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应注意文学作品的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的区别。要把握好文学作品教学的要素,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要把文学作品放到语文教材中来学习,即语文与文学的关系。只有正确把握文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才谈得上使用什么样的教法。
一、明确“语文”与“文学”的关系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语文”即指语言文字,包括听、说、读、写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文学”是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要求通过形象体验,获得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与语言文字的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对人的灵魂和情操起到净化和陶冶的作用,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帮助他们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但可以感受作者的思想、灵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更可以借助作品,起到学习、复习和巩固语言文字的作用。鉴于文学与语文的这种密切关系,特别是文学有利于教育的特殊作用,在不必独立开设文学课程的情况下,把它放在语文学科中,共同构成语文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妥当的。同时,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应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学教育得以真正实施。小学阶段是儿童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为儿童丰富情感、高尚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注文学教材教法的独特性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引导他们了解语言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发展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及学习语言的兴趣。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了解语言知识,懂得并学会运用语言。而文学教育的目的则不同,它让学生通过与文学的接触,在养成热爱文学、热爱读书的习惯与态度的同时,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能力,进而达到正确认识生活、感受人生、了解社会、学会思考与分析等目的。
语言的学习注重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抽象方法的学习,通过学习,达到“求同”的目的。而文学则强调感受,注重感悟,强调通过形象体验,通过与作者心灵的碰撞实现认识上的升华。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直感”和经验。与作者经历相同者,达到共鸣;与作者感受近似者,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引发思考;而与作者体验不同者,则可以从作者的感受中积累人生经验,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综上所述,担负着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双重任务的语文教育,其教育目的应包含上述两大方面。其中,文学教育间接地实现着语文教育中语言教育的目的;语言教育目的的实现,又有利于文学教育的更好实施。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上的不同,决定着二者虽然都可以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但不能混为一谈。
三、更新文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小学阶段可根据儿童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感受文学作品的能力,设置文学训练的序列。比如,设定一些有层次的“同化”“异化”训练。低年级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与作品“同化”体验的方式,把自己化为主人公,置身于作品描画的世界中,一边想象一边读;中年级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加进一些揣摩作品中人物心情、体会作品情境的方法训练;高年级则应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异化”体验,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形成比较客观的分析判断,引发更深层的思考。在阅读指导上,教师可淡化琐碎的分段、概括段意与中心思想等环节,对作品中出现个别艰涩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也不必过于追究。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充分的机会与时间,让学生抒发、畅谈各自的感受。同时,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作品的对话,使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思考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获得主体的深化。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努力促使文学教育与读书教育相结合是重要的渠道。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出现以及考试的重压,使学生开始越来越远离书籍。无法领略读书的乐趣,必然造成精神世界的空虚。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通过语文课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引导孩子们自觉地走向书的海洋,感受读书的快乐,学会思考,领悟人生。文学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文学教育应走与读书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对读书教育的重视与强调不单靠“大纲”或“课程标准”中为学生规定阅读的一般书目或数量,更应体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从教材的选择,单元的设计、编排到具体指导,都应体现二者的结合。比如,可在教材中单设文学单元,文学单元的拓展单元可编排相应的读书教育的内容;从一个作家的一篇作品,引导学生去了解、寻找、阅读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教材中提供一定的线索或资料,鼓励学生去关注与这个作家同时代的风格近似或截然不同的其他作家或作品。在教学指导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自主进行研究性阅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形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在新课程的实验教材中,我们已欣喜地看到了一些这样的尝试。我们期待读书教育能借此形成一个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序列体系,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使我国的读书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明确“语文”与“文学”的关系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语文”即指语言文字,包括听、说、读、写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而“文学”是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要求通过形象体验,获得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与语言文字的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对人的灵魂和情操起到净化和陶冶的作用,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帮助他们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但可以感受作者的思想、灵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更可以借助作品,起到学习、复习和巩固语言文字的作用。鉴于文学与语文的这种密切关系,特别是文学有利于教育的特殊作用,在不必独立开设文学课程的情况下,把它放在语文学科中,共同构成语文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妥当的。同时,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应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学教育得以真正实施。小学阶段是儿童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为儿童丰富情感、高尚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二、关注文学教材教法的独特性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引导他们了解语言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发展以听、说、读、写为主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及学习语言的兴趣。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了解语言知识,懂得并学会运用语言。而文学教育的目的则不同,它让学生通过与文学的接触,在养成热爱文学、热爱读书的习惯与态度的同时,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能力,进而达到正确认识生活、感受人生、了解社会、学会思考与分析等目的。
语言的学习注重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抽象方法的学习,通过学习,达到“求同”的目的。而文学则强调感受,注重感悟,强调通过形象体验,通过与作者心灵的碰撞实现认识上的升华。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直感”和经验。与作者经历相同者,达到共鸣;与作者感受近似者,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引发思考;而与作者体验不同者,则可以从作者的感受中积累人生经验,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综上所述,担负着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双重任务的语文教育,其教育目的应包含上述两大方面。其中,文学教育间接地实现着语文教育中语言教育的目的;语言教育目的的实现,又有利于文学教育的更好实施。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上的不同,决定着二者虽然都可以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但不能混为一谈。
三、更新文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小学阶段可根据儿童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感受文学作品的能力,设置文学训练的序列。比如,设定一些有层次的“同化”“异化”训练。低年级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与作品“同化”体验的方式,把自己化为主人公,置身于作品描画的世界中,一边想象一边读;中年级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加进一些揣摩作品中人物心情、体会作品情境的方法训练;高年级则应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异化”体验,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形成比较客观的分析判断,引发更深层的思考。在阅读指导上,教师可淡化琐碎的分段、概括段意与中心思想等环节,对作品中出现个别艰涩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也不必过于追究。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充分的机会与时间,让学生抒发、畅谈各自的感受。同时,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作品的对话,使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思考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获得主体的深化。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努力促使文学教育与读书教育相结合是重要的渠道。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出现以及考试的重压,使学生开始越来越远离书籍。无法领略读书的乐趣,必然造成精神世界的空虚。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通过语文课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引导孩子们自觉地走向书的海洋,感受读书的快乐,学会思考,领悟人生。文学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文学教育应走与读书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对读书教育的重视与强调不单靠“大纲”或“课程标准”中为学生规定阅读的一般书目或数量,更应体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从教材的选择,单元的设计、编排到具体指导,都应体现二者的结合。比如,可在教材中单设文学单元,文学单元的拓展单元可编排相应的读书教育的内容;从一个作家的一篇作品,引导学生去了解、寻找、阅读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教材中提供一定的线索或资料,鼓励学生去关注与这个作家同时代的风格近似或截然不同的其他作家或作品。在教学指导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自主进行研究性阅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形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在新课程的实验教材中,我们已欣喜地看到了一些这样的尝试。我们期待读书教育能借此形成一个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序列体系,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使我国的读书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