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教师能否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上来,并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来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热爱数学,喜欢学习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数学呢?
一、要让学生爱上数习,教师首先要爱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教学成功的最大秘诀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更是一位教师必备的良好品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全面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加以关注,能与生同乐,爱生如子。只有教师先爱上学生,学生才会爱上教师,然后从喜欢老师的人到喜欢老师的课。无论你有哪方面的魅力,当学生真正喜欢上你时,你的关心,你的严厉,在学生眼里都会转化成爱——发自内心的浓浓的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只有老师把每一位学生都看做自己的宝,设身处地看“立体的他”时,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课堂
1. 创设良好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兴趣,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关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大家先来看个动画片。”学生们一听要看动画片,可高兴了。于是我就播放课件《熊妈妈分饼》:小熊们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饼了。有一天,熊妈妈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熊们吃。熊妈妈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分给第一个小熊一份。第二个小熊见到说:“我要两份!”熊妈妈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份,分给第二个小熊2份。第三个小熊见到说:“太少了!太少了!我要3份!”熊妈妈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份,分给第三个小熊3份。动画片一放完,我就紧接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熊分到的饼多吗?”这样,既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挖掘学生熟悉的教学素材,注重直观教学
学生对自己身边活生生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直观的观察、思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方向与位置时,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比如观察的是一只小熊,你对从右侧面、左侧面观察同一只熊在图上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从不同的方位观察时,小熊的正面该向左,还是向右呢?有一部分学生辨不清。针对这一问题,我就让一位学生上讲台当模特。我鼓励学生们从这位模特的左侧面、右侧面去仔细的观察。通过把观察者和模特一起转动的影子投到黑板上,观察者明白了:当你观察到的是小熊的右侧面时,小熊的正面向左;否则,方向相反。这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3. 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同样的事情,一定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没有兴趣,导致厌学。因此教师要经常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爱说、爱动、爱玩的特点,在教学中妥善安排一些教学游戏,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爱上学习数学。比如,我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的“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一知识点时,对学生们说:“现在咱们来做个简单的游戏,好吗?”大家一听做游戏,就来劲了。我让全班同学先依次报一下自己的座号,接着让座号是质数的学生和座号是合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然后再坐下来。我对大家说:“咱们班每个人都站起来过一次,对吗?”这时,第一个报数的学生就急忙站起来,说:“老师,不对。我没站起来过。”我又说:“那你为什么没站起来呀?”学生回答说:“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那你是几呢?”“我是1.”“非常对!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同学们,记住了吗?”“记住了。”这样,在简单的游戏中,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4. 精心设疑解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究竟怎样设疑呢?教师应抓住新课中的难点,或者有代表性、倾向性的错误来设疑解难。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零除外”既是本节重点,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难点。针对这种情况,我先引导学生归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我在此设疑:“是不是所有的数都行呢?”我随手写了一个“0”,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
1. 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进行多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设计以下环节:
a.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b.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c.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所有特征。
d. 让学生四人一组,用橡皮泥做顶点,用长短不同的细细木棒做棱,合作制作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观察、操作、思考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2. 因材施教,提高课堂参与度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方法。
总之,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抽象概括后,往往高于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经验。因此,教师应该在深刻理解这些数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遵循“激发兴趣”的原则,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拓展思维,大胆、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艺术,就能使每节课都变得趣味盎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轻松前行。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内在深刻的美,才会真正热爱数学,喜欢学习数学。
一、要让学生爱上数习,教师首先要爱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教学成功的最大秘诀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更是一位教师必备的良好品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全面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加以关注,能与生同乐,爱生如子。只有教师先爱上学生,学生才会爱上教师,然后从喜欢老师的人到喜欢老师的课。无论你有哪方面的魅力,当学生真正喜欢上你时,你的关心,你的严厉,在学生眼里都会转化成爱——发自内心的浓浓的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只有老师把每一位学生都看做自己的宝,设身处地看“立体的他”时,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课堂
1. 创设良好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兴趣,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关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大家先来看个动画片。”学生们一听要看动画片,可高兴了。于是我就播放课件《熊妈妈分饼》:小熊们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饼了。有一天,熊妈妈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熊们吃。熊妈妈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分给第一个小熊一份。第二个小熊见到说:“我要两份!”熊妈妈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8份,分给第二个小熊2份。第三个小熊见到说:“太少了!太少了!我要3份!”熊妈妈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份,分给第三个小熊3份。动画片一放完,我就紧接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熊分到的饼多吗?”这样,既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挖掘学生熟悉的教学素材,注重直观教学
学生对自己身边活生生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直观的观察、思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方向与位置时,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比如观察的是一只小熊,你对从右侧面、左侧面观察同一只熊在图上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从不同的方位观察时,小熊的正面该向左,还是向右呢?有一部分学生辨不清。针对这一问题,我就让一位学生上讲台当模特。我鼓励学生们从这位模特的左侧面、右侧面去仔细的观察。通过把观察者和模特一起转动的影子投到黑板上,观察者明白了:当你观察到的是小熊的右侧面时,小熊的正面向左;否则,方向相反。这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3. 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同样的事情,一定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没有兴趣,导致厌学。因此教师要经常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爱说、爱动、爱玩的特点,在教学中妥善安排一些教学游戏,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爱上学习数学。比如,我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的“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一知识点时,对学生们说:“现在咱们来做个简单的游戏,好吗?”大家一听做游戏,就来劲了。我让全班同学先依次报一下自己的座号,接着让座号是质数的学生和座号是合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然后再坐下来。我对大家说:“咱们班每个人都站起来过一次,对吗?”这时,第一个报数的学生就急忙站起来,说:“老师,不对。我没站起来过。”我又说:“那你为什么没站起来呀?”学生回答说:“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那你是几呢?”“我是1.”“非常对!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同学们,记住了吗?”“记住了。”这样,在简单的游戏中,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4. 精心设疑解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究竟怎样设疑呢?教师应抓住新课中的难点,或者有代表性、倾向性的错误来设疑解难。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零除外”既是本节重点,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难点。针对这种情况,我先引导学生归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我在此设疑:“是不是所有的数都行呢?”我随手写了一个“0”,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
1. 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进行多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设计以下环节:
a.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b.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c.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所有特征。
d. 让学生四人一组,用橡皮泥做顶点,用长短不同的细细木棒做棱,合作制作出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观察、操作、思考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2. 因材施教,提高课堂参与度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方法。
总之,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抽象概括后,往往高于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经验。因此,教师应该在深刻理解这些数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遵循“激发兴趣”的原则,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拓展思维,大胆、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艺术,就能使每节课都变得趣味盎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轻松前行。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内在深刻的美,才会真正热爱数学,喜欢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