深入思考。这种宏大的历史真实、历史视角、历史思维是几千字的一篇课文、是彼此之间没有历史逻辑的一篇篇课文无法承载完成的任务。
二、阅读名著,可以丰盈学生的人文情感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状:沉重的课业负担犹如压在莘莘学子身上的大山,高中学生每天疲于奔命,他们鲜有时间来开展课外阅读。即使是一些所谓的课外书,也几乎是围绕课程内容而划定的专用辅导书。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少中学生都沉迷于网络文学,内容多是修仙、武侠、漫画、宫斗等。笔者曾对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迷恋娱乐类书籍的同学占了几近一半;校园爱情类占了四成;漫画类占了三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阅读这些书籍,可以让自己彻底放松,自由自在,沉浸其中,并能发现乐趣,感觉自己犹如书中形象。当我们感慨当代学生的冷漠、自私、暴戾、懦弱等负面情感泛滥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到情感的干涸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典名著阅读的萎缩。
文学名著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其对人的处境有着真切的关怀,对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有着刻骨铭心的描绘,对人的情感世界同样能够产生强烈的震撼,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我们读《边城》,会在诗情画意中慢慢沉溺于沈从文编织的多重悲剧中。淳朴的民风,湘西的古老民俗以及人物的善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其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超越古老传统,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翠翠”“天保”,那种抛却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等各种形象犹在眼前。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的“浅”阅读如同在一块木板上到处敲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复杂的人情之美如何体现?
三、阅读名著,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境界
汉代学者刘向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里的书必然是经典的或相对经典的,文学名著应是其中重要的组成。不可否认,时下流行的网络文学具有自身的优点,但其缺点更显而易见。文学名著描绘的是人生的可能性,而网络文学却是借助暴力,幻想,将生活中的不可能呈现给读者:从曾经的弱小被人欺凌到后来的本领高强,报仇雪恨,超能力、金手指,金钱、美女等纷至沓来,人性的原始欲望展露无遗,社会现实中的不可能在网络小说中得到了满足,类似的情节不胜枚举。阅读这样的文字,不可能获得深度的社会体验,不会感受到博大的人性关怀。稍好的网文能够记录社会,还原生活,而无法升华生活,更缺乏指引读者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向以及引发读者深层思考人性、体会生活的功效;而更多的网络文字俨然成了学生发泄情感,让生活中无法实现之目标得以酣畅淋漓满足的“伪世界”,导致一些学生无法自拔。
文学名著犹如思维的酵母,它对于人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微妙而独特的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改变你,改变你。如果漂流荒岛,只能带一本书,你会选择哪一本?许多人的回答竟然都是《红楼梦》。它可以让你从青年读到老年,使我们看到不同年龄的自己。曾有不少学生回味《红楼梦》,认为越往后读,越觉得有些人根本不需要什么结局,因为他们每一天都在彼此缘分的结局里,人物之间的纯情真爱早已超越世俗的意义。越是多读细读,越能启智悟道。笔者所带班级做过几次“红楼细读”的活动。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生说,悲悯的不仅仅是春燕,更让人同情的是春燕的姨妈和妈妈,她们把所有的美看成是最肮脏的东西。在学业负担繁重的空隙里,文学名著能让学生们依旧感知到美,让他们的灵魂思想在最高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