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风景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列出的十八个任务群之一,围绕“社会交往类”“新闻传播类”“知识读物类”文本的阅读写作展开,符合学生生活和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对高中新课标的理解,结合高一学生成长和学习规律,我设计了以“路上的风景”为话题的演讲活动。通过阅读鉴赏范例、写作演讲稿、开展演讲活动、修改演讲稿等任务,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路上的风景”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区分度的演讲话题,不同性格、特长、资质的学生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学生能调动个人生活与阅读经验,通过阅读、写作、表达、探究,培养自己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1)通过研读范例,掌握演讲稿写作方法,并在语言活动中自觉实践应用。
  (2)撰写演讲稿,将零散的素材有逻辑、有深度地组织成文,并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演讲,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3)撰写演讲后记,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在语文活动中的表现。
  (4)根据听众反馈意见以及讲评课的内容,修改演讲稿,打磨语言,从而形成关于语言应用的经验,并在之后的语文活动和学习中加以实践。
  “路上的风景”这一话题既可指向对自我的审视,也可指向对社会甚至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关注。通过演讲活动,学生能从中有所收获,自觉关注个体生命和社会生活。
  2.内容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课前演讲为核心任务的读写活动,包括学习演讲稿写作方法(阅读鉴赏)、撰写演讲稿(表达交流)、修改演讲稿(梳理探究)。(详见表1)
  二、情境与任务
  1.学习情境
  生活即在路上,小到从家到学校或单位,大到从生命开始到人生终点。而路上的一切,那些给予我们喜悦与悲伤、幸福与泪水、成功与失落、顿悟与迷茫的人、事,以及情绪本身,都构成了这条路上独一无二的风景。“路上的风景”指向对个体成长之路和家国民族发展之路的审视与思索,启发学生关注个人生活与当代社会生活。此外,演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具备的一项技能,有助于学生顺畅地表达思想情感,完成与他人的交流。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创造学习情境(布置演讲任务、设计讲评课),学生自主撰写演讲稿,开展课前演讲,互相评价,修改演讲稿,通过完成—个—个任务积累经验、培养能力。
  高一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鉴赏能力,能够在教师引导下,研读经典范例,学习撰写演讲稿的方法、积累语言表达经验;此外,在搜集素材、筛选信息、撰写演讲稿、开展演讲方面,学生均可独立完成,但质量可能不高,容易出现选材雷同、论述浅显、不会修改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讲评,使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提高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2.任务框架(详见图1)
  3.任务实施
  (1)导入活动: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播放《朗读者》第二季第六期主题为“路”的节目视频,引出“路上的风景”演讲话题。
  请学生以“路上的风景”为话题进行演讲,要求:时长5分钟,制作图文并茂的PPT;演讲结束后,根据听众评价反馈,撰写演讲后记,并修改自己的演讲稿;将PPT、演讲后记、修改稿打包发给老师;使用修改稿录制一份演讲视频,发给课代表。
  须注意的是,导入课既要有新鲜有趣的导入资料,便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要有准确、简洁的任务说明。教师用PPT或其他形式展示整个活动安排及活动在平时成绩中所占比例,便于学生课后开展活动。
  (2)阅读鉴赏:掌握细节描写、情景还原等写作方法,感受演讲稿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写作特质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预习课文,谈一谈整篇作品中最打动你的部分及理由。这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根据学生反馈设计课堂教学重点。在预习作业中,大部分学生选的是第4、5、7、8段,但阐述理由时谈得比较浅显,缺乏更加细致的分析。
  请学生阅读第4、第5段,梳理“我看见”的内容,关注对交战双方的称谓、选择的事件。
  有感情地诵读第7、第8段,并谈谈这样诵读的理由。这两段比较简单,以诵读为手段,让学生沉入文字,体验丘吉尔在细节布置上的匠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请学生给顺序被打乱的文本重新排序并说明理由。此问题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大部分學生排错了第6段和第7段的位置,将原第7段排成了第3段,将原第6段排成了第8段。
  请学生分别阅读这几个段落,概括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排列顺序。
  (3)表达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演讲者提前2分钟就位,课代表下发评价表。这样做能吸引注意力,唤起同学们的聆听期待,且帮助演讲者缓解紧张,保证演讲顺利进行。
  演讲期间,“听众”填写评价表,目的是让其他学生亦能参与到本次演讲中。教师也可采用现场点评等形式。
  收完评价表后,教师正面肯定、鼓励学生,努力发掘演讲中的亮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4)梳理探究:维持学生参与热情,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
  第一节讲评课——点评
  教师正面点评演讲者和“听众”的表现,展示精彩的演讲后记。教师展示的作品(见教学资源3)是同学甚至是同桌写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且能产生更深刻的触动。在准备讲评课时,教师可尝试将学生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第二节讲评课——选材
  这节课的目的是解决选材雷同的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素材的能力。教师先请学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演讲并说明理由,接着,解说选材步骤:解题一列出若干素材进行比较一确定演讲素材。最后,推荐参考书目(见教学资源4)。一方面,学生的确能从讲评课上学到搜集素材的路径、筛选素材的方法;另一方面,讲评课本身也是一个信号:教师对于目前选材雷同现象不甚满意。   第三节讲评课——分析
  除了选择新鲜、独特的素材外,演讲者还须深入分析素材。为了解决学生不会分析的问题,第三节讲评课上,学生观看《奇葩大会》第二季第一期袁硕的演讲视频(见教学资源5),梳理其演讲结构。袁硕的演讲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对于学生有重要参考价值。分析素材是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学情评估学生此后的表现,即使学生能形成分析素材的意识也是好的。
  第四节讲评课——修改
  请演讲者谈谈自己阅读演讲评价表的感受。继而,教师带领学生研读评价表内容和标准,建议学生从内容和结构方面修改作品。本节课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进一步锤炼、打磨语言。
  必须说明的是,讲评课仅为学生修改稿子提供了基本方向和路径,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积累最终得以实现。
  5.收束活动:训练学生鉴赏和表达能力
  评议各组报告文学作品。此环节须学生分组完成,各小组有概述活动的、有深度解说的、有演讲者专访、有听众采访等。之后,教师组织评议各组作品。鉴于演讲活动一直持续到期末才结束,我没在班上组织这项活动,仅从正面肯定了同学们在演讲活动中的表现,并推荐了关于演讲类的书籍(见教学资源6),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读。建议教师组织类似活动时,要提前安排好时间,使训练更充分、活动更完整。
  三、教学资源
  资源1:《朗读者》第二季第六期视频
  资源2:《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资源3:学生演讲后记
  资源4:《南渡北归》《上学记》《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独自上场——李娜自传》《渴望生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巨人慢转身》
  这些作品涉及历史、文化、当代热点等方面,内容丰富,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人物波澜起伏的人生道路。第二节讲评课上,教师将上述资源作为参考书目,推荐给学生,以求启发思考,提示学生除了写自己经历外,还可以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进行挑选,研读伟大人物人生路上的风景。
  资源5:《奇葩大会》第二季第一期袁硕的演讲视频、《一席演讲》、《超级演说家》(后两个资源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
  资源6:《我不是来演讲的》《即兴演讲》《高效演讲》(可在最后一节讲评课上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评价
  评价表1:演讲评价表
  在每节课前演讲时使用,供“听众”点评演讲者的表现。
  评价表对演讲者进行了全面、综合、有层次的考查。演讲者用严谨的结构(有理)组织新鲜独特的素材(有料),通过演说、PPT的展示、肢体语言等(有颜),与“听众”形成交流、互动(有人),吸引“听众”注意(有趣),表情达意,传递自己对路上风景的态度与情感(有心)。“有心”是一个演讲的核心,属于必备要素,因此放在评价的第一条;其次是“有料”和“有理”,这是演讲的主体;“有人”“有趣”“有颜”与演讲者的状态、語速、语音、肢体表现、PPT制作等有关,属于更综合和全面的考查,因此放在最后几位。此外,评价以书写真实感受、客观意见为主,因此评价表主要采用了两种提问方式。一是开放式提问,比如最打动你的、印象最深的、最有趣的,等等;二是客观式提问,比如梳理结构。二者相辅相成,力求使“听众”言之有物又能真正有所收获。
  评价表2:演讲后记
  演讲结束后,教师将演讲后记发给演讲者,用于演讲者梳理并记录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进行自我评价。
  演讲后记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两个问题构成:与同学们分享这一“风景”的理由有哪些?准备演讲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旨在帮助学生梳理准备演讲的整个过程。第二部分是一个评价表(见表3),方便学生梳理反思。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听众评价的比较中,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以此为据修改自己的演讲稿。
  除了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表外,教师根据学业质量水平的内容,设计整个活动的评价标准(见表4),衡量学生表现,便于推进活动和设计讲评课。
  五、教学反思
  在“路上的风景”演讲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评价和修改任务,编制了细致的评价表,用于学生互评和自我反思。此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演讲者可以和听众进行充分交流,并进一步打磨语言表达。此外,第二、三节讲评课较为有效,教师捕捉到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对学生修改演讲稿提供了实质性帮助。
  至于不足之处,我认为有三点:一是可以采用更为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网络论坛或者微信群,让学生将资料上传,方便教师和其他同学随时查看及互相交流;二是推进活动时,可给予学生更加具体与个性化的指导;三是收束活动时,可以安排颁奖活动,让学生组织策划、评选作品、撰写颁奖词等,进一步训练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总之,设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来做事”。因此,教师要区分目标(提升语文能力)和手段(丰富活动),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活动,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在活动中锻炼听、说、读、写能力,实现提升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的目标。
其他文献
进入20 世纪以后,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无论是从业学者还是成果积累,都稳居学界首位。同时,从中国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到了亟须加以整合、优化并最终系统化、理论化的阶段。这不只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秉承“求通”的学术追求,以宏通的学术视野,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多元
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会造成不同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自文化之间的交流。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培养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与應用》一书由毕继万老师所著,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探讨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  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位、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书名:英美文学与教学研究  作者:张业春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ISBN:9787518038725  定价:73.50元  英美文学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英美文学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能力,还能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欣赏西方文学作品的能力。英
21 世纪以来,中美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我国赴美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关于美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人关注。时任厦门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的杨仁敬教授,于1999 年出版《20 世纪美国文学史》、2008 年出版《美国文学简史》之后,又于2014 年出版了《简明美国文学史》。这些著作都是同时期优秀的融文学性与历史性于一身、普及型与研究型于一体
今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20周年、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轫150周年,在这样的重要历史节点,职业精神、职业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再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而在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要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在基础教育中加入职业启蒙有着怎样意义和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到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博士。  杨进博士先后任中国教育部职业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取主要靠语文课堂,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取决于教师教的是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在今天也许不应该再是一个问题,但观察现实的语文课堂,发现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许多现象还是常常出人意表之外。不知是因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太突出,还是因为语文这门学科的内涵不确定,同一篇课文,语文教师在选择教什么时,仍存在严重的歧异现象。不同的教师依据自己对文本
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发现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不准确、逻辑判断不当的病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沟通能力、连贯严密的逻辑判断习惯、合理深刻的思维品质。规范和净化语言,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本文仅以本应体现语言高度精准的高考题人手,讨论语言运用问题,且以2014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为例。  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素养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能力之一。阅读素养的培养在我国主要由语文教学来承担。从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全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关键领域的能力水平发起了国际比较研究,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其中2000年、2009年以及即将开展测试项目的2018年都是以阅读素养为重点测试学科。于2016年底发布的《P
李苦禅说:“空白处补以意,无墨处求以画,虚实之间,相生相发。”笪重光说:“无画处皆成妙境。”二者共同指向了国画重要的“留白”技法。“留白”即“留下空白”,“留白”的美学追求不是“虚无”,是“藏境”。这种肇始于绘画,生成“艺术空白美”的技法后被广泛地借鉴到音乐、书法、戏曲等领域,也成了文学创作的利器,典型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这就是“文学留白”。“背影”意象意味深长,“留白”艺术意蕴深藏,合二为一
书名: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  作者:陈书录  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  ISBN:9787010129846  定价:52元  文学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且历久弥新,至今也罕见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从中国文学的演进来看,雅和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对于雅俗文学的理解也常常受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其中,明清时期诗文、小说、戏曲、民歌的创作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