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的天性是好动而好奇的,这些是宝贵的财富,是他们学习科学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够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而且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就算是低年级学生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基础,要紧抓这一有利条件,促进学生提出新问题,激发好奇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疑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引导,不让学生感到困惑,让他们乐于提问。
关键词:敢于质疑;亲历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要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不但要很好地创设情境,提供材料,适当引导,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旧束缚,放开思想,不要拘泥于书本,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探索,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大是小,是否紧扣主题,甚至异想天滑稽可笑,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认真倾听。只有放开了、问题自由了,创新的思维才会出现。只要敢放,一定会提出很多有趣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所希望的。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问题很重要,很有价值,坚持一段时间,必然会养成爱观察、爱提问的好习惯。例如在六年级的教学活动中,讲到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很多学生都问科学家是怎么知道多少年前出现人类的?有一部分同学知道,班里讨论后,大家明白了考古研究所发现的化石就是最重要的证据,一部分男同学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围绕化石又提了很多小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一定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一名科学老师就是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如果老师只是关注课本知识,对学生课外发现的问题不闻不问,又怎么能培养出爱问问题的学生呢?在我的鼓励之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有些同学请家长一起到野外考察并收集了很多动物的骨骼,希望自己也能发现化石。这就是在问题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投入忘我,充分证明了有问题才有研究,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
二、注重学生的亲历活动,让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每天都在不同的经历中生活着,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但因为所提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反馈,逐渐司空见惯慢慢忽视掉了。其实,只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趣味横生。教师若善于挖掘生活小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情,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开始,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做为探究活动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小事的引领下步入科学探究活动的广阔天地。例如,春天的时候杨树上会长“毛毛虫”,学生课间的时候会捡着玩,还会用来吓唬胆小的女同学,因为它特别的逼真,但在班里问了几个同学,大家都说没有问题,有个别同学认为自己的问题没意思,可见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但教师让学生亲身经历仔细观察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老师这到底是虫子吗?它会吃东西吗?它会爬吗?不是虫子它究竟是什么?在带领四年级同学到操场经历了上捡“毛毛虫”之后,学生的问题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探究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这一件教学中的小事,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将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出来,学生踊跃地投入到研究活动中。科学这一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的问题开始探究,所以学生的亲历活动很关键,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观察,从而发现问题,才能进行探究活动,学习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实践证明,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假如学生不能发现学习动机,就不可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自主探究活动的前提,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
三、创设丰富的提问情境,让学生有问可提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了的问题,提不出疑问。在学生具备了敢于提问的心理后,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让学生有内容可提问的情境。如:在学习《电灯亮了》一课时,把活动主题分成了四个教学环节:
(1)活动引入。通过展示生活用品手电筒,激发学生研究电路的欲望。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电筒会亮?”
(2)探索研究。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一观察实验一交流研讨”的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自己点亮小灯珠,引导学生提出“我们的为什么没亮?”、“为什么不同的连接方法都可以亮?”只要动手尝试都会有相应的问题提出。
(3)活动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各种连接电路的连接图,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电路的奥秘。
(4)通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做法说一说点亮小灯珠的方法有哪些。
经过这几个环节的引导,学生的问题越问越多,越问越细,学习探究的思路也不断开阔起来,知道了问题一,马上就产生了问题二,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参与度很高。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问题情境可以是自己失败的实验,也可能是意外地发现,可能是与自己的猜想完全相反的结果,所有这些问题针对性特别强,当问题解决后,学生的喜悦和成就感也就越强,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问题的产生确定了学生研究的方向,同时也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探究会更有指向性,效果自然就会更好。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问题,哪怕这个问题微不足道,甚至幼稚可笑,都要耐心去倾听,在教学中更是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相信在老师的不断努力之下,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提问的水平会越来越高。
关键词:敢于质疑;亲历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要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不但要很好地创设情境,提供材料,适当引导,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旧束缚,放开思想,不要拘泥于书本,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探索,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大是小,是否紧扣主题,甚至异想天滑稽可笑,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认真倾听。只有放开了、问题自由了,创新的思维才会出现。只要敢放,一定会提出很多有趣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所希望的。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问题很重要,很有价值,坚持一段时间,必然会养成爱观察、爱提问的好习惯。例如在六年级的教学活动中,讲到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很多学生都问科学家是怎么知道多少年前出现人类的?有一部分同学知道,班里讨论后,大家明白了考古研究所发现的化石就是最重要的证据,一部分男同学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围绕化石又提了很多小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一定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一名科学老师就是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如果老师只是关注课本知识,对学生课外发现的问题不闻不问,又怎么能培养出爱问问题的学生呢?在我的鼓励之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有些同学请家长一起到野外考察并收集了很多动物的骨骼,希望自己也能发现化石。这就是在问题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投入忘我,充分证明了有问题才有研究,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
二、注重学生的亲历活动,让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每天都在不同的经历中生活着,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但因为所提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反馈,逐渐司空见惯慢慢忽视掉了。其实,只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趣味横生。教师若善于挖掘生活小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情,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开始,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做为探究活动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小事的引领下步入科学探究活动的广阔天地。例如,春天的时候杨树上会长“毛毛虫”,学生课间的时候会捡着玩,还会用来吓唬胆小的女同学,因为它特别的逼真,但在班里问了几个同学,大家都说没有问题,有个别同学认为自己的问题没意思,可见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但教师让学生亲身经历仔细观察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老师这到底是虫子吗?它会吃东西吗?它会爬吗?不是虫子它究竟是什么?在带领四年级同学到操场经历了上捡“毛毛虫”之后,学生的问题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探究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这一件教学中的小事,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将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出来,学生踊跃地投入到研究活动中。科学这一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的问题开始探究,所以学生的亲历活动很关键,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观察,从而发现问题,才能进行探究活动,学习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实践证明,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假如学生不能发现学习动机,就不可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自主探究活动的前提,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
三、创设丰富的提问情境,让学生有问可提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了的问题,提不出疑问。在学生具备了敢于提问的心理后,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让学生有内容可提问的情境。如:在学习《电灯亮了》一课时,把活动主题分成了四个教学环节:
(1)活动引入。通过展示生活用品手电筒,激发学生研究电路的欲望。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电筒会亮?”
(2)探索研究。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一观察实验一交流研讨”的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自己点亮小灯珠,引导学生提出“我们的为什么没亮?”、“为什么不同的连接方法都可以亮?”只要动手尝试都会有相应的问题提出。
(3)活动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各种连接电路的连接图,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电路的奥秘。
(4)通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做法说一说点亮小灯珠的方法有哪些。
经过这几个环节的引导,学生的问题越问越多,越问越细,学习探究的思路也不断开阔起来,知道了问题一,马上就产生了问题二,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参与度很高。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问题情境可以是自己失败的实验,也可能是意外地发现,可能是与自己的猜想完全相反的结果,所有这些问题针对性特别强,当问题解决后,学生的喜悦和成就感也就越强,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问题的产生确定了学生研究的方向,同时也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探究会更有指向性,效果自然就会更好。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问题,哪怕这个问题微不足道,甚至幼稚可笑,都要耐心去倾听,在教学中更是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相信在老师的不断努力之下,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提问的水平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