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名府故城宫殿遗址调查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il521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河北;大名府故城;宫殿遗址;调查简报
  【摘 要】2007年,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的专业人员在对邯郸段大运河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大名府故城宫殿遗址遭到人为破坏,大量的建筑构件、瓷器残片随处可见,遂对大名府故城宫殿遗址进行了细致的文物调查,采集了大量北齐至明代的文物标本,为揭示深淤于地下600余年的大名府故城宫殿遗址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资料。
  2007年4月,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对隋唐大运河邯郸段进行文物调查。在对大名府故城调查时,发现故城内双台村宫殿建筑基址遭到人为的破坏和盗掘,大量的建筑构件、瓷器残片随处可见。因此,我们对双台村宫殿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并采集了大量北齐、唐、宋、元、明的文物标本,现将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环境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南,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经115° 09',北纬36° 18',海拔45 米。境内一望平原沃野,卫运河、漳河从县内南北穿过,将全县分割成卫(河)东、卫(河)西、漳(河)北三个版块。地理条件属古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水源充足,非常适合人类生活(图一)。
  大名府故城位于现大名县城东北2.5—6公里一带,其东2.3公里处为106国道,引河自铁窗口村东至北门口穿过故城。以大街村为中心,大街、御营、双台三村所在地及北部为宫殿区,故城址内的东门口、南门口、北门口、铁窗口四个村为故城的东、西、南、北四门,城内面积36平方公里(图二)。
  二、历史沿革
  大名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文化灿烂,闻名遐迩。据《大名县志》载:“阳平(大名曾为阳平郡),介齐、鲁、晋、赵间,控扼中原,襟喉南北。”[1]大名于春秋时期先属卫,后属晋,名“五鹿”,晋公子重耳曾在五鹿“乞食于野人”。战国时属魏,魏武侯以为别都,公子元曾食邑于此。秦为东郡。汉为冀州魏郡。汉成帝时,以孝元皇后世居魏郡委粟里,家凡九侯五大司马,故曾以“贵乡”名之。东汉始称大名县。曹魏黄初二年(221)置阳平郡。北周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782),田悦僭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定都于此。为抵御契丹之南侵,宋太宗曾于太平兴国五年(980)驻跸大名,真宗也于咸平二年(999)御次于此,“甲子,次大名,躬御铠甲于中军”,契丹主隆绪“知帝亲征,纵掠而去”[2];真宗景德三年(1006),寇准主持天雄军,称大名为京都开封的“北门锁钥”;仁宗庆历二年(1042),辽聚兵幽蓟,声言攻宋,仁宗采纳吕夷简之议,升大名府为北京,建陪都。元为大名路,明、清为大名府,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2006年,大名府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遗 迹
  大名府故城系一次性水毁,埋于地下1~5米,保存比较完好,仅有少数遗迹被取土坑所破坏。我们在取土坑内发现水井、灰坑、建筑构件及排水设施。地表现仅存几段夯筑城墙:铁窗口村东南保存的一段城墙长约140米,宽15~17米,高6~7米;红寺、菅庄之间断续有三段城墙,最长的一段约180米,宽4~10米,高6~7米,其余两段较短,长约10米,宽约10米,高约4~5米;南门口、孔庄一段城墙遗存地表已不明显。
  大街、双台的宫殿遗址全部埋于地下3~5米,地表已无迹象可寻,当地群众在挖地窖时曾挖出灶台和瓷碗。我们在双台村边的取土坑中发现18眼水井和建筑构件、排水管及唐宋等时期各窑口的瓷器残片。据当地群众讲,曾在村北打井时发现一直径约1米的木立柱、大量碎瓷片和少量陶罐。
  四、遗 物
  此次调查主要是对大街、双台的宫殿遗址所暴露的文物标本进行了采集,主要有北齐、唐、宋、元、明时期的瓷器残片和建筑构件。
  1.北齐瓷器 器形有碗、高足盘、罐等,均为灰白胎,胎质较粗,施青釉,有细小开片。
  碗 8件,可复原4件。形制基本相同,有大小之分。尖唇,敞口,弧腹,半挂釉,内底有支钉痕迹,假圈足微凹。采∶182,口径13厘米,底径8.2厘米,高8.4厘米(图三,1)。采∶183,口径13.6厘米,底径7.2厘米,高8.8厘米(图三,3)。采∶184,口径13.2厘米,底径7.6厘米,高8.6厘米(图三,4)。采∶185,口径11.4厘米,底径6.6厘米,高7.4厘米(图三, 5)。
  罐 1件。采∶180,子母口,口下施有系,弧腹,上腹施青黄釉,下腹素胎。口径10厘米,残高10.8厘米(图三,2)。
  高足盘 3件。采∶181,敞口,折腹,平底盘,喇叭口座。盘施青釉,座为素胎。口径14厘米,底径9.6厘米,高13.2厘米(图三,6)。
  2.唐代陶瓷器 器形有碗、钵、执壶、罐等。
  黄釉大碗 1件。采∶163,圆唇,敞口,弧腹,饼状足。灰白胎,半挂釉。口径16.4厘米,底径6.8厘米,高7.2厘米(图四,13)。
  黄釉小碗 2件。采∶166,圆唇,敞口,平底。青灰胎,半挂釉,有细小开片纹。口径9.8厘米,底径5.2厘米,高3.6厘米(图四,7)。采∶161,圆唇,敞口,弧腹,饼状足。灰白胎,半挂釉。口径9.2厘米,底径4.4厘米,高3.4厘米(图四,12)。
  酱釉碗 1件。采∶217,圆唇,敞口,弧腹,平底,粗白胎,内外施釉。口径9.4厘米,底径4.2厘米,高3.2厘米(图四,14)。
  灰白釉小碗 3件,分两型。
  A型 2件。采∶162,圆唇,敞口,弧腹,玉璧底。灰白瓷胎,施灰白釉。口径7.4厘米,底径2.8厘米,高2.8厘米(图四,8)。采∶216,方唇,敞口,浅盘,小圈足。灰白瓷胎,外壁施半截釉,内壁施全釉。口径7.2厘米,底径3.6厘米,高2.2厘米(图四,9)。
  B型 1件。采∶177,圆唇,敞口,弧腹。粗白胎,外壁施半截釉,内壁施全釉。口径8.6厘米,残高2.4厘米(图四,11)。   青白釉碗 2件。采∶167,尖圆唇,荷花口外敞,斜腹,玉壁底。灰白瓷胎,施满釉。口径9.4厘米,底径5.2厘米,高3厘米(图四,10)。
  叠唇灰白釉大碗 2件。采∶159,叠唇,敞口,斜腹。灰白胎,内壁施全釉,外壁施釉较厚,形成垂釉。口径16.5厘米,残高4.8厘米(图四,1)。
  折腹淡青釉小碗 1件。采∶84,尖唇,侈口,折腹,腹部施波浪形附加堆纹。青白胎,施淡青釉。口径13.2厘米,残高4厘米(图四,3)。
  黄釉钵 2件。采∶171,轨道口微敛,鼓腹。粗灰胎,内外壁施黄釉。口径24厘米,残高4厘米(图四,2)。
  酱釉钵 1件。采∶270,圆唇,唇下有一凹槽,敛口,鼓腹。灰白胎,外壁施酱釉。口径9.8厘米,残高3.6厘米(图四,5)。
  白釉钵 2件。采∶156,子母口微敛,鼓腹。土黄色胎,内壁施全釉,外壁施半截釉。口径12.4厘米,残高6.8厘米(图四,17)。
  灰白釉钵 1件。采∶160,尖唇,敛口,折腹,饼状底。内壁施全釉,外壁施半截釉。口径9厘米,底径5.8厘米,高4.8厘米(图四,4)。
  三彩钵 1件。采∶175,圆唇,敛口,鼓腹。土黄色胎,外壁施绿、黄、白三彩釉。口径10.4厘米,残高2.8厘米(图四,15)。
  执壶 2件。胎质疏松,烧制火候较低。采∶125,敛口,圆肩,肩部施一短流。灰白瓷胎。残高5.5厘米,残宽3.8厘米(图四,16)。采∶123,双股柱状执柄,灰白瓷胎,施黄釉。残长5.5厘米,宽1.2厘米(图四,18)。
  陶罐 1件。采∶292,泥质红陶。圆唇,侈口,卷沿,鼓腹,肩部有一对桥状耳。口径15.6厘米,残高18厘米(图四,6)。
  3.宋代瓷器 器形有碗、钵、盘、盆等。
  碗 12件,可分为两型。
  A型 5件。采∶75,圆唇,敞口,弧腹,圈足。青白釉,半挂釉,釉面有细小开片纹。胎质紧密呈灰白色。口径16.2厘米,底径6.4厘米,高5.8厘米(图五,1)。
  B型 7件。采∶76,圆唇,敞口,小折沿,斜腹。施灰白釉。胎质紧密呈灰色。口径15.8厘米,残高4.4厘米(图五,5)。采∶249,弧腹,圈足。胎质紧密呈白色。施青白釉,釉面光亮,有细小开片纹,内壁印花。底径5厘米,残高3厘米(图五,4)。
  钵 3件。采∶188,圆唇,直口,弧腹。内壁施白釉,外壁施青白釉不到底。胎质紧密呈灰色。口径9厘米,残高4厘米(图五,3)。
  盆 2件。采∶235,方唇,子母口微敛,弧腹。胎质紧密呈褐色。施灰白釉不到底。口径18厘米,残高6厘米(图五,6)。
  盘 5件。均为尖唇,浅盘,内壁刻花,圈足。施青白釉和灰白釉两种。采∶88,口径11.6厘米,底径5.2厘米,高3.3厘米(图五, 7)。采∶81,口径13.4厘米,底径4.6厘米,高3.6厘米(图五, 2)。
  枕 1件。采∶128,残片.白釉黑彩。残长8.8厘米,残宽5.6厘米(图五,8)。
  4.宋代建筑构件 采集的建筑构件有鸱吻、脊兽、瓦当等,均为泥质红陶,外施绿琉璃(图六)。
  5.元代瓷器 器形有碗、盘、罐、钵等。
  天蓝釉碗 10件。采∶195,尖唇,敞口,弧腹,小圈足。内壁施满釉,圈足露胎。口径12.2厘米,底径3.2厘米,高5.4厘米(图七,7)。采∶193,圆唇,口微敛,弧腹。施天蓝釉。口径16.8厘米,残高6.9厘米(图七,1)。
  月白釉小碗 3件。采∶196,圆唇,直口微敛,垂腹,小圈足外露胎。口径9厘米,底径3.4厘米,高4.5厘米(图七,9)。采∶203,圆唇,直口,折腹,小圈足外露胎。口径7.1厘米,底径4.2厘米,高3.6厘米(图七, 4)。
  天青釉盘 3件。采∶200,直口,浅腹,圈足略外撇。胎体白中泛黄。施天青釉,条形紫红色斑,盘内有开片。口径13.2厘米,底径5厘米,高3厘米(图七,2)。
  青釉莲瓣纹碗
  1件。采∶261,尖唇,敞口,弧腹。灰白胎,胎质坚硬致密。内外施青釉,外壁雕刻成莲瓣状。口径8.8厘米,残高3.2厘米(图七,11)。
  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碗 1件。采∶79,尖唇,敞口,弧腹。胎质坚硬致密呈白色。内外壁施卵白釉,内壁腹下部饰云龙纹。口径14厘米,残高5.2厘米(图七,8)。
  天青釉碗 3件。采∶158,圆唇,敞口,弧腹。淡黄色胎。内外壁施釉。口径10.5厘米,残高3.6厘米(图七,10)。
  淡黄釉碗 2件。采∶131,圆唇,敞口,斜腹,圈足。胎质较粗疏,呈褐色。外壁半截釉,内壁施满釉,内壁腹下部饰两周紫色弦纹。口径12厘米,底径4.6厘米,高5厘米(图七,3)。
  青釉罐 1件。采∶237,平唇,小口,高领,鼓腹。胎质较粗疏,呈褐色。外壁施青釉,内壁施酱色釉。口径10.4厘米,残高10厘米(图七,12)。
  黑釉油滴碗 1件。采∶68,尖唇,敞口,弧腹。灰白胎。外壁黑釉面上均匀分布有酱黄色油滴斑点,釉面多鬃眼,碗口呈青白色,内壁施青白釉。口径11.4厘米,残高3.6厘米(图七,5)。
  兔毫碗 1件。采∶231,尖唇,敞口,斜腹。灰白胎。内外壁黑釉面上流淌有酱黄色兔毫纹,纹理短而密集,具有较强的金属光泽,口部呈酱黄色。口径9.5厘米,残高2.6厘米(图七,6)。
  6.明代瓷器 器形有碗、罐等。
  罐 1件。采∶74,罐残片。饰青花缠枝莲纹,残长7.4厘米,残宽7厘米(图八,1)。
  碗 1件。采∶61,饰青花缠枝莲纹。残高4.5厘米,底径5.4厘米(图八,2)。
  五、结 语   通过本次考古调查,使我们对大名府故城文化面貌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采集的标本分析,证实了有关大名府故城始建年代和淹没年代的文献记载。大名府故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明代建文三年(1401)漳、卫两河河水同时泛滥,淹没府城,大名府故城因此被埋于地下1~5米,从此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我们所采集到的文物标本主要以瓷片为主,陶器较少。北齐时期标本有青瓷高足盘、碗、罐等,是豫北冀南地区常见的北朝时期器形,与河北磁县东陈村北齐尧峻墓[3]和河北磁县北齐元良墓[4]出土的同类器基本相同。唐代的标本有黄釉碗、罐、执壶、白釉盘、三彩钵、红陶罐等器形,这些器形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多有发现,与邯郸市东门里遗址[5]、深州市安驾庄墓地[6]出土的同类器相同。宋代标本有大量建筑琉璃构件和瓷器残片,在一个地点能够采集到如此多建筑琉璃构件实属少见。根据建筑构件体形较大的特点,推断是体量较大的宫殿建筑,经古建专家鉴定年代为宋代。它与张北元中都城址[7]的建筑琉璃构件有类似之处,均保留着宋元时期工艺风格。瓷器标本以磁州窑瓷器为主,也有少量的邢窑、定窑的瓷器,与河北磁县观台古窑遗址出土的同类器基本相同。元代瓷器标本以钧窑瓷器为主,磁州窑瓷器次之,也有少量的景德镇窑,龙泉窑瓷器。器形有碗、盘、罐、钵等,一般胎质较粗疏,呈深灰色,施釉有天青、天蓝、卵白、月白等釉色,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多鬃眼,与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8]出土同类器物相同。明代瓷器采集标本不多,主要有景德镇窑的青花缠枝莲纹瓷片和酱釉瓷片。明代标本采集数量少,说明明代建文三年宫殿建筑已被埋没于地下。
  大名府故城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宋仁宗庆历年间,朝廷耗巨资,委宰相吕夷简改修外城,增建宫城,“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即真宗驻跸行宫”[9],宫殿规模略小于都城,建筑形制和规模恢宏。大名府故城作为东京汴梁的陪都,成为宋朝北部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明代初年,大名府故城在一瞬间被洪水完整掩埋在地下,宫殿格局、建筑基址均保持了原有历史风貌,且面积大,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此次调查为揭示其宫殿遗址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文在撰写中得到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任亚珊先生的悉心指导和河北博物院申献友先生的热情帮助,在此谨表谢意。
  领队:白晓燕
  队员:吴、张羽、吕光远、刘铯
  执笔:白晓燕、任雪岩
  绘图:徐永江
  [1]《大名县志》,成文出版社,1968年。
  [2]《宋史》,中华书局,1976年。
  [3]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陈村北齐尧峻墓》,《文物》1984年4期。
  [4]磁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磁县北齐元良墓》,《考古》1997年3期。
  [5]邯郸市文物管理处:《邯郸市东门里遗址试掘简报》,《文物春秋》1996年2期。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衡水市文物管理处,深州市文物管理所:《深州市安驾庄墓地发掘简报》,载《河北省考古文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7]任亚珊等:《河北元中都城址》,载《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文物出版社,2001年。
  [8]陈永志:《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
  [9]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
  〔责任编辑:张金栋〕
其他文献
【关键词】春秋战国;中山国;白狄;饮食;服饰  【摘 要】考古资料表明,春秋中晚期的鲜虞白狄已经开始自行种植农作物,能够与华夏民族一样用陶质或铜质的甗、鬲和鼎蒸、煮谷物;战国中期以降,白狄食用的谷物包括粟米和稻米,食用的肉食包括野生的飞禽走兽,也包括牛、羊、猪、狗、鸡等多种畜养的动物,且已掌握较为复杂的加工谷物和肉食的方法。中山王墓中到处可见麻或丝的遗迹,灵寿故城出土遗物中则有数十件陶制纺轮,表明
期刊
【摘 要】21世纪的社会,文化建设成为树立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灵魂的重要内容。对于石家庄这样一座发展中的城市,利用博物馆保留文化遗产、涵育文化精神显得尤其重要。在石家庄市的城市文化建设中,河北博物院可以在保留城市文化传统、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塑造城市文化品格、促进城市文化沟通、扩大城市文化辐射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名片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
期刊
【关键词】微博;公众考古教育;考古文博  【摘 要】开展公众考古教育,宣传考古文博事业,对于提升公众的文化素质,促进考古文博工作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微博的兴起,开展微博公众考古教育,已成为推进公众考古教育的必要选择。文章以考古文博单位的新浪官微为考察对象,对近年较有影响力的官方微博进行了梳理,认为这些官微在进行公众考古教育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考古文博知识的科普、考古文博工作的展示
期刊
【关键词】区县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  【摘 要】藏品是博物馆开展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藏品的数量、质量,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及文化竞争力。文章以闵行区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為例,从藏品的征集范围、新的征集路径的探索两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区县博物馆藏品征集的方法和思路。  博物馆的藏品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
期刊
【关键词】井陉窑;瓷窑址;调查;勘探  【摘 要】井陉窑是与定窑、邢窑齐名的河北三大白瓷窑址之一,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目前共发现窑址12处,总分布面积约102万平方米。从已进行的考古工作可知,井陉窑创烧于隋代,后历经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其中晚唐五代与金代是井陉窑烧瓷的两个巅峰。2016年4—6月,为给正在编制的《井陉窑保护规划》提供考古资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
期刊
【关键词】杨继盛;恽绍芳;恽日初;恽宝惠;考略  【摘 要】河北容城杨继盛忧国忧民,嫉恶如仇,忠肝义胆,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是为读书人之楷模。河北博物院庋藏有常州恽氏《杨继盛传》册,从未付梓,不见著录。文章刊发了全文,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考略。  明代杨继盛抗击奸雄、鼎镬不避的乾坤正气,为世人所景仰。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近年有学者从历史文献中翻检出所谓的依据,以现实的情绪解读历史,为贼臣严嵩翻
期刊
【关键词】“周恩来班”;青少年教育;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业已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内容。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不断创新思路和理念,通过创建“周恩来班”,探索出了一条开展青少年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文章对30年来“周恩来班”的创建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总结了开展这一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不仅是
期刊
【关键词】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新所遗址;御路遗址;发掘简报  【摘 要】 2010年,为实施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避暑山庄内新所遗址、御路(榛子峪沟口—芳渚临流段)遗址进行了发掘。通过发掘可知,避暑山庄湖区一带清代地面低于现地面约0.7米,新所中殿前、后带廊,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如意湖西岸连接宫殿区与苑景区的御路为一条近南北向、宽约2.3米的石板路。文章简报了此次发掘情况。  
期刊
【关键词】河北;井陉县;天长古城 ;东门城楼 ;东南角楼 ;发掘报告  【摘 要】天长古城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西部天长镇城内村、绵河北岸的高台地上。2012年8月—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天长古城东门城楼、东南角楼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了房址、回廊、台基等遗迹,根据2组基址的平面结构和出土遗物,推测其年代为明清时期;门楼、角楼基址的发掘,对于河北西部山区历史文化名镇建筑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期刊
【关键词】河北;三河市;元代;墓群;发掘简报  【摘 要】2015年5月,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三河市文物管理所对三河市通用机场建设工程中发现的11座元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随葬器物29件、铜钱29枚,对于了解三河市元代丧葬习俗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三河市通用机场建设项目位于高楼镇东北6公里,南距燕灵公路200米,西距鲍邱河400米(图一)。2015年3月,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与三河市文物管理所对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