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周恩来班”;青少年教育;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业已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内容。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不断创新思路和理念,通过创建“周恩来班”,探索出了一条开展青少年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文章对30年来“周恩来班”的创建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总结了开展这一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不仅是收藏、研究文物的专门机构,也是传播知识,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业已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发挥资源优势,与青少年教育紧密结合,成为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以下简称“周邓纪念馆”)在致力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思路和理念,其中,创建“周恩来班”成为纪念馆创新青少年教育的一个亮点。通过创建“周恩来班”,周邓纪念馆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加强青少年教育的新途径。
一、“周恩来班”创建及发展
周恩来既是当代青少年普遍认可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典范,也是备受当代青少年推崇的英雄之一。“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用伟人的名字命名班集体,能增强班级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1986年,南京梅园中学在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的支持下,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周恩来班”。“周恩来班”创建活动,以其依托博物馆社会教育开展活动的方式和深刻的内涵,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可以说,正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才有了学校德育教育与伟人精神相结合的契机和平台,也才有了“周恩来班”的诞生。
1998年,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建成开放后,开始探索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方法。如何更好地贴近学校教育,将学习伟人精神与青少年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成为周邓纪念馆开展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课题。经多方考察研究,认为创建“周恩来班”,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引导和激励学生们像周恩来那样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像周恩来那样融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于一身,像周恩来那样志存高远,勤奋好学,诚信待人,奋发有为。于是周邓纪念馆将创建“周恩来班”列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1999年,周邓纪念馆在中国科大附中(后改为北京中关村中学)建立第一个“周恩来班”。之后的17年来,纪念馆积极与各学校开展联动,扎实推进创建“周恩来班”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已从北京、天津扩展到辽宁、河南、福建、浙江等14个省市,在28所学校建立了500余个“周恩来班”,受众学生达2万余人。在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的学校中,有重点学校,也有非重点学校;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和国际合作学校;有中小学,也有大中专院校。创建“周恩来班”, 用周恩来精神鼓舞和激励青少年,使周恩来精神转化为青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力量源泉,“周恩来班”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的思路和举措
周恩来的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一部分。讲周恩来的故事,是周邓纪念馆开展青少年教育的基础,也是“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重要主题。能不能讲好周恩来的故事,关系着我们能否把这项活动不断推向前进,能否为活动开展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此,周邓纪念馆立足本馆特色,开拓思路,让青少年学生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走近周恩来,感受周恩来,学习周恩来,使周恩来精神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推进“学习周恩来”活动向纵深发展。
(一)创建活动有序开展,形式丰富多样
周邓纪念馆创建“周恩来班”工作,不是简简单单与学校联合挂个牌子而已,而是与创建“周恩来班”的学校始终保持密切联系,不仅对现有“周恩来班”活动保持实时跟踪,还到学校对“周恩来班”活动给予具体指导,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
1.为创建“周恩来班”学校搭建学习平台
周邓纪念馆加强与各个创建“周恩来班”学校的联系,为各校间的交流和学习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纽带作用。如周邓纪念馆是天津耀华中学的德育教育基地,两单位积极合作,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周邓纪念馆又向耀华中学推荐创建“周恩来班”的模式和做法。耀華中学深受启发,决定和周邓纪念馆联合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为了使创班活动迅速开展,在纪念馆的帮助和大力支持下,耀华中学两次赴有创班经验的南京梅园中学进行实地访学交流,2012年,耀华中学创建首个“周恩来班”,而周邓纪念馆成为该校 “创建‘周恩来班’实践基地”。之后,耀华中学每年开展“学做周总理那样的人”原创诗歌诵读会,周邓纪念馆都积极参与其中,并精心挑选出优秀的诗歌和心得体会刊登在馆里印发的《周恩来邓颖超研究通讯》上,邮寄给全国各地的“周恩来班”及大中学校,让更多的同龄人看到耀华学子“学周”的成果。
2.为“周恩来班”学生参观提供基地服务
许多学校都会组织“周恩来班”学生来周邓纪念馆参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北京中关村中学每年都会组织“周恩来班”师生来到周邓纪念馆,开展“追寻总理足迹”社会实践活动。馆藏的周恩来青年时代的珍贵文物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震撼,其中当时的南开校刊《校风》杂志里记载的周恩来在南开求学时取得的成绩,如“全校国文会考第一名” “全校笔算最优者” “毕业考试国文最佳者”等,深深影响了他们,激励着他们立志读书,奋发向上。随着该校创班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师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学校的综合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所普通的学校终于跻身全市先进学校的行列。
3.努力打造“周恩来班”学生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
纪念馆将馆藏资源融入到中小学校“周恩来班”教育的课程之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馆外教育活动,以多媒体宣讲和“新学期第一课”活动的方式,讲述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成为学生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 4.为创建“周恩来班”的学校建立分馆
为更好地配合“周恩来班”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馆校之间的资源互补,周邓纪念馆与“周恩来班”所在学校积极合作,在校内开设纪念分馆,为学生提供就近学习的基地。近年来,周邓纪念馆分别在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郑州七中等学校建立纪念分馆,并帮助其完成了“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青年时代展” “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展”等展览。各地学校分馆的设立,旨在展示周恩来青年时期风采,用周恩来精神引领学校教育,以“为中华之崛起”的远大理想促进良好学风。分馆还向周边学校开放,将周恩來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5.为“周恩来班”学生拓展学习途径
为加深学生对周恩来的了解,周邓纪念馆不仅向“周恩来班”赠送了《周恩来传》《文物背后的故事——周恩来邓颖超的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南开校中作文》《学习周恩来》《周恩来旅日日记》等书籍,还向学生们推荐《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情归周恩来》《周恩来万隆之行》《百年恩来》等影片,通过一本本书、一部部影片,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魅力。
(二)利用馆藏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纪念馆拥有丰富的藏品,特别是周恩来青少年时代求学时留下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情景教育”的极好教材。例如,周恩来就学时的南开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仪容举止,教学楼入口处放置一面大立镜,上面镌刻着“容止格言”,是对学生仪容举止的具体要求,周恩来每天到校都要对照“容止格言”在整容镜前检查仪表后才进校读书。他高雅的气质和修养就得益于在南开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和熏陶。周邓纪念馆在充分研究文物内涵后,认为“容止格言”和整容镜对当今的青少年成长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因此将“容止格言”和整容镜复制后送给各学校,以培养学生们良好的仪容举止和文明习惯。另外,向“周恩来班”开放基本陈列展厅中的周恩来教室,让学生们坐在教室中上课,身临其境地感受周恩来当年学习的氛围;复制周恩来的照片及其青少年时代的格言,送给“周恩来班”,悬挂在教室里,让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之中随时感受周恩来的影响。这些举措都受到了各学校“周恩来班”的极大欢迎。
三、创建“周恩来班”对加强青少年
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创建“周恩来班”,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抓手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周恩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周恩来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周恩来精神的集中体现。周恩来精神与风范是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青少年的巨大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其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复兴。他们的健康成长、价值取向,对未来追求的方向,都需要全社会的教育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周恩来的思想、生平、精神风范,在他逝世40年后的今天,在青少年心目中仍具有崇高位置,这是周恩来自身的人格魅力决定的。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周恩来精神是有力的抓手,是有效的纽带。而以弘扬周恩来精神为主旨的“周恩来班”,容易被广大青少年认可。
(二)创建“周恩来班”,使学生成长、教师成才、学校成名
创建“周恩来班”的学校非常赞同这一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活动,从“周恩来班”争创活动中他们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成长。“周恩来班”为学生们学习周恩来精神指明了基本路径,为建设优良班风、学风奠定了思想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学周”活动是全国“周恩来班”学生的必修课,他们从策划到实施,从行动到总结都自主参与。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们的社会活动、团结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争创和建设“周恩来班”的动力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出谋划策把事情办成,把活动搞好。很多经过“周恩来班”锻炼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学生生活,并承担共青团、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带领同学们继续进步。正是“周恩来班”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磨练,使他们有了一个更好的状态走入新的学校和新的生活。有的学校“周恩来班”的学生还效仿周恩来青年时期成长轨迹,建立“敬业乐群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使同学们更加团结,互助互谅,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教师成才。“周恩来班”不仅影响广大青少年,同时也影响着教育、带领、陪同他们共同创建“周恩来班”的教师。“周恩来班”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带领学生争创“周恩来班”的过程中,也受到周恩来精神的感染,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成为各部门、各学科的业务骨干。有的老师先后担任多届“周恩来班”班主任,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与此同时,许多学校也纷纷设立教师“周恩来奖章”,以奖励学校教师在教育战线上的不懈努力。
3.学校成名。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的学校,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活动,均取得较好成绩。不少学校扩大了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大连枫叶国际学校、福建漳州立人学校等,有些家长就是看到了这些学校有“周恩来班”,知晓学校是通过周恩来精神教书育人的,才让孩子报考的。“周恩来班”的学生和集体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评比和竞赛,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因此,创建“周恩来班”的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三)“周恩来班”对青少年人生道路影响深远
“周恩来班”在学生的成长经历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难忘的印象。经过“周恩来班”的锤炼,他们认为这个光荣称号提升了班级凝聚力、荣誉感,同时也激发出他们更多的创造力、行动力、使命感和责任感。创建“周恩来班”的过程,使他们对周恩来精神从陌生到初步了解,从跟从实践到自觉行动。北京中关村中学毕业生闫子音曾说:“周恩来精神仿佛一盏悬于头上的明灯,它让我在做学生工作时脚踏实地,充满责任和担当;它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不断开阔眼界。”不少学校和教师反映,“周恩来班”和普通班级相比更优秀,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高,获得的集体荣誉更多。毕业后的“周恩来班”学生仍然继续以周恩来精神鞭策、要求自己,带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入社会。
“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加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鼓舞。199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为“周恩来班”题写了铭牌。2012年,全国“依托基地,创建‘周恩来班’成果展示会”在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等均发贺信,对“周恩来班”的创建与发展做出鼓励和指导。
周恩来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周恩来的亲属在“周恩来班”创建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周邓纪念馆根据创建“周恩来班”学校的需要,邀请这些老同志到学校作主题报告,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支持。他们以亲身经历讲述真实的周恩来,让学生们近距离聆听伟人的生平业绩,使他们感到伟人不再远了,就在身边。他们还将亲身经历撰写成回忆录,赠送给“周恩来班”的学生们,并耐心细致地与孩子们通信,为他们解答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正是因为有了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鼓励,有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和周恩来亲属的积极参与,以及纪念馆与学校的密切合作,才使得“周恩来班”健康成长,走过了30年;才使得“周恩来班”日益壮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使得“周恩来班”结出了硕果,影响了更多青少年。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如今,创建“周恩来班”已经成为周邓纪念馆社会教育的重要品牌,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同。今后,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还将继续利用创建“周恩来班”这个平台,积极探索青少年教育的新思路、新做法,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将周恩来精神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去,不断感染、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开辟青少年教育的广阔空间。
〔责任编辑:成彩虹〕
【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业已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内容。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不断创新思路和理念,通过创建“周恩来班”,探索出了一条开展青少年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文章对30年来“周恩来班”的创建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总结了开展这一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不仅是收藏、研究文物的专门机构,也是传播知识,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业已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发挥资源优势,与青少年教育紧密结合,成为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以下简称“周邓纪念馆”)在致力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思路和理念,其中,创建“周恩来班”成为纪念馆创新青少年教育的一个亮点。通过创建“周恩来班”,周邓纪念馆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加强青少年教育的新途径。
一、“周恩来班”创建及发展
周恩来既是当代青少年普遍认可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典范,也是备受当代青少年推崇的英雄之一。“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用伟人的名字命名班集体,能增强班级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1986年,南京梅园中学在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的支持下,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周恩来班”。“周恩来班”创建活动,以其依托博物馆社会教育开展活动的方式和深刻的内涵,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可以说,正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才有了学校德育教育与伟人精神相结合的契机和平台,也才有了“周恩来班”的诞生。
1998年,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建成开放后,开始探索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方法。如何更好地贴近学校教育,将学习伟人精神与青少年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成为周邓纪念馆开展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课题。经多方考察研究,认为创建“周恩来班”,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引导和激励学生们像周恩来那样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像周恩来那样融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于一身,像周恩来那样志存高远,勤奋好学,诚信待人,奋发有为。于是周邓纪念馆将创建“周恩来班”列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1999年,周邓纪念馆在中国科大附中(后改为北京中关村中学)建立第一个“周恩来班”。之后的17年来,纪念馆积极与各学校开展联动,扎实推进创建“周恩来班”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已从北京、天津扩展到辽宁、河南、福建、浙江等14个省市,在28所学校建立了500余个“周恩来班”,受众学生达2万余人。在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的学校中,有重点学校,也有非重点学校;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和国际合作学校;有中小学,也有大中专院校。创建“周恩来班”, 用周恩来精神鼓舞和激励青少年,使周恩来精神转化为青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力量源泉,“周恩来班”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的思路和举措
周恩来的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一部分。讲周恩来的故事,是周邓纪念馆开展青少年教育的基础,也是“周恩来班”创建活动的重要主题。能不能讲好周恩来的故事,关系着我们能否把这项活动不断推向前进,能否为活动开展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此,周邓纪念馆立足本馆特色,开拓思路,让青少年学生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走近周恩来,感受周恩来,学习周恩来,使周恩来精神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推进“学习周恩来”活动向纵深发展。
(一)创建活动有序开展,形式丰富多样
周邓纪念馆创建“周恩来班”工作,不是简简单单与学校联合挂个牌子而已,而是与创建“周恩来班”的学校始终保持密切联系,不仅对现有“周恩来班”活动保持实时跟踪,还到学校对“周恩来班”活动给予具体指导,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
1.为创建“周恩来班”学校搭建学习平台
周邓纪念馆加强与各个创建“周恩来班”学校的联系,为各校间的交流和学习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纽带作用。如周邓纪念馆是天津耀华中学的德育教育基地,两单位积极合作,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周邓纪念馆又向耀华中学推荐创建“周恩来班”的模式和做法。耀華中学深受启发,决定和周邓纪念馆联合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为了使创班活动迅速开展,在纪念馆的帮助和大力支持下,耀华中学两次赴有创班经验的南京梅园中学进行实地访学交流,2012年,耀华中学创建首个“周恩来班”,而周邓纪念馆成为该校 “创建‘周恩来班’实践基地”。之后,耀华中学每年开展“学做周总理那样的人”原创诗歌诵读会,周邓纪念馆都积极参与其中,并精心挑选出优秀的诗歌和心得体会刊登在馆里印发的《周恩来邓颖超研究通讯》上,邮寄给全国各地的“周恩来班”及大中学校,让更多的同龄人看到耀华学子“学周”的成果。
2.为“周恩来班”学生参观提供基地服务
许多学校都会组织“周恩来班”学生来周邓纪念馆参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北京中关村中学每年都会组织“周恩来班”师生来到周邓纪念馆,开展“追寻总理足迹”社会实践活动。馆藏的周恩来青年时代的珍贵文物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震撼,其中当时的南开校刊《校风》杂志里记载的周恩来在南开求学时取得的成绩,如“全校国文会考第一名” “全校笔算最优者” “毕业考试国文最佳者”等,深深影响了他们,激励着他们立志读书,奋发向上。随着该校创班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师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学校的综合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所普通的学校终于跻身全市先进学校的行列。
3.努力打造“周恩来班”学生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
纪念馆将馆藏资源融入到中小学校“周恩来班”教育的课程之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馆外教育活动,以多媒体宣讲和“新学期第一课”活动的方式,讲述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励志故事,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成为学生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 4.为创建“周恩来班”的学校建立分馆
为更好地配合“周恩来班”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馆校之间的资源互补,周邓纪念馆与“周恩来班”所在学校积极合作,在校内开设纪念分馆,为学生提供就近学习的基地。近年来,周邓纪念馆分别在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郑州七中等学校建立纪念分馆,并帮助其完成了“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青年时代展” “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展”等展览。各地学校分馆的设立,旨在展示周恩来青年时期风采,用周恩来精神引领学校教育,以“为中华之崛起”的远大理想促进良好学风。分馆还向周边学校开放,将周恩來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5.为“周恩来班”学生拓展学习途径
为加深学生对周恩来的了解,周邓纪念馆不仅向“周恩来班”赠送了《周恩来传》《文物背后的故事——周恩来邓颖超的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南开校中作文》《学习周恩来》《周恩来旅日日记》等书籍,还向学生们推荐《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情归周恩来》《周恩来万隆之行》《百年恩来》等影片,通过一本本书、一部部影片,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魅力。
(二)利用馆藏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纪念馆拥有丰富的藏品,特别是周恩来青少年时代求学时留下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情景教育”的极好教材。例如,周恩来就学时的南开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仪容举止,教学楼入口处放置一面大立镜,上面镌刻着“容止格言”,是对学生仪容举止的具体要求,周恩来每天到校都要对照“容止格言”在整容镜前检查仪表后才进校读书。他高雅的气质和修养就得益于在南开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和熏陶。周邓纪念馆在充分研究文物内涵后,认为“容止格言”和整容镜对当今的青少年成长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因此将“容止格言”和整容镜复制后送给各学校,以培养学生们良好的仪容举止和文明习惯。另外,向“周恩来班”开放基本陈列展厅中的周恩来教室,让学生们坐在教室中上课,身临其境地感受周恩来当年学习的氛围;复制周恩来的照片及其青少年时代的格言,送给“周恩来班”,悬挂在教室里,让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之中随时感受周恩来的影响。这些举措都受到了各学校“周恩来班”的极大欢迎。
三、创建“周恩来班”对加强青少年
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创建“周恩来班”,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抓手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周恩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周恩来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周恩来精神的集中体现。周恩来精神与风范是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青少年的巨大财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其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复兴。他们的健康成长、价值取向,对未来追求的方向,都需要全社会的教育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周恩来的思想、生平、精神风范,在他逝世40年后的今天,在青少年心目中仍具有崇高位置,这是周恩来自身的人格魅力决定的。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周恩来精神是有力的抓手,是有效的纽带。而以弘扬周恩来精神为主旨的“周恩来班”,容易被广大青少年认可。
(二)创建“周恩来班”,使学生成长、教师成才、学校成名
创建“周恩来班”的学校非常赞同这一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活动,从“周恩来班”争创活动中他们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成长。“周恩来班”为学生们学习周恩来精神指明了基本路径,为建设优良班风、学风奠定了思想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学周”活动是全国“周恩来班”学生的必修课,他们从策划到实施,从行动到总结都自主参与。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们的社会活动、团结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争创和建设“周恩来班”的动力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出谋划策把事情办成,把活动搞好。很多经过“周恩来班”锻炼的学生,在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学生生活,并承担共青团、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带领同学们继续进步。正是“周恩来班”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磨练,使他们有了一个更好的状态走入新的学校和新的生活。有的学校“周恩来班”的学生还效仿周恩来青年时期成长轨迹,建立“敬业乐群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使同学们更加团结,互助互谅,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教师成才。“周恩来班”不仅影响广大青少年,同时也影响着教育、带领、陪同他们共同创建“周恩来班”的教师。“周恩来班”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带领学生争创“周恩来班”的过程中,也受到周恩来精神的感染,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成为各部门、各学科的业务骨干。有的老师先后担任多届“周恩来班”班主任,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与此同时,许多学校也纷纷设立教师“周恩来奖章”,以奖励学校教师在教育战线上的不懈努力。
3.学校成名。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的学校,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活动,均取得较好成绩。不少学校扩大了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大连枫叶国际学校、福建漳州立人学校等,有些家长就是看到了这些学校有“周恩来班”,知晓学校是通过周恩来精神教书育人的,才让孩子报考的。“周恩来班”的学生和集体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评比和竞赛,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因此,创建“周恩来班”的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三)“周恩来班”对青少年人生道路影响深远
“周恩来班”在学生的成长经历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难忘的印象。经过“周恩来班”的锤炼,他们认为这个光荣称号提升了班级凝聚力、荣誉感,同时也激发出他们更多的创造力、行动力、使命感和责任感。创建“周恩来班”的过程,使他们对周恩来精神从陌生到初步了解,从跟从实践到自觉行动。北京中关村中学毕业生闫子音曾说:“周恩来精神仿佛一盏悬于头上的明灯,它让我在做学生工作时脚踏实地,充满责任和担当;它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不断开阔眼界。”不少学校和教师反映,“周恩来班”和普通班级相比更优秀,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高,获得的集体荣誉更多。毕业后的“周恩来班”学生仍然继续以周恩来精神鞭策、要求自己,带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入社会。
“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加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鼓舞。199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为“周恩来班”题写了铭牌。2012年,全国“依托基地,创建‘周恩来班’成果展示会”在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等均发贺信,对“周恩来班”的创建与发展做出鼓励和指导。
周恩来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周恩来的亲属在“周恩来班”创建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周邓纪念馆根据创建“周恩来班”学校的需要,邀请这些老同志到学校作主题报告,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支持。他们以亲身经历讲述真实的周恩来,让学生们近距离聆听伟人的生平业绩,使他们感到伟人不再远了,就在身边。他们还将亲身经历撰写成回忆录,赠送给“周恩来班”的学生们,并耐心细致地与孩子们通信,为他们解答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正是因为有了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鼓励,有周恩来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和周恩来亲属的积极参与,以及纪念馆与学校的密切合作,才使得“周恩来班”健康成长,走过了30年;才使得“周恩来班”日益壮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使得“周恩来班”结出了硕果,影响了更多青少年。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如今,创建“周恩来班”已经成为周邓纪念馆社会教育的重要品牌,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同。今后,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还将继续利用创建“周恩来班”这个平台,积极探索青少年教育的新思路、新做法,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将周恩来精神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去,不断感染、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开辟青少年教育的广阔空间。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