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发展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而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思维中断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此,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 巧妙设计问题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难度、坡度、角度的问题,并以此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 设计过渡语
在新课导入部分,在新知重点、难点部分,教者通过寥寥数语,帮助学生完成前后教学环节的过渡。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看钟表的生活经验,提出以下一组问题,导入新课:小朋友,按时到校是一条学习纪律,你每天早晨几点钟起床?钟表是用来记时的工具,哪些同学会看钟表上的时刻?于是,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2. 设计问题链
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教者可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地巧妙设计一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出示一组问题,帮助学生整理出以下完整而有序的解题思路:( )和( )比,( )多()少;( )可以分成()和( )两部分;求()就要把( )与()合起来。
3. 设计提示语
在学生思维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提示,引导学生说过程、说算理、说方法、说规律,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如教学“几百几千的加减法”,出示“360-70=□”时,教师提示:这道题从60里面不够减去70,怎么办?学生经过讨论得出:360-70=290,先从300中拿出1个百,再用160减去70得90,90加上200得290。
二、 适时演示教具、学具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教师适时、巧妙地演示教具,引导学生操作学具,以此为“桥梁”,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当学生思维很难完成知识点间的连续过程时,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可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顺畅地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进位加”时,引导学生摆小捧。先摆3捆7根小棒,再摆2捆5根小棒,可以列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的算式:37 25=□。然后让学生从单根小棒里拿出10根捆成一捆,从而感悟“满十进一”的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直接从图中看出一共有(62)根小棒,再用竖式算出得数(62)。通过操作和感知的协调,使学生理解“进位加”的含义,并掌握了其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反馈情况,在知识运用过程中,还可适当出示教具,服务于个别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三、 合理调整注意
科学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规律,能保障学生思维的持续性。因此,教者应根据学生注意特点,抓住每节课开头20分钟~25分钟能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当到了巩固复习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则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适当的课间休息,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注意力,但为了休息而休息,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使思维中断,重新启动思维又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因此,一定要在新授环节结束后才休息。
四、 精心组织练习
精心地组织练习,可使学生在运用中发展思维,提高技能。为了帮助学生整理新知,使之内化,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教者可以及时组织基本练习予以反馈。如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新授完成后,完成“做一做”,引导学生自由读题、审题,讨论数量关系,指名回答解题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为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教师可采用变式题,启发学生分析、比较、抽象,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如出示以下一组习题:(1)学校有篮球15只,排球比篮球多4只,排球有几只?(2)学校有排球19只,排球比篮球多4只,篮球有几只?(3)学校有排球19只,篮球比排球少4只,篮球有几只?(4)学校有篮球15只,篮球比排球少4只,排球有几只?
通过练习,学生感受到:选用解题方法,关键不是看题目中的“多”字与“少”字,而是要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题,让学生填条件,提问题。比如:(1)篮子里有16只苹果,(),( )?(2)饲养场有白兔11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一共有多少只兔?学生思维能力有差异,所以这类题型并不对全体学生作要求。
总之,为尽量减少学生的“思维中断”,教师应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心设计问题,合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效地组织练习。
(仪征市胥浦中心小学)
一、 巧妙设计问题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难度、坡度、角度的问题,并以此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 设计过渡语
在新课导入部分,在新知重点、难点部分,教者通过寥寥数语,帮助学生完成前后教学环节的过渡。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看钟表的生活经验,提出以下一组问题,导入新课:小朋友,按时到校是一条学习纪律,你每天早晨几点钟起床?钟表是用来记时的工具,哪些同学会看钟表上的时刻?于是,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2. 设计问题链
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教者可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地巧妙设计一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出示一组问题,帮助学生整理出以下完整而有序的解题思路:( )和( )比,( )多()少;( )可以分成()和( )两部分;求()就要把( )与()合起来。
3. 设计提示语
在学生思维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提示,引导学生说过程、说算理、说方法、说规律,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如教学“几百几千的加减法”,出示“360-70=□”时,教师提示:这道题从60里面不够减去70,怎么办?学生经过讨论得出:360-70=290,先从300中拿出1个百,再用160减去70得90,90加上200得290。
二、 适时演示教具、学具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教师适时、巧妙地演示教具,引导学生操作学具,以此为“桥梁”,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当学生思维很难完成知识点间的连续过程时,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可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顺畅地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进位加”时,引导学生摆小捧。先摆3捆7根小棒,再摆2捆5根小棒,可以列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的算式:37 25=□。然后让学生从单根小棒里拿出10根捆成一捆,从而感悟“满十进一”的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直接从图中看出一共有(62)根小棒,再用竖式算出得数(62)。通过操作和感知的协调,使学生理解“进位加”的含义,并掌握了其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反馈情况,在知识运用过程中,还可适当出示教具,服务于个别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三、 合理调整注意
科学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规律,能保障学生思维的持续性。因此,教者应根据学生注意特点,抓住每节课开头20分钟~25分钟能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当到了巩固复习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则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适当的课间休息,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注意力,但为了休息而休息,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使思维中断,重新启动思维又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因此,一定要在新授环节结束后才休息。
四、 精心组织练习
精心地组织练习,可使学生在运用中发展思维,提高技能。为了帮助学生整理新知,使之内化,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教者可以及时组织基本练习予以反馈。如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新授完成后,完成“做一做”,引导学生自由读题、审题,讨论数量关系,指名回答解题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为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教师可采用变式题,启发学生分析、比较、抽象,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如出示以下一组习题:(1)学校有篮球15只,排球比篮球多4只,排球有几只?(2)学校有排球19只,排球比篮球多4只,篮球有几只?(3)学校有排球19只,篮球比排球少4只,篮球有几只?(4)学校有篮球15只,篮球比排球少4只,排球有几只?
通过练习,学生感受到:选用解题方法,关键不是看题目中的“多”字与“少”字,而是要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题,让学生填条件,提问题。比如:(1)篮子里有16只苹果,(),( )?(2)饲养场有白兔11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一共有多少只兔?学生思维能力有差异,所以这类题型并不对全体学生作要求。
总之,为尽量减少学生的“思维中断”,教师应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精心设计问题,合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效地组织练习。
(仪征市胥浦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