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天人合一”:新解从中国思想来看,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与人并不简单的指自然与人的关系,更包括了人类对周边环境的认识和创造和适应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所以,“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谐.而和谐最重要的是整体感,是非常重要的.评判一个东西的好与坏,最重要的是从整体出发,这也如同看一个人一样,通俗的说一个人漂比漂亮,不能说眼睛好看她就好看了,一定要整体好看才行.只有各方面关系都很恰当,才能够创造一种和谐美,这也才是最好的产品.建筑是有规范的,建筑师要在规范之下设计,所以设计和规范也存在一个和谐问题.建筑设计只有在体现人性化,追求和谐美,才能是好建筑.而好的建筑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得到人们的认可。
关键词:古建;天人合一;意绪
建筑是对空间的人为分割,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人一向将大自然看作自己的“母亲”与“精神家园”。受到老庄哲学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与大自然是和谐相处、同构对应的。人对待天地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是一种亲情的道德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征服与索取关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先秦古籍诸如《易经》与老庄的著述中表现地很突出。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等哲理莫不如此。可以说,先秦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主流,也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一种思维定势与终极追求。
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将建筑这种人工文化看作自然的有机延伸,又将自然看作建筑的文化母体。
(1)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与周围环境、格调、意境和谐融洽,不突出自己,避免造成与自然的断裂和对立。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曾经指出:“没有其他地域文化表现得如中国人那样如此热衷于‘人不能离开自然’这一伟大的思想原则。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田园中的民居,也一律常常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2)室外空间的处理。
此外,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对室外空间的处理,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美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檐廊、门窗、亭台楼榭以及敞开的院子交互组合,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空间意象,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这种建筑风格不仅没将建筑隔绝于自然,反而将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了两者亲和的特征,赋予建筑以鲜活的生命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乃至于很多西方人称中国古代建筑为独特的“环境艺术”,其中武当山尤为显著。
西方建筑则完全不同。受海洋文化影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西方人一贯偏于天人对立的文化观念,认为只有不断的征服自然,人类才能走向进步。因而,西方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人工文化,可以看作人对处于对立关系的自然的强制性的介入、占有与征服。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强调突出建筑本身,张显人的创造性,漠视自然,忽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意境是否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紧张。
天人合一的精神在古建的各个部类中亦有体现,如屋顶因物质实用功能使天空被遮蔽,人天相分,为了将人的生活空间与天、自然相通,于是将直坡的斜屋顶发展成“反宇”的形式,向天张扬,向地俯仰,内含着融化天地的精神。翘角更为强烈地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气息,它截取圆的一段,有强烈的完形效应,把视线引向天,形成“天穹窿周乎天下”之状,而瓦脊两端的鸱吻(兽瓦)、翘角上的嘲凤、瓦当上的纹饰(卷云、树木、鸟兽)等更是自然物的直接描摹。具有通风、采光、排水的表层功能的天井是古建创作中的“眼”,居屋形式把人和天隔开,天井把人的视线、意绪引向苍天,中堂上的祖位正对天井,敬天和敬祖有机地结合。厢房在天井两旁,正房中也可直观天井。天地人在视线上、情义上共存契合。
而基于悠久农业文明之历史经验和理性思维的风水学认为,自然有其普遍规律即“天道”的存在与运作。人应积极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以之为楷模而巧加运作,才能达到合天人的至善境界,满足人生的需要,故风水认为“人与天地并立为三,非天地无以见生成,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作为居住环境的宅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在“崇效天”的理想追求中,风水还竭力按照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一类的宇宙图式来把握和经营环境,表征天人相感应。剔除其中的牵强附会与荒谬怪诞成分,亦有其深邃智慧。
在古建的习俗、措施等所表现出的基本特点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也蕴含其中,如崇大(建筑规模)、择中(建筑选址)、尚木(建材与组配)、重五行色(装饰色彩)等表露出以人合天意识。天意浩瀚深邃的,在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可能地情况下,都要将建筑造得大些,比附天地宇宙,当然这主要是横向的铺陈,多表现于都城、宫殿、园林、纪念性建筑等。以中国最大的唐都长安(84.10平方公里,始建于公元583年)与外国最大的巴格达(30.44平方公里,公元300年)相比,前者约为后者的2.8倍。即使中国七大古都中面积最小的汉长安(内城),也比巴格达大约4.50平方公里,且建造年代早一千年。唐都长安通衢达到纵横贯穿、宽敞挺拔,位于全城中轴线的南北大道阔150米,皇城与宫城间的横街宽达200米。秦代始建的长城、阿房宫、骊山等之巨,世无可比,清代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更是汇集了国内外众多精作,令人惊叹,而精致的园林则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象征、模拟,浓缩天地之最。给活人住的民居也要弄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远意境,给死人住的陵墓则要将宇宙的图案、写意的天象附拟于上下。在卜辞中有个名字叫“大邑商”,这个“大”字与“天”字通用。这些说明古代中国人力图依天地而制,达到与天地同构同应,从而实现天地人合和为一的愿望是客观、持续又迫切的。
古建在崇大的同时,也重视择中。商人的铭文中有一些亚形的图形,据专家研究,亚字初义像四通八达的道路,象征商王对四方的权威,观念里的“中”用几何中心的中表达,殷王室的墓也呈亚形。周人择中建成的文字记载更多。仰韶文化的村落大多由几十甚至百多人的土屋环绕着一个大房子构成。历史上,百姓住宅布局常以一房、一物(山、塔、树、塘等)向外,集中紧凑发展。古建的中轴线的布局更是众所周知。上述崇大、择中是基于建筑空间方位的合一意念,而尚木可以说是出于对建筑物质用材及组配方面的合一考量。
结语:
在中国文化的绵绵长河中,天人合一具有多元含义,既有道德意义,又有生活价值、政治义理,也是一种崇高境界。同时,在追求天人同质同构、和谐同一的过程中,在天人的合一与断裂中,中国人文精神恢弘丰富的乐章由此奏出,把人生价值的主旋律融入自然、融入历史去具象感悟;或者实现在生活与生命中,在对天与生命的本真的体验中超越有限。
参考文献:
[1]贾衡,冯义。《人与建筑环境北京》。[D]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萧默。“关于中国建筑的反思”。 [J]艺术科学通讯。2007.3.36~37.
[3]楼庆西 .装饰之道[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04.
[4]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09
作者简介:韩璐(1989-),女 ,汉族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
摘要:“天人合一”:新解从中国思想来看,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与人并不简单的指自然与人的关系,更包括了人类对周边环境的认识和创造和适应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所以,“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谐.而和谐最重要的是整体感,是非常重要的.评判一个东西的好与坏,最重要的是从整体出发,这也如同看一个人一样,通俗的说一个人漂比漂亮,不能说眼睛好看她就好看了,一定要整体好看才行.只有各方面关系都很恰当,才能够创造一种和谐美,这也才是最好的产品.建筑是有规范的,建筑师要在规范之下设计,所以设计和规范也存在一个和谐问题.建筑设计只有在体现人性化,追求和谐美,才能是好建筑.而好的建筑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得到人们的认可。
关键词:古建;天人合一;意绪
建筑是对空间的人为分割,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人一向将大自然看作自己的“母亲”与“精神家园”。受到老庄哲学以及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与大自然是和谐相处、同构对应的。人对待天地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是一种亲情的道德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征服与索取关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先秦古籍诸如《易经》与老庄的著述中表现地很突出。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等哲理莫不如此。可以说,先秦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个主流,也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一种思维定势与终极追求。
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将建筑这种人工文化看作自然的有机延伸,又将自然看作建筑的文化母体。
(1)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与周围环境、格调、意境和谐融洽,不突出自己,避免造成与自然的断裂和对立。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曾经指出:“没有其他地域文化表现得如中国人那样如此热衷于‘人不能离开自然’这一伟大的思想原则。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田园中的民居,也一律常常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2)室外空间的处理。
此外,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对室外空间的处理,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美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檐廊、门窗、亭台楼榭以及敞开的院子交互组合,形成了虚实相映的空间意象,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这种建筑风格不仅没将建筑隔绝于自然,反而将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了两者亲和的特征,赋予建筑以鲜活的生命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乃至于很多西方人称中国古代建筑为独特的“环境艺术”,其中武当山尤为显著。
西方建筑则完全不同。受海洋文化影响,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西方人一贯偏于天人对立的文化观念,认为只有不断的征服自然,人类才能走向进步。因而,西方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人工文化,可以看作人对处于对立关系的自然的强制性的介入、占有与征服。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强调突出建筑本身,张显人的创造性,漠视自然,忽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意境是否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紧张。
天人合一的精神在古建的各个部类中亦有体现,如屋顶因物质实用功能使天空被遮蔽,人天相分,为了将人的生活空间与天、自然相通,于是将直坡的斜屋顶发展成“反宇”的形式,向天张扬,向地俯仰,内含着融化天地的精神。翘角更为强烈地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气息,它截取圆的一段,有强烈的完形效应,把视线引向天,形成“天穹窿周乎天下”之状,而瓦脊两端的鸱吻(兽瓦)、翘角上的嘲凤、瓦当上的纹饰(卷云、树木、鸟兽)等更是自然物的直接描摹。具有通风、采光、排水的表层功能的天井是古建创作中的“眼”,居屋形式把人和天隔开,天井把人的视线、意绪引向苍天,中堂上的祖位正对天井,敬天和敬祖有机地结合。厢房在天井两旁,正房中也可直观天井。天地人在视线上、情义上共存契合。
而基于悠久农业文明之历史经验和理性思维的风水学认为,自然有其普遍规律即“天道”的存在与运作。人应积极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以之为楷模而巧加运作,才能达到合天人的至善境界,满足人生的需要,故风水认为“人与天地并立为三,非天地无以见生成,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作为居住环境的宅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在“崇效天”的理想追求中,风水还竭力按照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一类的宇宙图式来把握和经营环境,表征天人相感应。剔除其中的牵强附会与荒谬怪诞成分,亦有其深邃智慧。
在古建的习俗、措施等所表现出的基本特点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也蕴含其中,如崇大(建筑规模)、择中(建筑选址)、尚木(建材与组配)、重五行色(装饰色彩)等表露出以人合天意识。天意浩瀚深邃的,在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可能地情况下,都要将建筑造得大些,比附天地宇宙,当然这主要是横向的铺陈,多表现于都城、宫殿、园林、纪念性建筑等。以中国最大的唐都长安(84.10平方公里,始建于公元583年)与外国最大的巴格达(30.44平方公里,公元300年)相比,前者约为后者的2.8倍。即使中国七大古都中面积最小的汉长安(内城),也比巴格达大约4.50平方公里,且建造年代早一千年。唐都长安通衢达到纵横贯穿、宽敞挺拔,位于全城中轴线的南北大道阔150米,皇城与宫城间的横街宽达200米。秦代始建的长城、阿房宫、骊山等之巨,世无可比,清代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更是汇集了国内外众多精作,令人惊叹,而精致的园林则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象征、模拟,浓缩天地之最。给活人住的民居也要弄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远意境,给死人住的陵墓则要将宇宙的图案、写意的天象附拟于上下。在卜辞中有个名字叫“大邑商”,这个“大”字与“天”字通用。这些说明古代中国人力图依天地而制,达到与天地同构同应,从而实现天地人合和为一的愿望是客观、持续又迫切的。
古建在崇大的同时,也重视择中。商人的铭文中有一些亚形的图形,据专家研究,亚字初义像四通八达的道路,象征商王对四方的权威,观念里的“中”用几何中心的中表达,殷王室的墓也呈亚形。周人择中建成的文字记载更多。仰韶文化的村落大多由几十甚至百多人的土屋环绕着一个大房子构成。历史上,百姓住宅布局常以一房、一物(山、塔、树、塘等)向外,集中紧凑发展。古建的中轴线的布局更是众所周知。上述崇大、择中是基于建筑空间方位的合一意念,而尚木可以说是出于对建筑物质用材及组配方面的合一考量。
结语:
在中国文化的绵绵长河中,天人合一具有多元含义,既有道德意义,又有生活价值、政治义理,也是一种崇高境界。同时,在追求天人同质同构、和谐同一的过程中,在天人的合一与断裂中,中国人文精神恢弘丰富的乐章由此奏出,把人生价值的主旋律融入自然、融入历史去具象感悟;或者实现在生活与生命中,在对天与生命的本真的体验中超越有限。
参考文献:
[1]贾衡,冯义。《人与建筑环境北京》。[D]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萧默。“关于中国建筑的反思”。 [J]艺术科学通讯。2007.3.36~37.
[3]楼庆西 .装饰之道[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04.
[4]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09
作者简介:韩璐(1989-),女 ,汉族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