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的蕴意和目的是一样的
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媒介是信息传播所需要的载体、介质,如纸、图片、网络、视频;媒体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各种载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它更强调的是依据某种介质而形成的传播业态、传播机构。媒介是学理概念,媒体是社会概念。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传媒介质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报、手机客户端等;媒体融合则是包括媒介加内容、生产组织体系的组合。但在实际论述中,往往不辨明晰,混同一类,因为它说的都是一码事,其目的和用意都是讲如何将媒介或媒体进行有机地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多介质合成、多渠道送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要。所以,学术上的争议,并不影响媒体的改革、向融合方向推进。
二、全媒体的建设与运营是媒体融合的条件和基础
全媒体也即多媒体,只是全媒体涵盖的内容更宽泛、种类更齐全。由于新媒体总是在不断的生成,致使全媒体的内涵也即成为变数,故而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固定概念还存有许多争议。但为表述方便,业界还是以此来指代同一集团由多种形态媒体组合而成的集群或集合体。
媒体想要将素材多媒介一次采集、分类型多次生成、多渠道分头发布,首先需要媒介健全,或者说是媒体种类要齐全。就当下来说,全媒体主要包括纸媒、视频、网络、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没有健全的多媒采集、合成和传输渠道,就不成其为全媒体,更谈不上融合。所以,媒体融合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全媒体的建设和有计划地合作运营。像今年3月上半月的全国两会报道,各媒体大都采用了全媒体的报道形式,立足本媒体,同时借助已经建立的其他媒体,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发布。这是全媒体建设的结果,也是媒体融合的初步尝试。至于平台技术的深层运作,经营、管理的融合再造,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专长继续做深度的探索。
三、媒体融合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多材料的数据库
媒体融合不是多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一次性采集和多次补充以及以往的材料进行有向性地综合和制作,其中不乏有多重链接、前后对比、多方位的诠释。对于一个媒体的某一产品,一次性采集的全面性固然重要,但总会有缺失,不可能全其貌;多个媒体的同期采集,总免不了雷同,难以标新立异。要想创制自身的特色产品,全面满足受众,就要借助媒体自身的数据库,用数据库的“数据”来弥补不足、重组创新。所以说,一个媒体要想避免同质化、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而且是越大越好、越全越好,甚至还要尽量新、特、精。
数据库说白了就是一个资料库,只是要按照电子数据结构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以便于用户增删、更新、提取和共享。过去我们写东西、制作节目,需要借助资料室、图书馆,而今我们可以从数据库中搜寻、截取,甚至可以运用云计算在网络中直接生成。所以说,建立一个数据库、一个大的数据库,对于媒体特别是网络电子媒体来说至关重要。从某种角度上说,同质媒体相拼,拼的很可能就是数据。当然,这些数据既要有大众共有的,更要有适合区域特点和自身特点的专有数据。
四、内容的采集与制作是媒体的根本
当下,“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在人们当中争论不休。传统媒体多以“内容为王”来立身,新兴媒体更看重渠道。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人们使用新媒体的陡增以及传统媒体的式微,新闻信息的传输渠道愈显重要。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使用,使得媒体的内容制造更趋多样化、再生化,原生内容似乎只是一个支点,更多的要依靠平台包装、再造去完成,似有超内容之势。所以,提出“渠道为王”也不足为奇。
但我们知道,能够吸引受众用户的主要还是原生内容。媒体不是兜售数据库,而是以传递即时新闻信息为己任;人们关注媒体,主要还是想从其中获取新近发生的事情及其相关内容。如果没有原生内容,所谓的新闻再造只能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尽管新媒体的生成能力具有极大的空间,可以使新闻数字化、图表化、可视化,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是它的出发点和制作本源还是原生内容,各种形式和样式都要以原生内容为基础。故而内容的采集仍然很关键、最主要,媒体人还是要在内容信息的采集与制作上下功夫,坚持“内容为王”之根本,然后再进行拓展。
五、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融合发展的关键
媒体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新闻信息再多再好,没有人的发现也会自然流逝;新闻信息不管怎么生动感人,没有采集者的形象再现,编发者的艺术加工,也会淡然无味。同时,相关匹配的各项工作都是由人来决策制定,实施完成的。现在,各家媒体都处在转型期,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建设使用、功能拓展,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融合媒体的顶层设计与建构,都在要求媒体人急速转向对多媒体及其相互融合的熟悉、掌握和熟练运用。而且,这些人才不仅要技术过关,还须懂新闻传播规律。就目前来说,由于各家媒体的多媒融合大都处在试水阶段,所以人才问题更显重要。可以说,媒体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
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外乎三种途径:学校、社会和本部。学校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能人才,但不能培养政治社会型人才。学生要成为全能人才,还得走进媒体实践、进入社会学习,在实践社会中提高。这种人才的采用因媒体编制及招聘数额的限制,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媒体可以从社会上挖掘、征聘人才,特别是懂行的新科技人才,这种人才不一定太多,在对媒体和新闻传播有所了解后,即可发挥其巨大能量,开拓新领域,带动全媒体,起到引领作用。但就目前的现状看,在岗的传统媒体人仍居绝大多数。媒体要转型——开拓新媒体、走向融合发展,自我要生存——依靠媒体、奉献传媒业,传统媒体人就必须得顺应新形势,转变旧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新价值。在同一媒体内,可以讲授指导,达到相互了解;同一机构内,可以新老搭配,采取互带互学的方式,尽快实现人才的全能化。
六、传递信息、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是媒体的目的
现在,人们提倡互联网思维,目的是针对不同的用户通过网络提供对应的有效的服务。事实上,传统媒体从未中断过这一追求,在过去的时日里,总是从多方面设置栏目,采集和制作各种“接地气”的内容,从多方面满足受众的需求。但由于缺少互动和沟通,多拘泥于自我感觉制造,好多内容似乎与受众脱节。再加上传统媒体在获取信息上的局限、采集制作和传送上的滞后、形式和容量上的有限,较现代媒介的海量、迅捷和多样化来说就显得相形见绌。其实,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在从移动媒介收看信息的同时,也不会舍弃宽展、悦目的电视,只用耳朵、不碍手脚行动的广播和舒展、醒目、一览无余的报纸。况且,传统媒体还可以发挥自身的权威、地位、职业和团队优势,利用新媒体、融合新媒体来传送自产的、精作后的内容。大众传媒不是自媒体,很难做到一对一或一对多地随意传送碎片化和转载的信息,而是多对多或多对类有意识、有目的地传送较为完整的、自产的资讯,所以它的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更强。自媒体传送的多是心灵鸡汤或即景信息,大众传媒则更多为群体的动态、社会问题的深层解读和整个社会方向的引领,不论从传播范围还是传递社会正能量上都要胜自媒体一筹。只要传统媒体坚持满足多层面的受众需求这一宗旨和目的,生产传送方式再多样化一些,与受众的距离在贴近一些,那它永远还是“权威”。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邰山虎
媒体融合和媒介融合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媒介是信息传播所需要的载体、介质,如纸、图片、网络、视频;媒体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各种载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它更强调的是依据某种介质而形成的传播业态、传播机构。媒介是学理概念,媒体是社会概念。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传媒介质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报、手机客户端等;媒体融合则是包括媒介加内容、生产组织体系的组合。但在实际论述中,往往不辨明晰,混同一类,因为它说的都是一码事,其目的和用意都是讲如何将媒介或媒体进行有机地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多介质合成、多渠道送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要。所以,学术上的争议,并不影响媒体的改革、向融合方向推进。
二、全媒体的建设与运营是媒体融合的条件和基础
全媒体也即多媒体,只是全媒体涵盖的内容更宽泛、种类更齐全。由于新媒体总是在不断的生成,致使全媒体的内涵也即成为变数,故而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固定概念还存有许多争议。但为表述方便,业界还是以此来指代同一集团由多种形态媒体组合而成的集群或集合体。
媒体想要将素材多媒介一次采集、分类型多次生成、多渠道分头发布,首先需要媒介健全,或者说是媒体种类要齐全。就当下来说,全媒体主要包括纸媒、视频、网络、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没有健全的多媒采集、合成和传输渠道,就不成其为全媒体,更谈不上融合。所以,媒体融合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全媒体的建设和有计划地合作运营。像今年3月上半月的全国两会报道,各媒体大都采用了全媒体的报道形式,立足本媒体,同时借助已经建立的其他媒体,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发布。这是全媒体建设的结果,也是媒体融合的初步尝试。至于平台技术的深层运作,经营、管理的融合再造,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专长继续做深度的探索。
三、媒体融合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多材料的数据库
媒体融合不是多媒体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一次性采集和多次补充以及以往的材料进行有向性地综合和制作,其中不乏有多重链接、前后对比、多方位的诠释。对于一个媒体的某一产品,一次性采集的全面性固然重要,但总会有缺失,不可能全其貌;多个媒体的同期采集,总免不了雷同,难以标新立异。要想创制自身的特色产品,全面满足受众,就要借助媒体自身的数据库,用数据库的“数据”来弥补不足、重组创新。所以说,一个媒体要想避免同质化、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而且是越大越好、越全越好,甚至还要尽量新、特、精。
数据库说白了就是一个资料库,只是要按照电子数据结构进行组织、存储和管理,以便于用户增删、更新、提取和共享。过去我们写东西、制作节目,需要借助资料室、图书馆,而今我们可以从数据库中搜寻、截取,甚至可以运用云计算在网络中直接生成。所以说,建立一个数据库、一个大的数据库,对于媒体特别是网络电子媒体来说至关重要。从某种角度上说,同质媒体相拼,拼的很可能就是数据。当然,这些数据既要有大众共有的,更要有适合区域特点和自身特点的专有数据。
四、内容的采集与制作是媒体的根本
当下,“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在人们当中争论不休。传统媒体多以“内容为王”来立身,新兴媒体更看重渠道。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人们使用新媒体的陡增以及传统媒体的式微,新闻信息的传输渠道愈显重要。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使用,使得媒体的内容制造更趋多样化、再生化,原生内容似乎只是一个支点,更多的要依靠平台包装、再造去完成,似有超内容之势。所以,提出“渠道为王”也不足为奇。
但我们知道,能够吸引受众用户的主要还是原生内容。媒体不是兜售数据库,而是以传递即时新闻信息为己任;人们关注媒体,主要还是想从其中获取新近发生的事情及其相关内容。如果没有原生内容,所谓的新闻再造只能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尽管新媒体的生成能力具有极大的空间,可以使新闻数字化、图表化、可视化,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但是它的出发点和制作本源还是原生内容,各种形式和样式都要以原生内容为基础。故而内容的采集仍然很关键、最主要,媒体人还是要在内容信息的采集与制作上下功夫,坚持“内容为王”之根本,然后再进行拓展。
五、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融合发展的关键
媒体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新闻信息再多再好,没有人的发现也会自然流逝;新闻信息不管怎么生动感人,没有采集者的形象再现,编发者的艺术加工,也会淡然无味。同时,相关匹配的各项工作都是由人来决策制定,实施完成的。现在,各家媒体都处在转型期,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建设使用、功能拓展,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融合媒体的顶层设计与建构,都在要求媒体人急速转向对多媒体及其相互融合的熟悉、掌握和熟练运用。而且,这些人才不仅要技术过关,还须懂新闻传播规律。就目前来说,由于各家媒体的多媒融合大都处在试水阶段,所以人才问题更显重要。可以说,媒体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
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外乎三种途径:学校、社会和本部。学校可以培养知识技能型能人才,但不能培养政治社会型人才。学生要成为全能人才,还得走进媒体实践、进入社会学习,在实践社会中提高。这种人才的采用因媒体编制及招聘数额的限制,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媒体可以从社会上挖掘、征聘人才,特别是懂行的新科技人才,这种人才不一定太多,在对媒体和新闻传播有所了解后,即可发挥其巨大能量,开拓新领域,带动全媒体,起到引领作用。但就目前的现状看,在岗的传统媒体人仍居绝大多数。媒体要转型——开拓新媒体、走向融合发展,自我要生存——依靠媒体、奉献传媒业,传统媒体人就必须得顺应新形势,转变旧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新价值。在同一媒体内,可以讲授指导,达到相互了解;同一机构内,可以新老搭配,采取互带互学的方式,尽快实现人才的全能化。
六、传递信息、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是媒体的目的
现在,人们提倡互联网思维,目的是针对不同的用户通过网络提供对应的有效的服务。事实上,传统媒体从未中断过这一追求,在过去的时日里,总是从多方面设置栏目,采集和制作各种“接地气”的内容,从多方面满足受众的需求。但由于缺少互动和沟通,多拘泥于自我感觉制造,好多内容似乎与受众脱节。再加上传统媒体在获取信息上的局限、采集制作和传送上的滞后、形式和容量上的有限,较现代媒介的海量、迅捷和多样化来说就显得相形见绌。其实,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在从移动媒介收看信息的同时,也不会舍弃宽展、悦目的电视,只用耳朵、不碍手脚行动的广播和舒展、醒目、一览无余的报纸。况且,传统媒体还可以发挥自身的权威、地位、职业和团队优势,利用新媒体、融合新媒体来传送自产的、精作后的内容。大众传媒不是自媒体,很难做到一对一或一对多地随意传送碎片化和转载的信息,而是多对多或多对类有意识、有目的地传送较为完整的、自产的资讯,所以它的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更强。自媒体传送的多是心灵鸡汤或即景信息,大众传媒则更多为群体的动态、社会问题的深层解读和整个社会方向的引领,不论从传播范围还是传递社会正能量上都要胜自媒体一筹。只要传统媒体坚持满足多层面的受众需求这一宗旨和目的,生产传送方式再多样化一些,与受众的距离在贴近一些,那它永远还是“权威”。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邰山虎