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对实施者提出了新的行为要求,即学习、开放、合作、探究,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标,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实施者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和自己的的合作意识,以民主的心态对待教育教学工作。
一、认清语文的功用
新的课程标准综合吸收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又吸收了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新课标在表述语文学科的性质时不仅沿用了新大纲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还增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说法,给人全新的感受。在新课改的大潮中,语文教师应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在教师的带动下,师生共同完成,这就要求教师的动要强而有力,而且是充满激情的。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演”,教师不再是从前单纯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是在他的带动下,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二、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新课程的理念,使语文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有人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他们把这些偏差概括为“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等,这些现象引起我深刻地反思,语文教学该如何走出困惑和迷惘?
三、新课程实施中应解决的四个问题
1.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的熏陶。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语文是听、说、读、写各类语文活动的工具,“是交流思想文化知识的常用符号和重要工具”,更重要的是语文使受教育者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表情达意的载体,无疑语言是需要训练的,但大量的机械的训练,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其中许多篇章文质兼美、形神具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人们阅历的不同,知识层次的差异,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相同的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理解和感受。因此,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主观的见解。
2.自主合作有机结合。过去我们特别注重教师的“讲”和“练”,也就是教师的灌输。新课改下的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是有思想有生命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勇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让他们自己在动脑动手中获得知识。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个必备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策划者、引领者。
3.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过去的绝对权威自觉转变为主导者合作者,要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教师,应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从而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名著推荐与阅读,我觉得这是一个拓展学生阅读面的亮点。
4.学生自己的感悟与尊重教材。语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利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精髓,还要注意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教会学生学语文的方法,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这也是资源开发的一个方面。自主的探索语文,在实践中积累和感悟语文。我们提倡超越教材但更应该尊重教材。
听课活动中,我们曾发现有的学生偏离文本断章取义,把文章作者设定的特定空间无限扩大,教师却大加赞赏,这种一味的赏识鼓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以准确的理解走出课堂,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课堂上的发散问题,在理想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细心体味,紧扣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思维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目前,我们只要把语文教学的种种混乱局面置于科学理性的观念上来讨论,就不会偏离新课改的航道。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努力提高教育技能,不断地审视自己,洞悉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背后隐藏的无效的甚至是反教育的劳动。将丰富多元的教育理论和规律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提高自己根据不同学生个性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为新课改正确导航。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也是教师解放自己,从枯燥繁重的工作中摆脱出来,进入理想生存状态的唯一选择。
一、认清语文的功用
新的课程标准综合吸收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又吸收了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新课标在表述语文学科的性质时不仅沿用了新大纲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还增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说法,给人全新的感受。在新课改的大潮中,语文教师应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在教师的带动下,师生共同完成,这就要求教师的动要强而有力,而且是充满激情的。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演”,教师不再是从前单纯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是在他的带动下,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二、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新课程的理念,使语文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有人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他们把这些偏差概括为“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等,这些现象引起我深刻地反思,语文教学该如何走出困惑和迷惘?
三、新课程实施中应解决的四个问题
1.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情感的熏陶。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语文是听、说、读、写各类语文活动的工具,“是交流思想文化知识的常用符号和重要工具”,更重要的是语文使受教育者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表情达意的载体,无疑语言是需要训练的,但大量的机械的训练,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其中许多篇章文质兼美、形神具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人们阅历的不同,知识层次的差异,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相同的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理解和感受。因此,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主观的见解。
2.自主合作有机结合。过去我们特别注重教师的“讲”和“练”,也就是教师的灌输。新课改下的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是有思想有生命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勇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让他们自己在动脑动手中获得知识。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个必备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策划者、引领者。
3.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新课程要求教师从过去的绝对权威自觉转变为主导者合作者,要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教师,应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从而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名著推荐与阅读,我觉得这是一个拓展学生阅读面的亮点。
4.学生自己的感悟与尊重教材。语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利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精髓,还要注意向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教会学生学语文的方法,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这也是资源开发的一个方面。自主的探索语文,在实践中积累和感悟语文。我们提倡超越教材但更应该尊重教材。
听课活动中,我们曾发现有的学生偏离文本断章取义,把文章作者设定的特定空间无限扩大,教师却大加赞赏,这种一味的赏识鼓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以准确的理解走出课堂,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课堂上的发散问题,在理想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细心体味,紧扣教材,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思维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目前,我们只要把语文教学的种种混乱局面置于科学理性的观念上来讨论,就不会偏离新课改的航道。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努力提高教育技能,不断地审视自己,洞悉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背后隐藏的无效的甚至是反教育的劳动。将丰富多元的教育理论和规律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提高自己根据不同学生个性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为新课改正确导航。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也是教师解放自己,从枯燥繁重的工作中摆脱出来,进入理想生存状态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