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或许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步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在大学生中推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其最大作用。
[关键词]网络文化 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生活。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就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谈一些体会。
一、网络对大学教育的巨大冲击
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网络的信息传播在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间的交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发生改变。
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大学生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的渴望,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己的观点,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对于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而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面对那些目不暇接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有些学生会沉酒网络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网络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互联网带来的是教育手段、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据调查,有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这表明,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完善,所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一)网络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正面影响
1.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材料,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增长知识,积累信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使身在局部的学生可以放眼大千世界和无穷的宇宙空间,激励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追求科学精神。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丰富的信息源和知识源强烈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网络教育超越了传统单一平面化的教育内容,将多个学科的各种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各种课内和课外知识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使广大学生能接触到一个多元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4.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能力
迅速发展的网络科技,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电脑热和网络热,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学生学习、使用、研究电脑和网络技术。他们利用Internet搜索多方面的信息;利用E-mail交流信息;用PowerPoint呈现自己的成果。
(二)网络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
1.网上“文化侵略”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
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而尚未成熟、还没有构成一个较完整体系的时期,一方面,网络给他们打开了从未有过的新奇世界;另一方面,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带来了种种困惑,如果缺乏有效和正确的引导,青年学生的道德认识可能难以协调和统一,进而对他们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对学生身心的摧残
众所周知,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泛滥,一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年学生往往易受这些不良内容的诱惑和影响。
3.过度上网容易产生上网综合症、网络孤独症
青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交友的天地。因此,往往会导致青年学生对网络的迷恋。有些学生一到电脑前就废寝忘食,“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现象应运而生,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摧残了广大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交流手段的同时,又会对人们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高校应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努力开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间,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1.正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网上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研究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多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注重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解放思想的健康生活方式。要积极开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游戏软件,取缔暴力和色情网站,强化民族意识,自觉地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筑起反渗透、反颠覆的思想长城。
2.要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建立一支能够依靠现代化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学会通过互联网及时快速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反馈信息,引导大学生查找和利用正确有益的网上信息,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思想问题。
3.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律力、鉴别力和免疫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分清网上发布的信息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谣言,让学生自己对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建立正确的评判标准,提高学生的鉴别力;要在网上高唱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帮助大学生学会自觉抵制错误观点的侵蚀,提高大学生的免疫能力,加大对大学生的网上道德教育,增强其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
4.要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利用多媒体制作心理宣传网页,提供声像资料。利用电子邮件技术,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形成各类型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技术资料。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心理对话,让学生倾吐自己的烦恼,引导其发泄和稳定情绪。利用各种网络软件资源,开展心理测评与训练,辅导学生鉴别常见的心理障碍,并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困惑、焦虑等一般性的心理困扰。这种网上心理服务安全、便捷,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限制,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说出心理话,因而也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
5.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活,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学生工作部、团委、学生会要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学生课外活动,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教师向学生推荐些比较规范和实用的网站,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实行由“堵”向“导”的转变,才会在工作中占主动地位。
6.积极开展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
要重视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技能及实践网络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网络世界中的挑战和机遇,充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精神,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我校公计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通过主题作业的形式,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进行网络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的能力、结合专业进行网上新闻调查等,这样既激发了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精神,又杜绝了同学们沉迷网络游戏等网络负面影响。
7.加强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劳动者和“灵魂工程师”。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网络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教师不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建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不仅要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网络知识。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一方面,要向一专多能方面发展,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教学,努力提高自己教育现代化的意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活动。
8.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控制中心的监管能力,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从硬件上直接阻断,从软件上分析监控,双管齐下,在高校校园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学校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青年学生强大的正面作用,而忽视它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更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网络,研究网络,不断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使信息化教育带动素质教育,使网络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章慧敏.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9):17-19.
[2]李建华.情感教育: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的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84-87.
[3]李康.论网络教学的观念[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
[4]成玉江.论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J].现代教育技术,2002,(11):39-40.
[5]黄娟.浅议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4):90-92.
[6]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和可能[J].新化文摘,1996,(6):35.
[关键词]网络文化 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生活。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就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谈一些体会。
一、网络对大学教育的巨大冲击
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网络的信息传播在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间的交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发生改变。
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大学生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的渴望,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己的观点,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对于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而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面对那些目不暇接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有些学生会沉酒网络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网络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互联网带来的是教育手段、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据调查,有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这表明,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完善,所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一)网络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正面影响
1.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材料,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增长知识,积累信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使身在局部的学生可以放眼大千世界和无穷的宇宙空间,激励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追求科学精神。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丰富的信息源和知识源强烈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网络教育超越了传统单一平面化的教育内容,将多个学科的各种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各种课内和课外知识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使广大学生能接触到一个多元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4.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能力
迅速发展的网络科技,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电脑热和网络热,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学生学习、使用、研究电脑和网络技术。他们利用Internet搜索多方面的信息;利用E-mail交流信息;用PowerPoint呈现自己的成果。
(二)网络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
1.网上“文化侵略”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
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而尚未成熟、还没有构成一个较完整体系的时期,一方面,网络给他们打开了从未有过的新奇世界;另一方面,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带来了种种困惑,如果缺乏有效和正确的引导,青年学生的道德认识可能难以协调和统一,进而对他们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对学生身心的摧残
众所周知,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泛滥,一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年学生往往易受这些不良内容的诱惑和影响。
3.过度上网容易产生上网综合症、网络孤独症
青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交友的天地。因此,往往会导致青年学生对网络的迷恋。有些学生一到电脑前就废寝忘食,“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现象应运而生,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摧残了广大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网络文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交流手段的同时,又会对人们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高校应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努力开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间,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1.正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网上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研究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多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注重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解放思想的健康生活方式。要积极开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游戏软件,取缔暴力和色情网站,强化民族意识,自觉地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筑起反渗透、反颠覆的思想长城。
2.要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建立一支能够依靠现代化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学会通过互联网及时快速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反馈信息,引导大学生查找和利用正确有益的网上信息,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思想问题。
3.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律力、鉴别力和免疫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分清网上发布的信息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谣言,让学生自己对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建立正确的评判标准,提高学生的鉴别力;要在网上高唱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帮助大学生学会自觉抵制错误观点的侵蚀,提高大学生的免疫能力,加大对大学生的网上道德教育,增强其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
4.要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利用多媒体制作心理宣传网页,提供声像资料。利用电子邮件技术,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形成各类型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技术资料。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心理对话,让学生倾吐自己的烦恼,引导其发泄和稳定情绪。利用各种网络软件资源,开展心理测评与训练,辅导学生鉴别常见的心理障碍,并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困惑、焦虑等一般性的心理困扰。这种网上心理服务安全、便捷,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等限制,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说出心理话,因而也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
5.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活,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学生工作部、团委、学生会要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学生课外活动,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营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教师向学生推荐些比较规范和实用的网站,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实行由“堵”向“导”的转变,才会在工作中占主动地位。
6.积极开展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
要重视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技能及实践网络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网络世界中的挑战和机遇,充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精神,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我校公计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通过主题作业的形式,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进行网络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的能力、结合专业进行网上新闻调查等,这样既激发了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精神,又杜绝了同学们沉迷网络游戏等网络负面影响。
7.加强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劳动者和“灵魂工程师”。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网络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教师不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建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不仅要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网络知识。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一方面,要向一专多能方面发展,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教学,努力提高自己教育现代化的意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活动。
8.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控制中心的监管能力,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从硬件上直接阻断,从软件上分析监控,双管齐下,在高校校园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学校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青年学生强大的正面作用,而忽视它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更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网络,研究网络,不断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使信息化教育带动素质教育,使网络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章慧敏.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9):17-19.
[2]李建华.情感教育: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的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84-87.
[3]李康.论网络教学的观念[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
[4]成玉江.论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J].现代教育技术,2002,(11):39-40.
[5]黄娟.浅议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4):90-92.
[6]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和可能[J].新化文摘,1996,(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