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多种教学方式的设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手段,把不能重演的历史现象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直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必须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历史教师在新课导入上采取“巧设疑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方式,就会收到“抢耳、抢眼、抢心”的效果。历史教师要寓教于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上千万不能采取填鸭式的“倒水”教学法,要旁征博引,善于运用对联、诗歌、成语典故等,从而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成精神酿蜜的乐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特别是课堂提问,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如果问题太难了,学生就无从下手,甚至对学习丧失信心;如果问题太易了,就不具有挑战性,即使答了也不会有成就感,同样也会影响到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神圣抗战的开始》时,我把课前有关提示设计成下列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它标志着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是否同共产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是否能粉碎日军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最后再问:“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里。”这样一来,既能指出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二、创设氛围,培养良好习惯
创设一个师生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把讲台变成对话的平台,鼓励师生、生生间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观点有误,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敢于发言的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鼓起参与学习的勇气。课堂上教师要不怕学生的观点有错误,就怕学生没观点。对那些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发动其他学生对他的观点进行讨论、指正和补充。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地归纳、点评与补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闻不问,或横加指责,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同样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磨刀不费砍材工”,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敢于提问、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认真对待考试”等良好习惯。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换句话说,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不同学生情况区别对待,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对不同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尽可能地对那些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加强指导,使之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知识丰富多样,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特别多,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历史经过,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并运用历史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改变往日在教学中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较多的知识信息以较丰富的感观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将电影《鸦片战争》中的某些画面,将电影《开天辟地》中的一些片段,将影视片《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大典》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历史课件中去,有的一分钟,有的几分钟,有的是场景,有的是三维动画,把它们分别用于历史课“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民解放战争”等章节的课堂教学,这些内容重现了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行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强化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走入了过去的时光,重温了历史事件,使历史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此时教师再适当旁白,巧妙设问,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取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一节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奋斗”一目时,我先播放一首同学们熟悉的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从“杂草丛生、没有人烟”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形成“南泥湾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的问题,从而学生从背景、措施等方面开展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必须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历史教师在新课导入上采取“巧设疑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方式,就会收到“抢耳、抢眼、抢心”的效果。历史教师要寓教于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上千万不能采取填鸭式的“倒水”教学法,要旁征博引,善于运用对联、诗歌、成语典故等,从而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成精神酿蜜的乐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特别是课堂提问,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如果问题太难了,学生就无从下手,甚至对学习丧失信心;如果问题太易了,就不具有挑战性,即使答了也不会有成就感,同样也会影响到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神圣抗战的开始》时,我把课前有关提示设计成下列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它标志着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是否同共产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是否能粉碎日军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最后再问:“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里。”这样一来,既能指出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二、创设氛围,培养良好习惯
创设一个师生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把讲台变成对话的平台,鼓励师生、生生间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观点有误,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敢于发言的勇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鼓起参与学习的勇气。课堂上教师要不怕学生的观点有错误,就怕学生没观点。对那些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发动其他学生对他的观点进行讨论、指正和补充。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地归纳、点评与补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闻不问,或横加指责,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同样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磨刀不费砍材工”,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敢于提问、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认真对待考试”等良好习惯。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换句话说,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不同学生情况区别对待,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对不同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尽可能地对那些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加强指导,使之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知识丰富多样,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特别多,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历史经过,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并运用历史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改变往日在教学中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较多的知识信息以较丰富的感观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将电影《鸦片战争》中的某些画面,将电影《开天辟地》中的一些片段,将影视片《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大典》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历史课件中去,有的一分钟,有的几分钟,有的是场景,有的是三维动画,把它们分别用于历史课“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民解放战争”等章节的课堂教学,这些内容重现了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行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强化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走入了过去的时光,重温了历史事件,使历史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此时教师再适当旁白,巧妙设问,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取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一节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奋斗”一目时,我先播放一首同学们熟悉的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从“杂草丛生、没有人烟”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形成“南泥湾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的问题,从而学生从背景、措施等方面开展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