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性教育”提出教育要以人的天性作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显明可感知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性,从而构建“致良知”的人性和德性。情绪是一个人天性中最基础的特性,情绪对个体习性养成影响巨大。如何理解情绪对人的影响,如何管理好情绪,是习性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习性教育理念为指导,论述六阶情绪分析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小学;六阶情绪;习性教育;情绪管理
一、情绪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的答案都不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是一个人面对外界的应激和保护机制。遇到刺会缩手,遇到危险会躲避,遇到挑战会应激,这是人的先天情绪状态,或者称之为生物情绪。随着人的认知和意识产生,社会性的增加会使我們的情绪越来越复杂,面对社会环境,喜怒哀乐苦,随之产生,这是社会情绪。
教育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管理人的情绪,包括学生情绪、教师情绪以及家长情绪。学生进入学校,父母关心其在校情绪状态如何;学生坐在教室,教师也会关注学生课堂情绪如何。教师在课堂的情绪,家长在家庭的情绪,也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个体成长。
(二)情绪的发展
儿童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情绪系统完善、情绪控制能力成熟的过程。婴儿喜怒哀乐写在脸上,除了满足生物需求的哭,尚无其它社会性情绪能力。随着年龄增加,学生学会了越来越多的表情,学会了各种社会性的情绪。
随着交往需求的增加,人的情绪表达方式也在不断丰富。不同的个体面对各种社交环境做出的情绪判断是不同的。比如,为了表达需求的满足,学生学会了笑,随着父母给予的肯定,笑又有了吸引大人关注的功能,学生会以笑来获取大人的关注。但是,同样的笑,每个个体的理解又不一样。
(三)情绪的影响因素
情绪受一个人激素水平和身体状况的影响。比如,激素水平高的人比较开朗乐观,容易激动;激素水平低的人内向拘谨,容易悲观。反过来,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他的激素水平和身体状况。比如,今天情绪不好,连吃饭的欲望都没有,昏昏欲睡,甚至导致生病,长久的情绪不佳,会引起身体部分功能障碍。
二、六阶情绪
正因为每个人对情绪的理解和掌握不一样,个人在应对环境和情绪表达方面,不同个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情绪能力成了衡量一个人社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有些人能在恰当的时候表达恰当的情绪;而有些人则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要么过于压抑,要么过度宣泄。
在压抑情绪和宣泄情绪之间,可以根据程度将情绪发展分成六个阶段:应激—发泄—释放—疏导—平和—理性。我们把个体情绪分成六个阶段进行认识和管理,就是习性教育中的“六阶情绪分析法”。
第一阶:应激情绪。所谓“应激”,就是应对激烈,一是主体对激烈环境的应对,二是主体对环境的激烈反应。应激反应是生物应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也是个体情绪中最底层的状态。应激情绪的产生,一是出于自我保护,二是出于反击应对。人的很多情绪,其实都是在应激反应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比如,恐惧与焦虑,面对突如其来的高度紧张、危险的环境,人会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紧张、恐惧和焦虑。一个人长期处于应激环境中,就会频繁用应激情绪来解决问题。一个人频繁启用应激情绪,就会引起情绪控制障碍,不仅出现心理问题,还会带来人格缺陷和生理功能的部分障碍。一个生活在气氛紧张、关系不和谐家庭中的学生,情绪的认知和管理就会出现扭曲,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一个极小的问题,都容易使情绪应激过度的学生激动,他会把问题扩大,引起各种矛盾,造成不良后果。这些学生处于情绪的恶性循环中,长期频繁刺激应激情绪,形成应激型人格。
第二阶:发泄情绪。相对于“应激”,发泄或宣泄较为缓和,处在情绪可控边缘。个体面对外在刺激,情绪宣泄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可控性。发泄情绪只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而不会像瞬时应激无法控制。比如,遇到委屈,你只会在朋友面前倾诉;情绪不好,你只对家人发泄。心理咨询室一般都有情绪发泄物、沙盘等情绪疏导工具。个体通过宣泄,实现情绪控制。处于发泄情绪阶段的人有三个典型的特点:一是多数场合过度隐忍压制情绪,二是特定场合过度宣泄,三是如果没有发泄渠道就会抑郁和扭曲。发泄或者宣泄情绪的问题,在于“泄”,泄就是过度,遇到可以发泄情绪的场合,歇斯底里毫无底线的情绪倾泻,引起特定群体的极度不适,造成局部人际关系的紧张。而这特定群体,往往又是自己最信赖,最不设防的人群。这就是为何很多夫妻,结婚前和谐美满,结婚后鸡飞狗跳甚至离婚的原因。在确定关系安全后,宣泄的一方无所顾忌的情绪发泄,一次次地突破对方的心理底线,最后导致双方关系破裂。
第三阶:释放情绪。情绪的释放,如同刑满之人,如释重负的心情。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有一套情绪释放的方法。比如,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打打球,看看电影,聚聚餐,玩玩手游……长期紧张的生活状态,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产生心理疲惫,而适当的放松是释放情绪较好的办法。但是,情绪的释放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放纵”和“反弹”。究竟该多长时间释放一次情绪?释放到什么程度?每个人的体验不一样。有些人耐受能力强,能经受较长时间的压力状态;而有些人则缺乏足够的忍耐力,抗压时间短。比如,有些人能潜心学习一整天,不用歇息;而有些人刚坐下来半小时,就感觉累了,需要放松一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就是由他在压力状态下的专注能力决定的。释放一定有某种渠道,比如,体育锻炼、游戏娱乐等,都是释放情绪的渠道。然而,如果释放过度,人又会对那些娱乐放松的活动产生依赖,如同抽烟、喝酒、吸毒,就会产生“瘾”。当今社会,“瘾”字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智能设备给人造成的严重依赖,就是情绪释放过度而得不到收敛造成的。
第四阶:疏导情绪。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情绪反应,被咨询者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解决咨询者的情绪问题。情绪疏导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手段。如同一个受委屈的学生,长辈摸摸他的头,平复一下情绪,他立刻平静下来。因此,情绪疏导一般以温和的方式缓解、解决情绪问题。比如,抚摸脑袋,牵一牵手,轻轻拥抱,拍拍肩膀等,都是帮助他人疏导情绪的方式;晚上静坐,早晨冥想,林中散步,书房看书等,则是情绪自我疏导的方式。以某种良性爱好或者高雅寄托的方式,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就是情绪的疏导。能够进行情绪自我疏导的人不用发泄,也不用释放,只要花上半刻钟,静静想一想、坐一坐,就能平复情绪。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反省就是平复情绪、觉察自我的最好方式。孔子说,“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能够将理性思考带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就可以及时制止情绪的外泄,从而停止错误的选择,让人回归理性的正确渠道。“三省吾身”在于事后的总结,“三思而行”在于事前的思考。是否建立情绪疏导模式,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关键指标。四书五经等大量的典籍,都在试图引导人建立稳定的情绪疏导模式,进而进入理性的精神状态。 为了保障学生在校运动时间,国家教育部制定《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深圳市还规定,义务教育学校,让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并增加体育在中考中的分数权重。
在“习性教育”六习体系中,“习体”是底色课程,是最基础的要素。学校不仅要重视体育教育,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还要重视体育文化的创建,教给学生规则意识、抗挫能力和团队精神。一个具有浓厚体育氛围的学校,整体精神面貌就会积极向上,教育教学气氛也会阳光活泼。师生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里,无论是情绪状态,还是精神状态,都会向着轻松融洽的方向发展。
2.“习礼”止导法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就是在强调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礼包括礼制、礼仪、礼度。礼的作用,首先在于约束,通过制度的形式进行外在的约束。在学校,见到师长问声好,见到垃圾弯腰捡起,是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的,目的在于停止不良情绪和不良习性。学校的各项德育评比制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习性。《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礼的目的,第一层在于知止,让不良的情绪、不良的习性及时停止,停止向错误的方向发展。
礼,通过各种仪式、各种礼仪活动丰富礼仪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礼的内涵,从而内化礼的精神。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理解、内化礼仪,形成自省机制,建立正确的情绪疏导机制。有了内化,就会升华成高雅的人格气质,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
3.“习文”“习艺”疏导法
通过“习体”,可以释放情绪;通过“习礼”,可以止导情绪。而“习文”“习艺”,则是疏导、转移情绪的重要载体,也是兴趣建立、情感寄托的重要手段。一个书法兴趣爱好者,经过书法练习,达到静心、专注的精神状态,養成自主、专心的学习习性,就是情绪疏导的例证。“习文”和“习艺”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范畴,对于教师而言,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不是成绩和分数,而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习性培养。通过“习文”和“习艺”,引导学生养成自主疏导情绪的习性,以及克服困难、精于钻研的学习品格。
4.“习志”“习慧”静思法
童蒙养正,少年养志,静能生慧。“习志”和“习慧”是达到平和情绪的重要途径。
“习志”不能只是道法课和班会课的任务,应该贯穿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心胸就会开阔,就不会因小事而失大节。
同样的,“习慧”也不仅仅是智商的范畴,人生的智慧要在静思、静修中凝萃。习性教育倡导“静思课堂”“静慧校园”,提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静气”,就是在充分认识“静能生慧”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学校每天早晨有“修身”诵读,中午有“习慧”午写,下午有“静思”晚练。随着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学校还加入上午、下午放学时段的“整理”活动,整理物品、整理情绪。
5.显明环境创设法
教师是环境创设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显明可感知的环境,来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行为。环境创设包括物理环境、语言环境、思维环境和情绪环境。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是培养高雅学生的基础;生动有趣、充满正能量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开阔的视野、智慧的思维,开启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娓娓道来的讲述、微微一笑的赞扬、心平气和的情绪,让学生如沐春风。教师若能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显明可感知的环境,学生能耳濡目染,也会逐渐达成平和积极的情绪状态。
要引导学生良好情绪的建立,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除了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外,学校还要努力创造丰富的活动,适当地释放和疏导学生长期积压的成长压力,包括学习内卷、信息泛滥、家校分裂、家长扁平化造成的各种问题。当教师多了宽容和鼓励,学校多了活动和平台,学生就多了释放天性的渠道,习性培养就会进入健康的渠道,他们就能获得足够的动力去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就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唤醒自我。当学生从学校获得了成长的动力,开始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教育就成功了——这就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的真谛。
四、结语
“习性教育”通过“六习”课程体系的构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情绪机制,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这是作为教育者的重要使命。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六阶情绪;习性教育;情绪管理
一、情绪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的答案都不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是一个人面对外界的应激和保护机制。遇到刺会缩手,遇到危险会躲避,遇到挑战会应激,这是人的先天情绪状态,或者称之为生物情绪。随着人的认知和意识产生,社会性的增加会使我們的情绪越来越复杂,面对社会环境,喜怒哀乐苦,随之产生,这是社会情绪。
教育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管理人的情绪,包括学生情绪、教师情绪以及家长情绪。学生进入学校,父母关心其在校情绪状态如何;学生坐在教室,教师也会关注学生课堂情绪如何。教师在课堂的情绪,家长在家庭的情绪,也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个体成长。
(二)情绪的发展
儿童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情绪系统完善、情绪控制能力成熟的过程。婴儿喜怒哀乐写在脸上,除了满足生物需求的哭,尚无其它社会性情绪能力。随着年龄增加,学生学会了越来越多的表情,学会了各种社会性的情绪。
随着交往需求的增加,人的情绪表达方式也在不断丰富。不同的个体面对各种社交环境做出的情绪判断是不同的。比如,为了表达需求的满足,学生学会了笑,随着父母给予的肯定,笑又有了吸引大人关注的功能,学生会以笑来获取大人的关注。但是,同样的笑,每个个体的理解又不一样。
(三)情绪的影响因素
情绪受一个人激素水平和身体状况的影响。比如,激素水平高的人比较开朗乐观,容易激动;激素水平低的人内向拘谨,容易悲观。反过来,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他的激素水平和身体状况。比如,今天情绪不好,连吃饭的欲望都没有,昏昏欲睡,甚至导致生病,长久的情绪不佳,会引起身体部分功能障碍。
二、六阶情绪
正因为每个人对情绪的理解和掌握不一样,个人在应对环境和情绪表达方面,不同个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情绪能力成了衡量一个人社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有些人能在恰当的时候表达恰当的情绪;而有些人则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要么过于压抑,要么过度宣泄。
在压抑情绪和宣泄情绪之间,可以根据程度将情绪发展分成六个阶段:应激—发泄—释放—疏导—平和—理性。我们把个体情绪分成六个阶段进行认识和管理,就是习性教育中的“六阶情绪分析法”。
第一阶:应激情绪。所谓“应激”,就是应对激烈,一是主体对激烈环境的应对,二是主体对环境的激烈反应。应激反应是生物应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也是个体情绪中最底层的状态。应激情绪的产生,一是出于自我保护,二是出于反击应对。人的很多情绪,其实都是在应激反应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比如,恐惧与焦虑,面对突如其来的高度紧张、危险的环境,人会出现应激反应,表现为紧张、恐惧和焦虑。一个人长期处于应激环境中,就会频繁用应激情绪来解决问题。一个人频繁启用应激情绪,就会引起情绪控制障碍,不仅出现心理问题,还会带来人格缺陷和生理功能的部分障碍。一个生活在气氛紧张、关系不和谐家庭中的学生,情绪的认知和管理就会出现扭曲,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一个极小的问题,都容易使情绪应激过度的学生激动,他会把问题扩大,引起各种矛盾,造成不良后果。这些学生处于情绪的恶性循环中,长期频繁刺激应激情绪,形成应激型人格。
第二阶:发泄情绪。相对于“应激”,发泄或宣泄较为缓和,处在情绪可控边缘。个体面对外在刺激,情绪宣泄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可控性。发泄情绪只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而不会像瞬时应激无法控制。比如,遇到委屈,你只会在朋友面前倾诉;情绪不好,你只对家人发泄。心理咨询室一般都有情绪发泄物、沙盘等情绪疏导工具。个体通过宣泄,实现情绪控制。处于发泄情绪阶段的人有三个典型的特点:一是多数场合过度隐忍压制情绪,二是特定场合过度宣泄,三是如果没有发泄渠道就会抑郁和扭曲。发泄或者宣泄情绪的问题,在于“泄”,泄就是过度,遇到可以发泄情绪的场合,歇斯底里毫无底线的情绪倾泻,引起特定群体的极度不适,造成局部人际关系的紧张。而这特定群体,往往又是自己最信赖,最不设防的人群。这就是为何很多夫妻,结婚前和谐美满,结婚后鸡飞狗跳甚至离婚的原因。在确定关系安全后,宣泄的一方无所顾忌的情绪发泄,一次次地突破对方的心理底线,最后导致双方关系破裂。
第三阶:释放情绪。情绪的释放,如同刑满之人,如释重负的心情。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有一套情绪释放的方法。比如,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打打球,看看电影,聚聚餐,玩玩手游……长期紧张的生活状态,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产生心理疲惫,而适当的放松是释放情绪较好的办法。但是,情绪的释放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放纵”和“反弹”。究竟该多长时间释放一次情绪?释放到什么程度?每个人的体验不一样。有些人耐受能力强,能经受较长时间的压力状态;而有些人则缺乏足够的忍耐力,抗压时间短。比如,有些人能潜心学习一整天,不用歇息;而有些人刚坐下来半小时,就感觉累了,需要放松一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就是由他在压力状态下的专注能力决定的。释放一定有某种渠道,比如,体育锻炼、游戏娱乐等,都是释放情绪的渠道。然而,如果释放过度,人又会对那些娱乐放松的活动产生依赖,如同抽烟、喝酒、吸毒,就会产生“瘾”。当今社会,“瘾”字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智能设备给人造成的严重依赖,就是情绪释放过度而得不到收敛造成的。
第四阶:疏导情绪。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情绪反应,被咨询者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解决咨询者的情绪问题。情绪疏导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手段。如同一个受委屈的学生,长辈摸摸他的头,平复一下情绪,他立刻平静下来。因此,情绪疏导一般以温和的方式缓解、解决情绪问题。比如,抚摸脑袋,牵一牵手,轻轻拥抱,拍拍肩膀等,都是帮助他人疏导情绪的方式;晚上静坐,早晨冥想,林中散步,书房看书等,则是情绪自我疏导的方式。以某种良性爱好或者高雅寄托的方式,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就是情绪的疏导。能够进行情绪自我疏导的人不用发泄,也不用释放,只要花上半刻钟,静静想一想、坐一坐,就能平复情绪。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反省就是平复情绪、觉察自我的最好方式。孔子说,“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能够将理性思考带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就可以及时制止情绪的外泄,从而停止错误的选择,让人回归理性的正确渠道。“三省吾身”在于事后的总结,“三思而行”在于事前的思考。是否建立情绪疏导模式,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关键指标。四书五经等大量的典籍,都在试图引导人建立稳定的情绪疏导模式,进而进入理性的精神状态。 为了保障学生在校运动时间,国家教育部制定《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深圳市还规定,义务教育学校,让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并增加体育在中考中的分数权重。
在“习性教育”六习体系中,“习体”是底色课程,是最基础的要素。学校不仅要重视体育教育,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还要重视体育文化的创建,教给学生规则意识、抗挫能力和团队精神。一个具有浓厚体育氛围的学校,整体精神面貌就会积极向上,教育教学气氛也会阳光活泼。师生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里,无论是情绪状态,还是精神状态,都会向着轻松融洽的方向发展。
2.“习礼”止导法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就是在强调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礼包括礼制、礼仪、礼度。礼的作用,首先在于约束,通过制度的形式进行外在的约束。在学校,见到师长问声好,见到垃圾弯腰捡起,是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的,目的在于停止不良情绪和不良习性。学校的各项德育评比制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习性。《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礼的目的,第一层在于知止,让不良的情绪、不良的习性及时停止,停止向错误的方向发展。
礼,通过各种仪式、各种礼仪活动丰富礼仪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礼的内涵,从而内化礼的精神。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理解、内化礼仪,形成自省机制,建立正确的情绪疏导机制。有了内化,就会升华成高雅的人格气质,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
3.“习文”“习艺”疏导法
通过“习体”,可以释放情绪;通过“习礼”,可以止导情绪。而“习文”“习艺”,则是疏导、转移情绪的重要载体,也是兴趣建立、情感寄托的重要手段。一个书法兴趣爱好者,经过书法练习,达到静心、专注的精神状态,養成自主、专心的学习习性,就是情绪疏导的例证。“习文”和“习艺”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范畴,对于教师而言,我们最应该关注的,不是成绩和分数,而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习性培养。通过“习文”和“习艺”,引导学生养成自主疏导情绪的习性,以及克服困难、精于钻研的学习品格。
4.“习志”“习慧”静思法
童蒙养正,少年养志,静能生慧。“习志”和“习慧”是达到平和情绪的重要途径。
“习志”不能只是道法课和班会课的任务,应该贯穿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心胸就会开阔,就不会因小事而失大节。
同样的,“习慧”也不仅仅是智商的范畴,人生的智慧要在静思、静修中凝萃。习性教育倡导“静思课堂”“静慧校园”,提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静气”,就是在充分认识“静能生慧”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学校每天早晨有“修身”诵读,中午有“习慧”午写,下午有“静思”晚练。随着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学校还加入上午、下午放学时段的“整理”活动,整理物品、整理情绪。
5.显明环境创设法
教师是环境创设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显明可感知的环境,来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行为。环境创设包括物理环境、语言环境、思维环境和情绪环境。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是培养高雅学生的基础;生动有趣、充满正能量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开阔的视野、智慧的思维,开启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娓娓道来的讲述、微微一笑的赞扬、心平气和的情绪,让学生如沐春风。教师若能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显明可感知的环境,学生能耳濡目染,也会逐渐达成平和积极的情绪状态。
要引导学生良好情绪的建立,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除了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外,学校还要努力创造丰富的活动,适当地释放和疏导学生长期积压的成长压力,包括学习内卷、信息泛滥、家校分裂、家长扁平化造成的各种问题。当教师多了宽容和鼓励,学校多了活动和平台,学生就多了释放天性的渠道,习性培养就会进入健康的渠道,他们就能获得足够的动力去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就有足够的勇气去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唤醒自我。当学生从学校获得了成长的动力,开始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教育就成功了——这就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的真谛。
四、结语
“习性教育”通过“六习”课程体系的构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情绪机制,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这是作为教育者的重要使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