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6日,全国最大的单体教育扶贫项目——宁夏宝丰集团·燕宝慈善基金会再一次发放了“燕宝奖学金”,又有9.2万名宁夏籍考生得到资助。对于那些正在为筹集学费而焦头烂额的学子来说,这笔资助,犹如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
而这样的及时雨,燕宝基金会已经不止一次播撒了:自2011年设立这个奖学金以来,总共已经发放了16.53亿元,资助学生也有11.7万人。其中,有些故事至今还让人唏嘘不已。
2014年9月,出生在宁夏西吉县农村一个贫寒的回族之家的苏君明,怀揣着家里给他的1000多元钱到天津工业大学上学。仅仅过去一个多月,他随身带的钱就全花光了。就在他为一日三餐而一筹莫展时,他的卡里打进来了4000元钱,他满脸的愁云顿时消失了。
原来,他在入学前向一个慈善基金会办理了申领手续,这笔如及时雨般的捐款就是由这个基金会转过来的。
同宿舍的一位同学感到诧异:“为什么你们从宁夏来的就有,我们就没有呢?”
苏君明告诉他:这笔奖学金是奖励给宁夏9个贫困县考上二本线以上的考生的,外省学子当然没有份。每人每学年都可以得到4000元的奖励,一直到大学毕业。如果考上了研究生,还会继续得到资助,每学年的标准也将提高到8000元。
近日,苏君明在家里向记者说起这段往事时,依然很激动。
苏君明提到的宁夏燕宝慈善基金,是由宁夏宝丰集团总裁党彦宝以他和夫人边海燕的名义共同设立的,属于家族式非公募基金会。因为从两个人的名字中各取了一个字以此表明他们二人的共同心愿,所以称作“燕宝慈善基金会”。自2011年1月19日成立首次捐款5亿元之后,党彦宝夫妇又在2013年再捐11.53亿元,以此扩大助学范围和助学规模,而这样大的助学范围和助学规模,不仅在宁夏绝无仅有,在全国也属罕见。
宝丰集团,是宁夏一家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在总部办公楼内的一间陈列室里,记者被几幅地图吸引住了。其中,有他们捐建的卫生院、学校分布图,有资助学生所在区内院校的分布图,还有一张以颜色区分的宁夏地图。熟悉宁夏的人都知道,地域狭长的宁夏,南北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相差悬殊,南部因“贫瘠甲天下”而闻名全国,北部则以“塞上江南”而著称于世,对比十分鲜明。而这里的宁夏地图,竟也将宁夏分成两种颜色,南部9县区的颜色较深,在那里,燕宝慈善基金已经实现全覆盖了:那里所有考到二本线以上的考生,都得到了资助。对宁夏北部、特别是城镇里的贫困人群,他们也没有忽略,而是根据当地评出的贫困生给予资助。陈列室里,还有一张全国地图,那是燕宝基金资助学生在全国高校的分布图,上面密密麻麻标了很多大学的校名,除了西藏之外,全国各地都有,总共有480所之多。苏俊明就读的大学,即为其中之一。
两年前,是燕宝基金帮助苏俊明渡过了难关,让他没想到的是,两年后,又是燕宝基金向他的两个弟弟伸出了援手。今年,他的二弟苏君龙、三弟苏君涛分别被西北民族大学、同济大学录取,其中,靠捡饮料瓶为自己积攒学费的苏君涛还考出了全县理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仍是喜忧参半,父亲苏维秀不得不向银行贷款3万元以支持儿子读书。听说可以申报燕宝基金,他们都十分高兴,立即办了手续。苏君涛对记者说:“这笔捐赠,对我们家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我们心里的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
一家三兄弟都考上大学,被传为佳话;一家三兄弟都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资助,何尝不是佳话呢?而像苏维秀一家那样不止一人受惠于燕宝基金的,也有很多。
同在西吉县,23岁的王海哲、20岁的王小莉、19岁的王小琴三姐妹,相继考入宁夏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也相继获得了燕宝基金的资助,其中,王小琴在六盘山高中读书时,就已经是燕宝基金会资助的对象了。这些资助,对于父亲去世近19年、只靠68岁的母亲以种地、打零工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长城村,记者采访了马继才一家。这个20多年前从宁夏南端泾源县搬迁过来的七口之家,主要靠马继才夫妇打零工维持生计。他的大儿子马志军、二儿子马志炳分别考入北方民族大学和宁夏大学,都是从一入学就得到了燕宝基金的资助。
这样的故事,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真是太多了。
目前,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机制已经很完备了,各种救助渠道也可以保证他们不至于因贫困而失学。但是,这不等于他们就无忧无虑了。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学子来说,就学的压力依然相当沉重,雪中送炭的救助,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而民间的慈善行为仍然是十分宝贵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燕宝基金会的助学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已有5万多名受到燕宝基金资助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了。今年26岁的回族小伙米伟来自固原农村,毕业于宁夏医科大学护理专业,自2011年起他就得到了燕宝基金的资助,一直到读完大学。现在,他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工作,每天都在干着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他对记者说,我每天面对的都是危重的病人,每天都在传递爱心,工作很辛苦,但很神圣!现在,我每月都有五六千元的稳定收入,也可以用这些钱供弟弟上学了!
据记者了解,像米伟这样在学成之后充满爱心地投入工作、回报社会的人还有很多。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燕宝基金会收到的感谢信,已有上万封了,里面流露出的都是真情實感。记者在采访中也多次听到许多贫困生及其家长们发自肺腑的感激话语。
燕宝基金不仅帮助很多贫困生解决了困难、渡过了难关,而且影响了许多人的心灵,使他们形成了感恩的信念。
米伟在大学时当班长,一直热心公益。虽然自己有困难,但他还是想方设法帮助更困难的同学,甚至省出自己的生活费给同学。他说,如果大家都能伸出双手帮助别人,那么人与人就会更加友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已在北方民族大学读大三的马志军,是学院学生会的副主席兼宣传部部长,目前正在努力做一些有益工作、尽力帮助同学。他对记者说,别人帮助了我,将来我也会帮助别人!我要接过这爱的火炬,把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爱,可以传递;爱,可以扩散;爱,可以衍生出更大、更多的爱,也会得到爱的回报。已经得到爱的回报的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正在酝酿新的慈善计划,也将有更多的人从他们这里得到爱的温暖。
我们的社会,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播撒及时雨。每一场及时雨之后,都将有一批幼苗茁壮成长,最终将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系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徐树雄
而这样的及时雨,燕宝基金会已经不止一次播撒了:自2011年设立这个奖学金以来,总共已经发放了16.53亿元,资助学生也有11.7万人。其中,有些故事至今还让人唏嘘不已。
2014年9月,出生在宁夏西吉县农村一个贫寒的回族之家的苏君明,怀揣着家里给他的1000多元钱到天津工业大学上学。仅仅过去一个多月,他随身带的钱就全花光了。就在他为一日三餐而一筹莫展时,他的卡里打进来了4000元钱,他满脸的愁云顿时消失了。
原来,他在入学前向一个慈善基金会办理了申领手续,这笔如及时雨般的捐款就是由这个基金会转过来的。
同宿舍的一位同学感到诧异:“为什么你们从宁夏来的就有,我们就没有呢?”
苏君明告诉他:这笔奖学金是奖励给宁夏9个贫困县考上二本线以上的考生的,外省学子当然没有份。每人每学年都可以得到4000元的奖励,一直到大学毕业。如果考上了研究生,还会继续得到资助,每学年的标准也将提高到8000元。
近日,苏君明在家里向记者说起这段往事时,依然很激动。
苏君明提到的宁夏燕宝慈善基金,是由宁夏宝丰集团总裁党彦宝以他和夫人边海燕的名义共同设立的,属于家族式非公募基金会。因为从两个人的名字中各取了一个字以此表明他们二人的共同心愿,所以称作“燕宝慈善基金会”。自2011年1月19日成立首次捐款5亿元之后,党彦宝夫妇又在2013年再捐11.53亿元,以此扩大助学范围和助学规模,而这样大的助学范围和助学规模,不仅在宁夏绝无仅有,在全国也属罕见。
宝丰集团,是宁夏一家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在总部办公楼内的一间陈列室里,记者被几幅地图吸引住了。其中,有他们捐建的卫生院、学校分布图,有资助学生所在区内院校的分布图,还有一张以颜色区分的宁夏地图。熟悉宁夏的人都知道,地域狭长的宁夏,南北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相差悬殊,南部因“贫瘠甲天下”而闻名全国,北部则以“塞上江南”而著称于世,对比十分鲜明。而这里的宁夏地图,竟也将宁夏分成两种颜色,南部9县区的颜色较深,在那里,燕宝慈善基金已经实现全覆盖了:那里所有考到二本线以上的考生,都得到了资助。对宁夏北部、特别是城镇里的贫困人群,他们也没有忽略,而是根据当地评出的贫困生给予资助。陈列室里,还有一张全国地图,那是燕宝基金资助学生在全国高校的分布图,上面密密麻麻标了很多大学的校名,除了西藏之外,全国各地都有,总共有480所之多。苏俊明就读的大学,即为其中之一。
两年前,是燕宝基金帮助苏俊明渡过了难关,让他没想到的是,两年后,又是燕宝基金向他的两个弟弟伸出了援手。今年,他的二弟苏君龙、三弟苏君涛分别被西北民族大学、同济大学录取,其中,靠捡饮料瓶为自己积攒学费的苏君涛还考出了全县理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仍是喜忧参半,父亲苏维秀不得不向银行贷款3万元以支持儿子读书。听说可以申报燕宝基金,他们都十分高兴,立即办了手续。苏君涛对记者说:“这笔捐赠,对我们家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我们心里的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
一家三兄弟都考上大学,被传为佳话;一家三兄弟都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资助,何尝不是佳话呢?而像苏维秀一家那样不止一人受惠于燕宝基金的,也有很多。
同在西吉县,23岁的王海哲、20岁的王小莉、19岁的王小琴三姐妹,相继考入宁夏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也相继获得了燕宝基金的资助,其中,王小琴在六盘山高中读书时,就已经是燕宝基金会资助的对象了。这些资助,对于父亲去世近19年、只靠68岁的母亲以种地、打零工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长城村,记者采访了马继才一家。这个20多年前从宁夏南端泾源县搬迁过来的七口之家,主要靠马继才夫妇打零工维持生计。他的大儿子马志军、二儿子马志炳分别考入北方民族大学和宁夏大学,都是从一入学就得到了燕宝基金的资助。
这样的故事,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真是太多了。
目前,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机制已经很完备了,各种救助渠道也可以保证他们不至于因贫困而失学。但是,这不等于他们就无忧无虑了。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学子来说,就学的压力依然相当沉重,雪中送炭的救助,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而民间的慈善行为仍然是十分宝贵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燕宝基金会的助学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已有5万多名受到燕宝基金资助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了。今年26岁的回族小伙米伟来自固原农村,毕业于宁夏医科大学护理专业,自2011年起他就得到了燕宝基金的资助,一直到读完大学。现在,他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工作,每天都在干着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他对记者说,我每天面对的都是危重的病人,每天都在传递爱心,工作很辛苦,但很神圣!现在,我每月都有五六千元的稳定收入,也可以用这些钱供弟弟上学了!
据记者了解,像米伟这样在学成之后充满爱心地投入工作、回报社会的人还有很多。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燕宝基金会收到的感谢信,已有上万封了,里面流露出的都是真情實感。记者在采访中也多次听到许多贫困生及其家长们发自肺腑的感激话语。
燕宝基金不仅帮助很多贫困生解决了困难、渡过了难关,而且影响了许多人的心灵,使他们形成了感恩的信念。
米伟在大学时当班长,一直热心公益。虽然自己有困难,但他还是想方设法帮助更困难的同学,甚至省出自己的生活费给同学。他说,如果大家都能伸出双手帮助别人,那么人与人就会更加友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已在北方民族大学读大三的马志军,是学院学生会的副主席兼宣传部部长,目前正在努力做一些有益工作、尽力帮助同学。他对记者说,别人帮助了我,将来我也会帮助别人!我要接过这爱的火炬,把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爱,可以传递;爱,可以扩散;爱,可以衍生出更大、更多的爱,也会得到爱的回报。已经得到爱的回报的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正在酝酿新的慈善计划,也将有更多的人从他们这里得到爱的温暖。
我们的社会,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播撒及时雨。每一场及时雨之后,都将有一批幼苗茁壮成长,最终将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系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站长)
责任编辑:徐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