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您是一位老师,您掌握了一定的教学艺术吗?您的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吗?如果学生急切期待上您的课,那您就是一位成功的老师。课堂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1]高中生物教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让学生充分了解生物界的奥秘,还能让学生全面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科技意识,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这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师如能游刃有余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会给学生带去无穷的乐趣,使你的课堂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如何才能教得巧,学生才乐于学呢?下面具体谈谈本人的一点体会。
一、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度的理想气氛。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
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独立自学时无法明确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3、与学生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对话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人们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它。教育中的对话,特别强调以人在对话中的发展为目的、以理解为宗旨、以开放为特征、以民主平等和尊重差异为前提。[2]大部分学生都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否直接推理得到,是否是动态思维、是否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讲授《人的发育》一节中,创设青春期的男、女同学的生理现象上有何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5、向学生提出学习和认识任务。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知道知识的重点、难点和预习的指向性,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预习时的积极思维。
二、以开放题为载体,设计开放式生物教学
开放式生物课堂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生物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走出教室,实现空间的开放化等。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开放的空间,打破了生物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用开放题作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生物教学理念,是生物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设计生物开放题可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开放"理念:
1、开放结果。
即没有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追求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即要求学生不断地去寻求在给定的条件下,多种可能存在的答案。
2、开放方法。
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问题解决程序,比如同一个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材料来优化组合设计。
3、开放思维。
即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思维途径的多样化。比如推导亲本基因性,就有隐性形状突破法、原型启示法、化整为零法和直观推断验证法等多条思路。
4、开放内容。
即所提问题与课本知识有关联,但教材涉及不多或不深,需要学生借助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比如在学习"原核生物"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偶然创造了一种危险性的细菌,不小心把它释放到了供水系统中,你将采取什么行动消除严重后果?例如在讲完"生物的进化"后,我让学生讨论"现代人类还会进化吗?""未来人类是什么模样?"等余未无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舒展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翱翔。
三、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走进课堂,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的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高效,合理的使用才能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落实。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需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对于一些公开课、评优课来讲,多媒体的使用有些已走向了极致,动画、色彩、声音等等,能用的都用上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课是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只具有表现与展示的功能,带有做秀的成分,或只适合于少数课例,普遍的应用教师难以投入巨大的制作成本(指时间与精力)。如果运用现成的课件则其运用的针对性必然要打折扣。对于一些平常的课通常可见的就是运用PPT进行制作,教师制作这些课件的成本是比较低的,但这种课件常常只是替代板书与挂图,而且既定的程序限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发挥,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设计不一致时,教师就必须强行将学生拉回到既定设计中来,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 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还应注意把握使用的时机。例如,对于一些生理过程的教学,如果我们一开始便出示动画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和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我们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那么学生的实验就成了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却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進行真伪辨别的机会。相对于得到的,学生失去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素养构成的训练。
四、小组合作探究与有深度的思考并行
课堂气氛沉闷的最大症结就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生怕因讲的少了,学生有的知识点不知道,就一堂课从头到尾讲个不停,把知识都"包办"了,结果灌的学生"消化"不良;同时,学生整堂课都是在听教师讲,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时间。这种课堂,看似教学信息密度很高,但学生参与的机会少,学生的积极性往往调动不起来,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学习,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就某一个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自学,自我认知,自我总结;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就是将不同能力个性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4——6人,由学生选出组长,交流各自的想法;接着就是完善小组各成员读这一部分内容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小组结果,老师做出点评。这个过程的本意是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仅仅是引路人。[3]然而,部分教师在自己教学中做的有些矫枉过正,自主、探究、小组学习等新名词满天飞,好象不这样做就不是新课程。课堂上热热闹闹,互动频繁,学生开心,老师也高兴。表面上"动"了起来,但实际上,学生的内心深处丝毫未动。也就是说,教学留于形式,貌合神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形,在"动"起来之余,我们还需要有发人深思的问题伴随而至,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探究后,还要有揭示出教学内容本质的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只有将学生的热情参与小组活动和之后的冷静的思考结合起来,我们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知识从实践中来,学习它的目的是应用到实践中。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乃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标志之一,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
生物学和人类关系极大,它不仅为工业、农业、医学、国防等应用领域提供理论基础,也有助于解决现代工业发展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应用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来解释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例如:根据光合作用原理解释农作物增产问题,根据遗传学原理解释遗传病问题,明确为什么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原理并做到自觉遵守有关法令等。教师还应结合生物学特点,尽可能让学生参加一些实验、实习活动。如学习营养生殖时,组织学生进行花卉扦插,压条或嫁接等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和调查研究等实践,能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如组织学生进行遗传病调查,生态瓶制作,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等课外活动或考察花卉栽培,动物饲养等。这一类实践活动均可让学生综合地,灵活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不仅取决于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完善的智能结构,如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而且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教师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教学规律,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用知识不断武装自己,用真心真情去教书育人,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打动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 , (10)
[2]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3]胡晓华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实践 生物学通报 2010(9):33
一、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度的理想气氛。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
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独立自学时无法明确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3、与学生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对话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人们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它。教育中的对话,特别强调以人在对话中的发展为目的、以理解为宗旨、以开放为特征、以民主平等和尊重差异为前提。[2]大部分学生都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否直接推理得到,是否是动态思维、是否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讲授《人的发育》一节中,创设青春期的男、女同学的生理现象上有何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5、向学生提出学习和认识任务。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知道知识的重点、难点和预习的指向性,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预习时的积极思维。
二、以开放题为载体,设计开放式生物教学
开放式生物课堂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生物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走出教室,实现空间的开放化等。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开放的空间,打破了生物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用开放题作为载体,来承载开放式生物教学理念,是生物教学设计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设计生物开放题可从四个方面来体现"开放"理念:
1、开放结果。
即没有所谓的唯一标准答案,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追求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即要求学生不断地去寻求在给定的条件下,多种可能存在的答案。
2、开放方法。
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问题解决程序,比如同一个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材料来优化组合设计。
3、开放思维。
即强调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思维途径的多样化。比如推导亲本基因性,就有隐性形状突破法、原型启示法、化整为零法和直观推断验证法等多条思路。
4、开放内容。
即所提问题与课本知识有关联,但教材涉及不多或不深,需要学生借助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比如在学习"原核生物"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偶然创造了一种危险性的细菌,不小心把它释放到了供水系统中,你将采取什么行动消除严重后果?例如在讲完"生物的进化"后,我让学生讨论"现代人类还会进化吗?""未来人类是什么模样?"等余未无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舒展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翱翔。
三、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走进课堂,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的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高效,合理的使用才能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落实。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需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对于一些公开课、评优课来讲,多媒体的使用有些已走向了极致,动画、色彩、声音等等,能用的都用上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课是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只具有表现与展示的功能,带有做秀的成分,或只适合于少数课例,普遍的应用教师难以投入巨大的制作成本(指时间与精力)。如果运用现成的课件则其运用的针对性必然要打折扣。对于一些平常的课通常可见的就是运用PPT进行制作,教师制作这些课件的成本是比较低的,但这种课件常常只是替代板书与挂图,而且既定的程序限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发挥,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设计不一致时,教师就必须强行将学生拉回到既定设计中来,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 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还应注意把握使用的时机。例如,对于一些生理过程的教学,如果我们一开始便出示动画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和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我们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那么学生的实验就成了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却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進行真伪辨别的机会。相对于得到的,学生失去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素养构成的训练。
四、小组合作探究与有深度的思考并行
课堂气氛沉闷的最大症结就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生怕因讲的少了,学生有的知识点不知道,就一堂课从头到尾讲个不停,把知识都"包办"了,结果灌的学生"消化"不良;同时,学生整堂课都是在听教师讲,缺乏独立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时间。这种课堂,看似教学信息密度很高,但学生参与的机会少,学生的积极性往往调动不起来,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学习,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就某一个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自学,自我认知,自我总结;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就是将不同能力个性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4——6人,由学生选出组长,交流各自的想法;接着就是完善小组各成员读这一部分内容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小组结果,老师做出点评。这个过程的本意是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仅仅是引路人。[3]然而,部分教师在自己教学中做的有些矫枉过正,自主、探究、小组学习等新名词满天飞,好象不这样做就不是新课程。课堂上热热闹闹,互动频繁,学生开心,老师也高兴。表面上"动"了起来,但实际上,学生的内心深处丝毫未动。也就是说,教学留于形式,貌合神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形,在"动"起来之余,我们还需要有发人深思的问题伴随而至,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探究后,还要有揭示出教学内容本质的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只有将学生的热情参与小组活动和之后的冷静的思考结合起来,我们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知识从实践中来,学习它的目的是应用到实践中。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乃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标志之一,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
生物学和人类关系极大,它不仅为工业、农业、医学、国防等应用领域提供理论基础,也有助于解决现代工业发展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应用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来解释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例如:根据光合作用原理解释农作物增产问题,根据遗传学原理解释遗传病问题,明确为什么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原理并做到自觉遵守有关法令等。教师还应结合生物学特点,尽可能让学生参加一些实验、实习活动。如学习营养生殖时,组织学生进行花卉扦插,压条或嫁接等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和调查研究等实践,能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如组织学生进行遗传病调查,生态瓶制作,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等课外活动或考察花卉栽培,动物饲养等。这一类实践活动均可让学生综合地,灵活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不仅取决于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完善的智能结构,如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而且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教师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教学规律,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用知识不断武装自己,用真心真情去教书育人,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打动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 , (10)
[2]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3]胡晓华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实践 生物学通报 201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