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异化”与精神家园的失落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d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一旦没有精神上的追求,那么迷失、迷茫就会自然而来。精神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宰,但物质的世界里,你什么也主宰不了!这就是精神家园的失落的症结所在。多年的高速度发展,所带来的就是物质世界的极度丰富。在丰富的物质消费世界面前,人们开始迷失自我,并沉迷其中。物质世界的极度丰富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更多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却是迷茫、痛苦。这不是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关键还是得看我们人这个主体怎么面对这丰富的物质世界。在当前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不应再一味地追求物质消费、物质享受,而应更注重自己内心的和谐,不要让我们的消费异化,不要在消费的世界中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失落。
  一、异化与消费异化
  关于异化概念虽然不是马克思最先提出的,早在17、18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卢梭等已论及过异化问题,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已经将异化提升到哲学层面进行讨论,但马克思第一次赋予了这一概念以科学的含义。他继承了黑格尔历史辩证法中的劳动异化理论、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史观以及赫斯的经济异化思想,科学界定了异化概念,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指主体在自己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或反对主体自身的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明了其异化劳动理论:第一,物的异化,即劳动者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间相对立,劳动产品成为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为对象所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第二,劳动活动的异化,即劳动不再是一种自愿的需求而成为被迫的生活手段。马克思通过对"物的异化"的进一步考察,推导出劳动活动的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即把作为人的类的本质的自由自觉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变成他个人的生存的手段。第四,人与人的异化,即生产劳动中人们相互间关系的异化,劳动产品为他人占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是针对他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劳动关系的。但这一理论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为我们考察当代社会种种异化现象提供了理论指导。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与马克思时代完全不同的情况。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人们所言的晚期或后期,异化已经从劳动领域侵入到消费领域,异化了的消费统治着人的发展,人也越来越成为消费的奴隶。
  那么,究竟何为消费异化呢?消费异化是异化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即在消费主义思想体系下人们以非理性欲求而不是以真实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物化状态。
  在这一消费异化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非理性的物欲满足,使理性消费离我们的真实需求越来越远。人在无法主宰的物质世界里,自我私欲无限膨胀和放大。在这虚无缥缈的消费中享受着虚假的人生,这种消费不能带给人真正精神上的愉悦,给人的只是"繁华"过后成一片空虚与失落感加重,生命显得苍白而无力,精神的家园早已迷失在虚无缥缈的消费中。
  二、当今我国消费异化现象分析
  (一)消费异化的可能性
  一方面,我国社会消费品空前丰富,物质世界的极度丰富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消费异化提供了对象。当然,这并不是说消费异化就是生产发展的结果。我们发展生产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身需求,使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生活幸福。但这一过程却为消费异化提供了土壤。
  另一方面,在以公有制为主体,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允许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的政策指引下,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确实富起来了。这使得社会商品流通加快,社会分工、交换、个人财产成为我过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为异化的出现提供了现实条件。近三十年的高速度发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富豪,广大的人民群众手中的财富也越来越多。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人们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中的奢侈梦想,开始一掷千金地购买轿车、手表和服装等奢侈品。消费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呈上升态势。
  最后,随着改革开放,国门的逐渐打开,西方消极腐朽的消费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随着敞开的国门一同来到这个曾经以俭朴为尚的古老国度。对我们传统的观念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加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固有的俭朴观念对人们的消费行为约束力越来越小,而新的科学的消费观念尚未真正成型,所以我国消费领域出现了种种异化现象。这些现象正在侵蚀着国人的淳朴本质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二)消费异化的类型
  1、自我炫耀型消费
  随着人们手中财富的积累,新的科学的消费观念尚又未真正成型,那么消费就会出问题。有钱了,怕自身的价值别人不知道,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钱。于是一些远远超出理性需求的消费频频产生。已经记不清是从何时起媒体报刊已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曝光。如黄金宴、人体宴、用黄金修筑的厕所、百万甚至千万婚礼、私人飞机、豪华游艇等等。另外高端消费品市场近几年的变化也很能说明问题。以武汉市为例,近几年新世界百货(武汉高端消费品较为集中的商场)由原来的西北湖一家到现在的江汉路、街道口、航空路、徐东5家,据说未来的王家墩也要建一家,新的武汉国际广场也是高端商场。相关机构更称中国目前奢侈品消费市场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这说明现在对高端消费品消费的人越来越多。高档消费品,也有人称之为 "奢侈品",通常被解释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 有社会学家指出,不少人在消费奢侈品时,并非是出于对该品牌文化和定位的了解和喜爱,而是在"炫耀"自己在财力等方面的高人一等。
  2、盲目攀比型消费
  盲目攀比型消费其关键词在攀比上。这类消费者不一定是百万或千万富贵,他们的消费以他人的消费为参照物,不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实际财力出发。看到他人有了一件新衣服、买了一辆新车等等,心中就产生一种也要拥有的渴望。不管对自己有没有实际的价值,经济承受能力如何,只要自己喜欢,就想办法购买。这部分人攀比意识特别强,敢于过度消费,对生活态度十分达观,带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倾向。现在出现的许多新名词很形象地说明了盲目攀比、超前消费。如卡奴、车奴、房奴等。但是如果超过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过度消费和攀比式消费,就非常不可取了,是人生价值观的扭曲。
  3、空虚型消费
  消费后的空虚,这一词现尤其在80、90后中逐渐流行。很多时侯有一句话在嘴边:"真无聊"。内心总会有那么一点的空虚!如是消费成了填补空虚无聊的一种方式。疯狂的购物,不管自身需不需要,只要能填补内心的空虚就行。但这种疯狂的快感后,感觉自己还不如之前那么有精神了,有一种从高山上掉下来的感觉,说不清道不明。这类消费者不知道生活到底给了他们什么,不知道是物质的满足还是那精神的享受,不知道是物质的匮乏还是精神的空虚,结果依然是无可遁逃的空虚。单纯对物的消费不是填补精神空虚的良方,消费应该多些文化、精神层面上的消费,理性的消费。
  4、公务灰色型消费
  在我国现阶段,除了个人的消费异化现象外,公务消费的异化也相当普遍,非正常的公务开支数目不小。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各种矛盾突出,中央纪委和监察部要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坚决制止奢靡之风和铺张浪费行为。尽管党中央出台了各种法令条例,严禁公款吃喝等,但是仍有官员在公款吃喝,抽名烟,喝名酒,驾公车出入豪华娱乐场所,甚至于出现了用公款嫖娼等丑恶现象。慷国家之慨,滥用纳税人的钱铺张浪费的行为灼伤了公众的眼球。行政奢靡是一股不正之风,他不仅污染了了党风党纪,败坏了政府机关的行政作风,消弭了政府官员的进取心与责任心,而且导致社会公平失衡,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社会和谐。
  上文所述的种种消费异化现象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极为不符,对社会资源产生巨大浪费、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可持续发展。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自身内心的失衡,对幸福与快乐感知迟钝。诚然,对快乐、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但享乐主义扭曲了人们的幸福观。其实许多时候,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精神上的感受,而非物质的世界可以感知的。每个人应该追求些精神上的东西,学会感受幸福,并幸福地生活!
  三、摒弃消费异化――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回归
  尽管消费异化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拉动内需、促进生产,但这种促进我们宁可不要。消费异化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大危机--透支和污染:自然的透支和污染,人性的透支和污染,社会的透支和污染,文化的透支和污染,精神的透支和污染……而且这种消费不但不能满足人的根本需求,反而进一步将人推向痛苦的欲望深渊。这必然会在社会中产生不和谐的音符。如何摒弃消费异化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当代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我们摒弃消费异化提供了可能的条件。笔者认为,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需要坚持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路:
  第一,建立和谐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科学的消费观念。消费涉及到从自然摄取资源的方式以及排放废物的过程。过度的摄取或过度的排放只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界的财富是有限的,终有枯竭的一天,人对自然界的这种掠夺欲望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人类社会只有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持续不断的发展下去。当前种种全球性问题已经足以迫使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反思。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特别是"可持续"消费的新型消费观念,即在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满足人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并将服务中产生的废物乃至排放到自然中的废物降至最低,从而不危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第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消费真正符合人性的需求。异化消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本身的异化而导致的。完善人的自身需求是解决异化消费的有效途径。人幸福的实现的确需要通过消费物质产品来实现,但在异化消费中过渡的物质刺激只能削弱和钝化人的需求,使人很难达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因此,正确把握消费尺度,建立一种适度的消费观才能使人享受真正的幸福。必须强调的是,人是消费的主体,消费活动中逻辑的起点和重点都应该而且只能是人,人因需求而消费,消费应满足人的需求。只有保证人在消费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人翁地位,人的发展才能得以持续,这样的消费才是积极的、符合人需要的、本来意义上的消费。也只有这样的消费,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不会在消费异化中迷失。
  第三,"信仰"的重塑,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回归。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许多人没有了信仰,人的内心出现了巨大的真空,努力地寻找可以满足和刺激的东西,结果发现心灵还是无处可归。肉体的需求可以用物质来满足,心灵的需求却只有信仰能够安抚。在树立和倡导科学消费、理性消费的同时,更应该把注意力转移一部分到精神的层面上来,多一些文化上的、环保型的消费。学着敬畏每一个生命,重拾谦逊、善良、宽容、节俭、助人、尊老、爱幼这些人类所倡导的美德。构建和谐的内心世界,促进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重塑我们的"信仰",多一些精神上的东西,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回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2.
  [2]赵艳.消费异化"与精神家园的失落[J].理论界,2006.
  [3]郭红军.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07.
其他文献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生存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压力的增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的学生,在面对突发事故时更容易受到伤害。据报道,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死于溺水、食物中毒、交通等事故,这其中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  但是目前我国的生存教育领域还处于缺失状态,我们的孩子在面对灾
期刊
在教学中重灌输,轻疏导;重认知,轻养成;重知识积累,轻素质提高的现象依然存在,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标准的现象在中学仍然表现得突出和顽固,这严重压抑甚至是扼杀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大大地降低了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因而,实行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情趣教学,给学生以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期刊
古人作文一向是重视声韵的,古文大多都是韵文。文字是声音的记录。读文者可通过诵读由声得情,由声悟理。今天的读者就不能把古文单纯地作为无声文字来看待。读而不出声,无法体会到古人文章的声韵之美,文章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为削弱。  朱熹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叶圣陶先生在谈论文言文阅读时,对诵读的理解是"熟读"、"
期刊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的任务是培养生产第一线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在生产一线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较高。所以,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高低是个关键。  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人们对高
期刊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逐渐渗透了各个领域。高职教育的宗旨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理论够用,技能娴熟,素质优良,诚信敬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由于教学实训条件的限制,好多方面不能够深入实践。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指出了理论结合实践的道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
期刊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的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大学的特殊职能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大学在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促进人们全面自由发展中,理应发挥引领作用。  作为高校主要载体的青年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
期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  高中数学的特点概括地说,有以下三点:  一、知识的抽象性大  在初中学习的"函数"的基础上,高一又要学习"集合"、"对应"、"映射"等更为抽象的知识。高一的立体几何也削弱了直观性而突出了抽象性和空间的想
期刊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很早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下面就是我从事高一化学(必修1和必修2)教学两年以来,在实验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方法  本
期刊
一、考研形势  考研形势考研环境:全国统考是从87年开始的。开始时,都是各学校里中等以上的学生才敢报考研究生,所以学生的水平是比较高的,那时的题目还比较适用于考生的实际情形,每年下来要定一个数学的最低分数线,以百分制来说大概是五十几分。到了1998年,出现了考研历史上最难的一次考题,最低分数线降到了40分,否则就录取不到研究生了。1999和2000年稍好些,2001年又出现了比较难的考题,最低录取
期刊
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作为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奠定物理学和发展物理学的基础,中学物理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过物理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探求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并且使其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可见,要达到物理教学要求,就得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