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都标注出底和高,要求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这时学生提出,我们只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还没学。我马上进行引导:“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有联系的,你只要找到了他们的联系,就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拿出他们的学具—三角形卡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然后交流汇报探讨的结果。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简单地、直接地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给予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所说的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由此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更无法代替几十个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做数学”使他们亲自体验了获取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取数学知识,更在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当学生弄清楚长方形周长的定义后,及时地提出“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算出黑板上的长方形的周长,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求出它的周长,一会儿,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有的先算出两条长的长度和两条宽的长度,再加起来。还有的先用一条长加一条宽,再乘2,然后让大家对几种算法进行比较,明确各自的优劣。这样通过学生亲自探索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这种独立探究虽然要比老师讲花费的时间多些,也许会因此使练习的数量减少,但实践证明,学生真正学懂了,这种“费时”“费力”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在学生独立探究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内,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首先是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条理、重点要说明的问题及发言时出现的错误。
还有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声音宏亮,吐字清晰,表达清楚。
最后是交往的技能:要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因此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体察他人的情感。
四、以评价促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评价的目的,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做到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解题策略和合情推理能力;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通过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探究学习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未来学习需要的能力,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都标注出底和高,要求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这时学生提出,我们只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还没学。我马上进行引导:“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有联系的,你只要找到了他们的联系,就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拿出他们的学具—三角形卡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然后交流汇报探讨的结果。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简单地、直接地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给予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所说的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由此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更无法代替几十个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做数学”使他们亲自体验了获取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取数学知识,更在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当学生弄清楚长方形周长的定义后,及时地提出“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算出黑板上的长方形的周长,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求出它的周长,一会儿,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有的先算出两条长的长度和两条宽的长度,再加起来。还有的先用一条长加一条宽,再乘2,然后让大家对几种算法进行比较,明确各自的优劣。这样通过学生亲自探索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这种独立探究虽然要比老师讲花费的时间多些,也许会因此使练习的数量减少,但实践证明,学生真正学懂了,这种“费时”“费力”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在学生独立探究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内,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首先是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条理、重点要说明的问题及发言时出现的错误。
还有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声音宏亮,吐字清晰,表达清楚。
最后是交往的技能:要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因此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体察他人的情感。
四、以评价促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评价的目的,教师要转变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做到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解题策略和合情推理能力;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通过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探究学习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未来学习需要的能力,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